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故园之恋

              ◆宗风秋

              ①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候,回老家了。

              ②麦苗青青,杨柳依依,阳光灿烂,春和景明。远处,鹧鸪的和鸣此起彼伏;近处,叽叽喳喳的麻雀和喜鹊,上下翻飞。

              ③双双对对的蝴蝶来了,双双对对的山雀来了。小山雀们正谈恋爱呢,双双对对,从这个枝头,飞向那个枝头,恣意地鸣唱着,刻意地卖弄着,百啭千声,妙不可言。

              ④我们这老家,地处一个比较偏僻的角落,这儿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也听不到行人的嘈杂声。有的只是风声鸟声,还有风吹过树木的低吟声。

              ⑤提一个小马扎,随意地坐在春风里,坐在阳光下,和昔日的老邻居,说一说家常,说一说农事,心中总是充满浓浓的感慨和感恩。

              ⑥经冬的土地,已经风化得非常松软,偶尔有几朵蒲公英、几丛荠菜花,在春风里沉醉、在春风里摇摆。风儿吹过树枝,发出鸣琴一样的长音,再加上远的近的小鸟的和鸣,使得这支春之乐章,充满了起伏、充满了质感。你的神经,被那些小鸟的叫声,牵扯着、爱抚着;被暖暖的春风,亲吻着、缠绵着。不知不觉中,已经溶化在这浓浓的春天里了!

              ⑦空气似过滤了一样,充满了花的色彩、花的清香;蓝天如清洗了一般,明净又高远;树木灰色的枝条上,已经绽出青绿的嫩芽。小草钻出来了,睁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香椿紫红的芽儿,滋润又饱满。积聚了一个冬天的生机,在老家的土地上,随意地萌发着,任性地滋长着……

              ⑧阳光下,斑驳的树影、摇摆的小草、和打闹的小狗儿小猫儿,一齐挥洒着无尽宁静和从容。人少了欲望也少了,忽然觉得老家就是一处净土。这儿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车海人流,没有超市会所,没有饭店医院……

              ⑨这儿有的只是风声雨声,只是鸡鸣狗吠;这儿有的只是宁静、只是安详、只是自然、只是本色……

              ⑩说话说得累了,拿一把铲子,去挖野菜。路边上沟渠上,总有一些小荠菜还没有开花,          总有一些蒲公英还正鲜嫩,总有一些车前草还正肥壮…… 总之你稍稍走一圈回来,就已经有了很丰硕的收获。

              ⑪故乡抑或是老家,总是给了我们太多太多,而我们却一直觉得太少太少……所以才不顾一切地离开老家,到他乡去创业去发展。

              ⑫只是有多少人,虽然生活在(甲),心里梦里依恋的,却依然是生养了我们的(乙)呢?                                

              (1) 读完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仿写:请根据示例,仿写一个四字短语。

              示例:麦苗青青 杨柳依依 仿写: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小草钻出来了,睁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

              (4) 读一读第⑧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 结合语境,请在第⑫中的(甲)(乙)处分别填上一个双音节词语。 (6) 【积累链接】本文作者写出了对故园的依恋之情,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也用“               ?               。”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 2.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①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②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③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④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⑤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⑥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⑦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⑧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⑨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⑩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⑾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⑿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⒀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


              (1) 通读全文,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事情

              母亲的话

              教给我的道理

              第一件事:拔白菜

              第二件事:牵牛回家

              你把绳子牵得太紧,它就不跟你走了

              第三件事:④

              不顺心时就小声唱歌

              遇到不顺时要乐观

              (2) 第④段划线句子“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3)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你是从哪些关键语句看出来的?将它们依次写出来。 (4) 文中开头说“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 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缕缕阳光,照耀了我成长的道路。”请仿照这个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很大。 (6) 在七年级上册课本中,我们学过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请写出其中一篇的标题和作者。
            • 3.

              看 树

              苏沧桑

              ①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②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③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④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他们眼里               。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⑤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⑥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 四季不同的树分别给作者带来哪些人生的启迪?

