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一个人独自居住,她的儿女都在远地工作,很少回家。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 文中被父母否认长大的两件事情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此时,作者会想写什么?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 _____ (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_____(详写,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远去的风琴声

                                     刘心武

              ①1950年冬,我随父母从四川迁来北京,插班进了公立的隆福寺小学。母亲带我去报到那天,刚进校门,就听见音乐教室里传出风琴的声音,母亲颔首微笑,她认为风琴伴着童声齐唱的地方,才是正经的小学校。

              ②那时候学生还不称教课的为老师,而是称先生。有天放学我就随口说起:“‘小嘴先生’教我们唱《二月里来》啦!”我觉得那首歌很好听:“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只盼着今年收成好,多打些五谷交公粮……”我在城市里长大,想象不出“种田忙”是什么景象,更不懂什么是“交公粮”,正想跟妈妈问个明白,妈妈却先批评我:“不许给先生取外号!”我就辩解:“又不是我给取的!同学们背地里都这么叫她,她嘴巴就是特别小嘛!”妈妈说:“我记得她姓因,你就该当面背地都叫她因先生!”我就笑了:“咦吔!妈妈,你也咬不准人家那个姓啊!她姓英,不姓因!”我们四川人,分不清韵母in和ing,一般都只发in的音,另外,也分不清声母l和n,一般只发l的音。母亲虽然早年曾在北京生活过,但毕竟母语是四川话,我们全家到北京以后在家里也是讲四川话,这就使得我们的普通话虽然都讲得不错,但一遇到有这两个韵母和声母的字眼,还是难免露怯。

              ③“小嘴先生”,现在回忆起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嘴,是名副其实的樱桃小口,有趣的是她偏会唱歌,唱的时候小嘴张得圆圆的,声音非常嘹亮。她总是踏着踏板按着风琴教我们唱歌,不时扭过头来望望我们,这时我就特别注意到,她那张小嘴真的很厉害,发出的声音往往会压倒全班同学的合唱。

              ④她有时候会让某个学生站起来独唱,不一定是把整首歌唱全,多半会让你唱几个音节,通过纠正你的唱法,来教会大家把歌唱好。上到六年级的时候,有次她就点我的名,让我唱《快乐的节日》。那首歌第一句是“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着我们”。我站起来,闭紧嘴,就是不唱。“小嘴先生”就问:“你为什么不唱啊?”我说:“要唱我就唱《我们的田野》。”“小嘴先生”更惊讶:“那又为什么呢?”有个同学就故意学舌:“小了在前面带路!”他就知道我发不好“鸟”的音。“小嘴先生”明白了,微笑地看着我,对我说:“不要慌。不要怕。要敢张口。要敢咬字。对了,老早我就教过你,叫我英先生,不要叫我因先生,跟着我说:(她吐字用力而且很慢)因为、英雄、印刷、影子……这次,再跟我说,小鸟、了解、列宁、树林……”

              ⑤我心理抗拒,咬嘴唇,“小嘴先生”却一点不生我的气,对我说:“好的,刘心武同学,欢迎你唱《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那首歌的歌词:“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直到后面才有一句里出现“雄鹰”,绝少in、ing和l、n的困扰,我就唱得格外舒畅,唱到第三句后,“小嘴老师”就去按风琴伴奏,后来又示意同学们合唱,唱完了,她对大家说:“今天刘心武唱得真好,我们都为他鼓掌吧!”《我们的田野》成为那时段我最喜欢的歌曲。

              ⑥1984年,那时我已经成为一个作家,应邀到联邦德国(西德)访问,我带去了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如意》的录影带,我所参加的那个活动允许我另带一部中国电影放映给大家看,我毫不犹豫地从电影局借出了谢飞导演的《我们的田野》,那是部表现中国“知青”命运的电影,以我们童年时代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田野》的旋律贯穿始终。我所带去的两部电影录影带投影放映时,观众不多,但映后反响都不俗。就在放映《我们的田野》过程中,我忽然忆起忘记很久的“小嘴先生”,耳边响起她循循善诱的声音——“跟着我说:因为、英雄、印刷、影子……再跟我说:小鸟、了解、列宁、树林……”在异国他乡,那幻听勾起我浓酽的乡愁。

