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写到自己登岳的情景。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吊古凭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 2.

              留住一个民族的故事

              白岩松

              ①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各个民族,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②我从第一个问号讲起。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莱比锡。莱比锡有博览会,还有保时捷的生产基地。但是到了那里没有人向我们提这些,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每个人都对这如数家珍。莱比锡的街道上有许多用金属做成的音符,那是地面的路标,指引你通往一个又一个故居。见到莱比锡市长的时候,他极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因为巴赫而著名。我们问市长:“莱比锡将来要打造成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吗?”市长回答:“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③第二个问号:因何而流传。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领我们去了藏书楼。讲解员开始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读书人。”我一听特郁闷 ,以为第三代这个读书人要开始败家了。后来才知道是这个读书人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17万册孤本、善本,建成了这个藏书楼。现在这座藏书楼 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即将离开藏书楼时,我们说,幸好第三代是个“败家子”,把祖辈积攒的金钱都“败”成了书,让这个家族因此流芳百世。

              ④第三个问号:因何而有用?大家都知道《富春山居图》。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我相信那个朝代的“城里人”也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歌舞升平。而这位老人,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着急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 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些就是“无用之有用”。

              ⑤我们这一两代中国人,是没有“故乡”和“故居”的,一直都在迁徙。也许有时能看到父亲领着儿子指着某个广场上的地砖说:“你爸当年就住这儿。”19 94年,冯骥才老师为了保护天津要拆的街巷,组织100多位摄影师去拍照。最后房子拆了,艺术家们把它们留在了无声的作品里。

              ⑥在这个没有故乡也少了故居的时代里,如果再没有了故事,失去了记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在好好重视文化,我们将来拿什么回忆,拿什么找到家?也许将来都会像二十年前,北岛流浪时所说:“我对着镜子说中文。”隔了一会儿,北岛又说:“祖国是一种乡音。”

              (作者 白岩松 节选自《白说》 略有删改)


              (1) 文章第②段对真正能够让莱比锡文明于世的原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文章第④段对“无用之有用”的内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里是保时捷的生产基地。 
              B.这里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曾在莱比锡留在印迹。
              C.普通民众对自己的城市文化非常珍视并引以为荣。 
              D.官员因为这里曾经是巴赫生活过的地方就有底气将这里打造为国际著名的城市。
            • 3.

              山居杂颂    饶节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20年),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②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2) 

              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居”就是居住于山水之间;“颂”,是对这大自然的赞美。
              B.本诗描写溪水流动声和太阳倒映溪水中央的明亮,小舟独自横在水中无人渡水和溪水对面的黄牛犊转过头鸣叫的场景。
              C.本诗表此案诗人慵懒散漫、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思想。
              D.诗歌展现了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 4.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蜀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 5.

              对《春望》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安危的牵挂。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忧国、伤时、思家使他衰老得很快。
            • 6.

              对下面的古诗词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B.李白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积极的追求、远大的志向、乐观的精神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
              C.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寓离情,强释离怨,在虚幻的想象中安慰自己。
              D.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官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 7.

              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 8.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mì( )。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读音和看拼音所写的汉字均正确的一项是
              A.样mú 伏qiǎn谧          
              B.样mú   伏qián   谧
              C.样mò   伏qiǎn   密          
              D.样mò 伏qián密
            • 9.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对上面这两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渔家傲》下阕词人借天帝问话,感叹自己空有卓越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路长”“日暮”写出她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B.《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季节特征,渲染凄婉氛围,暗示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
              C.《渔家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思是希望借助风力,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逃避现实。
              D.《武陵春》上阕“日晚倦梳头”“ 欲语泪先流”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 10.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采用了夸张手法,写老兵外出征战的时间之久,写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陌上桑》)

               作者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表现来突出罗敷的美貌。

              C.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迢迢牵牛星》)

               这里使用叠词“皎皎”来表现织女星的明亮皎洁,用“纤纤”表现织女柔美纤细的双手。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

               这里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句是表现雪后的山脉与高原的形态,一处起伏如舞动的银蛇,一处如奔驰的白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