              时间

              地点

              树的种类

              人生启迪

              春天

              田野

              榕树

              (1)                     

              夏天

              山道

              苦楝树

              让作者学会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

              秋天

              乡村

              \

              让作者领悟到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冬天

              高原

              钻天杨

              (2)                       

              (2) 请阅读④段,根据上下文,续写一句。

              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他们眼里                                                           

              (3) 品味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了这位乡村老师怎样的情怀? (4)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绿”的含义。

              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用原文回答) (6)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夜赏竹柏影,意趣无限。请写出相应的名句。

              庭下                                                                                        

            • 4.

              猫(节选)

                            郑振铎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张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20)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 请简要概括一下选文内容。 (2) 从第①、②段中找出形容第三只猫特点的三个词,并说说这样形容的作用。 (3)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 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 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中加下划线的“似乎、好像”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5)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 5.

              读书琐忆

                                                 ◆琦君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至,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1)______。中年读书,如(2)______。老年读书,如(3)______。”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1)______,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2)______,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3)______,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 文章①②两段中作者的读书态度由“此生绝不做读书人”到“发愤读书”的转变,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琦君擅长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品析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

              (3) 第③至⑥段写到了作者幼年读书时的两个非常隐蔽的场所,请你找出来。 (4) 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的经历。你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一谈切身体会。 (5) 请你根据张心斋关于三种读书境界的理解,将下列三个四字词分别填在第⑦段的(1)(2)(3)处。(只填序号)

              A.庭中赏月       B.台上望月    C.隙中窥月

              (6) 积累链接:作者在文中说“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刘禹锡曾在仕途中不顺,即使身居陋室,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以“_________,_________”明志。(请你写出这句话,8个字)
            • 6.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①“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②查出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我刚上初中。那时候的秋天好像特别冷,9月一开学就需穿上夹衣了。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③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④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⑤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魁强,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⑥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自行车新买才半年,父亲车技不佳。我在车后座上摇晃,提心吊胆。

                 ⑦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田里。我只是被稻草的残桩扎了一下,并无大碍。父亲却歪在车下,挣不起身子来。

                 ⑧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

                 ⑨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就调转车头。

                 ⑩绚烂的夕光中,他飘摇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苍凉。我不忍看第二眼,发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⑪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每周的这五毛钱,是用采补充维生素的。

                 ⑫那时候,我们是自己淘米,用铝盒炖饭吃。下饭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酱萝卜、洋姜、霉干菜之类。每件好点的学生,可能会带些榨菜炒肉、干鱼什么的。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

                 ⑬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是花在买纸笔和蜡烛上。晚自习下课后,教室就停电了。还想学习,就只能点蜡烛。一支蜡烛八分钱,能点两个晚上。

                 ⑭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记得镜子里那黑黢的鼻孔眼,记得考了好名次后老师那高分贝的表扬,记得同学们不无羡慕嫉妒的眼神。

                 ⑮说到底,那时我更沉浸于小我的感受,并深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荣。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⑯又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折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再不要赌了……”

                 ⑰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⑱父亲沉下脸。“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吧!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⑲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那时候,除了田地的收入,再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

                 ⑳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

                 (21)红薯和甘蔗都择优下了窖,留待正月里卖钱。芋环、慈姑各留了两碗,用来请拜年客。花生就炒了一筛子,过年塞了一下牙缝。元宵节;我们甚至连蒸肉都没吃一片。就是这样,我还是听到父亲对母亲说:“我们只有90块钱了。”

                 (22)记忆中,每年的元宵节晚上,父亲都要跟母亲交家底。在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姐弟每学期的学费就得二三十元,还有种子、农药、化肥,以及三亲六眷的红白礼金,都是逃不脱的开支。我不晓得父亲用这90元是怎么让全家度过难关的。

                 (23)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没有向别人借钱。

                 (24)父亲外表瘦弱,骨子里却硬气得很。他一生都没有向任何人借过一分钱。家里造了两栋房子,都是把材料和钱攒齐了才开工。对家庭事务,他长计划短安排,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后来,即使因病下了辞世的决心,也是把自己的丧葬费用凑够了才出发。

                 (25)父亲总是说:“节省要从坛子口开始。”意思是等一坛子米快吃完了,再节省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吃过麦米粥、杂粮焖饭、高粱粑子,但我们家的大米缸,从未空过。我们穿过补丁缀补丁的衣裤,但我们的冬天,从未挨冻过。