              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学校象征之一,仍是风琴伴奏下童声齐唱的音韵。1985年我回四川,在一个翠竹掩映的山村留宿了一夜,跟一位什么都教的山村教师同室而眠。那一夜我睡不踏实,是因为不适应,他却为什么也辗转反侧、失眠许久呢?原来,第二天,会有一架风琴运到学校来,而他,兴奋之余,却又惶恐,因为他一直都是吹口琴教学生唱歌,并不会按风琴,他曾来回走一百多里去县城,在新华书店里,买到一本教授风琴演奏法的书,书已经几乎被他翻烂,但毕竟还要在实物上实践,才能真地演奏成功啊!

              ⑧那天午前,山下一阵“嘿呦嘿呦”的号子声,只见那老师和队里的几位壮汉,正把用麻袋片裹妥的一架风琴,顺着弯成几折的石梯坎,往上面小学校抬来,那矮黑精壮的老师,满头满身全被汗水打湿,但是一双眼睛里,抑制不住快乐的光芒。第二天下午我离开的时候,教室里传来老师按着风琴带领学生齐唱《大海啊,故乡》,节奏不那么准确,每一句师生耐心地唱过重来,当我走出很远,还能听见他们那质朴的歌声。

              ⑨现在小学校的音乐教室里,钢琴已经取代风琴多年了。岁月会流逝,生命会衰老,立式风琴会式微,远去的风琴声难以复制,但那以真善美熏陶人心灵的师德,却是永恒的光亮。

              (1) 文章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 第②段中交代四川人的发音特点,有什么作用?

              (3)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 在作者眼里,“小嘴先生”的师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5) 有人认为“我”写四川一小学的事情与文章无关系,应删去。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失忆的母亲

              傅友福

              近几年来,母亲的记忆越来越差,有时候连我也认错了。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

              母亲闲不住,一出门就搬回一些塑料袋旧报纸什么的。家里本来空间就不大,母亲这些垃圾一堆,更是没有落脚的地方了。为此,妻和儿子都意见很大。我也和母亲谈过,让她别这么做了,家里并不缺这点钱。可母亲不听,说是我们刚买了房子,经济不宽余,这些废品一出手,也能换点钱。

              这还不算个事,更严重的是,母亲一走出小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每次被警察送回来,我和妻都告诫母亲,让她别走远了,可母亲一出门,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越走越远。

              我们合计再三,决定请一个小保姆。小保姆请来后,母亲有人陪着,我们也可以放心工作了。从此,母亲再也没有走失的记录了,可我也发现,母亲的情绪却越来越低落了。

              这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发现母亲正拿着父亲的照片发呆。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我知道母亲的苦,也清楚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当下,我坐在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缅怀父亲。

              30年了,不知道他在那边可好?他要是还在的话,也是个老头子了。母亲叹了口气,好象是对我说,也好象是在自言自语。

              我说妈,您健健康康的,父亲在那边才会安心。母亲点点头。劝说一番,我就回自己房间了。

              后来,母亲的精神好了很多,我们也稍稍放宽了心,看来母亲慢慢适应了。

              这天下班后,却发现母亲和保姆都不在家,接到保姆的电话,才知道母亲再一次走失了。

              我们四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不得已,到派出所报了警,期待着警察再一次将母亲送回来。

              可是这次却杳无音讯。

              正当我们焦心似焚的时候,家里堂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回到家乡了。

              这怎么可能?她怎么搭车回去的?母亲可是患了失忆症的。

              我们急忙赶到家里,发现母亲拿着一顶军帽,站在村头的龙眼树下发呆。我忍不住责怪母亲不该这样,让我们一顿好找。

              母亲说,孩子,你们都很忙,我不想连累你们,所以就回来了。虽然我记不得其他东西,但回家的路我还是知道的。特别是这颗树。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

              站在一边的三伯告诉我,当年你母亲就在这树下送你父亲去当兵的。而今天,正是父亲和母亲订婚的日子。

              (1)“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那么,母亲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比较头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爱空巢老人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读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栓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  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车,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扣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 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那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后来我明自,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已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两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杷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 。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栓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请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 。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 “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休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已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 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2) 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两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在行进的路上。

              (4) 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 。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 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 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
            • 5.

              四十二粒芝麻

              顾振威

              ①每天放学后,我都拖着饥饿的身子到村口去,双眼痴痴地望着灰蒙蒙的远处,望眼欲穿地渴望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能闯入到视野之中。

              ②父亲到平顶山拉煤已有十多天了。生产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都要抽调劳力去平顶山拉煤。父亲是从上海来的知青,身子单薄得像麻秆一样,苍白瘦削的脸上还架副近视眼镜。父亲递给队长一支丰收牌香烟,晃了晃并不粗壮的胳膊,嘿嘿笑道,我不缺胳膊不少腿的,吃了三十多年饭,有的是力气,你就让我去吧!

              ③去平顶山拉煤是最累的活了。想想看吧,来回要走1000多里路,1000多斤重的煤车,全凭两条肉腿拖回来,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也要累掉几斤肉。队长不解地问父亲,队里的人都怕拉煤,就你不怕,你到底图啥?父亲实话实说,图的是多挣点工分,为家里省点粮食。三个像狼崽一样的孩子,越来越能吃了,我不忍心让他们饿着肚子啊。

              ④队长指了指打麦场里的大青石说,去拉煤不是去享福,得有力气才行,你能挪走那块大青石我就让你去。

              ⑤这块大青石少说也有一百四五十斤,置于打麦场中岿然不动。父亲就是父亲,他找了根木棍,找了块砖头,把木棍放在砖头上,轻轻松松地撬走了大青石。队长笑道,你力气虽小,却会使巧劲,我同意你去拉煤了。

              ⑥在我焦灼万分的渴盼中,我终于望见了生产队拉煤的架子车像爬虫一样慢慢蠕动着。

              ⑦我耐心等待着,终于看见了父亲。父亲两手架着车把,车缰绳深深地勒在肩膀上,身子弯得像弓一样,双眼盯着凸凹不平的土路。随着车子的蠕动,我听到了像老牛一样粗重的喘息声。

              ⑧父亲抬头擦汗的时候看到了我,脸上顿时露出了阳光般明媚的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回家告诉你娘,就说我胜利回来了。

              ⑨我刚回到家里,父亲就大步流星地回来了。母亲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只是十多天,父亲的脸就瘦得像刀削一般,苍白的脸上嵌着一道道煤灰。母亲嗔怪道,人身不是铁打的,你呀,就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

              ⑩父亲刚在板凳上坐稳,就把我抱到他腿上,又喊来两个弟弟,从怀里掏出一个烧饼,一脸自豪地说,走到漯河车站,队长大发慈悲,买了十多个烧饼,一人分一个。我把它分成四份,你们一人一份。

              ⑪看到我们兄弟三人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⑫母亲把她的那份分成两份,逼着让父亲吃掉一份。父亲狡黠地说,你吃了我再吃。母亲坚持道,咱们一块吃。父亲把洋火盒大的烧饼捧在手里,嘴巴埋在手心里,鼓动着脸颊。母亲吃了烧饼,父亲嘿嘿一笑──父亲手里,赫然躺着他那块烧饼。

              ⑬你咋没吃?你咋没吃?母亲不满地质问道。父亲羞愧地低下了头,嗫嚅道,怎么没有吃?我吃了,整整吃了七天。

              ⑭看母亲愕然得圆瞪了眼,父亲讷讷地说,我真该死,几十岁了还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将烧饼上的芝麻全吃光了,不多不少,42粒!

              ⑮房间里极静,我那时分明看到母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⑯光阴荏苒,如今父亲已经作古,我也早做了父亲。当我饿着肚子,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饱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体味到了父亲当年那种发自肺腑的喜悦,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像父亲一样被幸福和喜悦涨得满满的。

              ⑰天下做父亲的,一定都是这样吧!

              (选自《意林》2014年4月第8期)

              下列对文章有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选文用“四十二粒芝麻”作为标题以小见大,用芝麻的少和小反衬出父爱的厚重。
              B.文章2-5段运用倒叙,写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C.文章第7段划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煤车的沉重以及父亲拉煤艰难的情形。
              D.文章第14段父亲回答母亲的话可以看出父亲还是一个性格冲动,说话不三思而后说的人。
              E.文章最后一段由赞颂自己的父亲进而表达对天下无私奉献的父亲的敬重和赞美。 
            • 6.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画的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我慢慢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他没有来。后来得知他因害怕父亲打他而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

              ⑪“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有空就到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⑫我朝他指的方向看去,好几张奖状端端地贴在墙上。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⑬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得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⑭“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 潘小锋说道。

              ⑮ “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学习,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 我还是用老师的职业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⑯“我会的,没问题。” 他爽快地答应了。

              ⑰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我也该走了。” 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⑱“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⑲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灯光掩映的路上,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 阅读全文,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我” 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中,“红到脖子”表现了潘小峰当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章以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为题有哪些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仔细品味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说说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2)“我”答应去看花,为什么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这说明什么?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5)你觉得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吗?为什么?

            • 8.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⑦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⑪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⑫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⑬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⑭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选文有改动)


              (1) 

              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8个字)


              ①篡改歌词,欺负大华——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母亲去世,遭受欺负——

              ④__________________——⑤深夜寻访,找到大华


              (2) 

              大华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这个细节表现了大华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角度,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理解。

                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出两处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以“少年护城河”为题别有用意,请简述其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轻 点 关 门

              石 文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相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⑤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于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生活就是这样,            。

              (1) 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①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举例并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③段中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李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

              答:生活就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微尘远,山花近》一文,回答下题。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那年,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坐在副驾驶位置,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师傅,急忙摘掉金边墨镜,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内心特别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就算驾车端直前行,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之中!现在,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这代步的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听天由命的最坏打算。这时,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给客人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我的心中充满怀疑,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

              ⑦沉默。等待。煎熬。

              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那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立刻,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11)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推起遮住半张脸的墨镜,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我要去的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只有要出租车去,但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进丛生的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住宿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 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我心情忐忑,还差点误会了他。想到这儿,一种愧疚之情由心底而生。

              (12) “拦路虎”被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合力铲平而“打败了”!我强忍住感激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来了:“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13)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14)车子“嘀嘀”唱了几声,再次启动。那些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微笑着与我告别。他们夹道而立,那挥舞的手臂,就像广袤大地上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路标,指引着我平安向前。

              (15)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心中充满不舍。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他们又像朵朵美丽的山花,沁人心脾,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低声自语:“其实,生活中从未缺少过这些真、善、美呀!”(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依据提示,梳理文章情节和“我”的情感变化。

               (1) ,沮丧焦虑——__(2)__,回村喊人——__(3)__,__(4)__——再次前行,不舍赞美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他们夹道而立,那挥舞的手臂,就像广袤大地上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路标,指引着我平安向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自然段的画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刻画了刘师傅在道路遭遇塌方汽车无法通行时急于寻找帮助的形象,体现了刘师傅的真诚、热心。

              B.“设置悬念"是本文的特点之一:例如,第②自然段中“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设置的悬念是:“我”和他初见的情景是什么?此时“我”为何会悔意重重,心乱如麻?

              C.第⑧自然段画线句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衬托了我们久等老人不至的煎熬心理。

              D.第⑩自然段画线句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静的气氛,衬托了“我"看到人们正在为自己刨土开路时,内心的着急与焦虑。

              E.作者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抒发了对治理道路塌方这一安全问题的担忧之情。

              (4)结合全文,说一说文章题目“微尘远,山花近"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