                 (26)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在格子里),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27)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夸天,终于被我看见。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一个小炉火,披一件寒衣……

              (作者:熊荟蓉,有改动)

              (1) 选文写了关于父亲的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读第⑧段、第⑩段画线句子,从人物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怎样理解“落在父亲身上的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母 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 有一段时间,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父亲说:“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 文章第②段开头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2)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 根据文意,请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写出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30字) (4) 通读全文,说说这些普通人身上有哪些宝贵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子的的理解。 (5) 作者从人物身份的角度,给本文命名为“母亲”。现请你结合文章的主旨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6) 中国虽然饱经磨难,但我们中国人拥有最为可贵的品质,从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直在为构建《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            ,             ."的理想的大同社会而努力.
            • 8.

              ◆林清玄

              ① 常去的一家刀削面馆,有一天,突然看到墙上用飞舞的书法写了四个字“削面之神”。

              ② 一看就是日本书法,问起店主,他笑得很腼腆:“有一个日本人来吃了我的刀削面,听说很感动,回去就写了四个字来送我,是个书法家,盛情难却,就把它挂起来了。”“这真是了不起的赞美,你当之无愧呀!”我说。“我哪有那么神呢?”“有呀!你揉面的时候,(      );你削面的时候,(      );你煮面的时候,(       );客人吃你的面时,(      )呀!”确实,我会喜欢去这家刀削面馆,除了面非常好吃外,更是在享受一碗好面端上来的过程。

              ③ 店主是一个高大的北方汉子,满脸络腮胡,身体精壮结实,脸上风霜满布。他坚持一切手工原味。当他开始和面、揉面、摔面,表情专注而充满了力量,令人感到擀好一团面像是创作艺术一样高超的工作。

              ④ 最精彩的当然是削面的过程,他左手托着一团大约十几斤重的面团,右手拿着一把大刀,挺直站在锅边,活脱脱是一个大刀王五。他站在大锅的一公尺外,非常轻松精准地削面,一根根的面条就像箭一样,平飞射出,射入锅里,因为是弧状射入,滚烫的锅竟不会激起任何水花。削面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面条仿佛从刀下滑出,没有用一点功夫,不射而射,已臻化境。

              ⑤ 灶台是用透明玻璃隔开的,每当他削面的时候,客人的眼睛就会不自觉地移开电视、移开报纸,停止说话,就像在剧院里看着精彩的演出。直到香喷喷的刀削面端上桌来,才回过神来。

              ⑥在这个人间,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从什么门进入,到了某种境界,自然会有那样的神色与气势,内行人一眼就完全明白了。特别是景气不佳的年代,漫步于街头,会看到许多餐馆还是门庭若市,许多小摊贩依然大排长龙。我们往边边上一站,就会看到成功的原因,那些不论是引车卖浆的小贩,或头戴白帽的大厨,不是有不凡的神色与气势,就是已达到某种化境。

              ⑦我们之所以彷徨,之所以无方,并非全是景气或者环境,而是我们尚未进入,我们内心的那颗明珠还没有擦亮而发出光芒。

              ⑧愈是躁动,我们愈需要静定,敛气凝神。愈是混乱,我们愈需要沉潜,神色自若。

              ⑨刀削面店的店主是颇幽默的人,只要店里的客人少了,他就会鼓励客人:“你自己动手煮一碗刀削面如何?”那面团沉重,一手托不起来。好不容易托起来了,发现刀板太宽,根本无从削起。所以,削一团面竟是三十年岁月的藏珍积厚,不是轻易的事。

              ⑩在我们的身边,不只有削面之神,也有葱油饼之神、胡椒饼之神、蚵仔煎之神、青草茶之神……我要一路的礼敬、一路的赞叹!

              (1) 结合语境,将下面四个词还原到第 ② 段空白处。(只填序号)(2分)

              A.神魂颠倒         B.神乎其技      C.神色自若      D.神气活现

              (2) 仔细阅读并体会第 ⑤ 段,你认为这一段删掉好不好?为什么?(2分) (3) 文段⑦中说“我们内心的那颗明珠还没有擦亮而发出光芒”,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内心的那颗明珠”指什么?(2分) (4) 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仿照文段⑧再续写一句。(2分) (5) 结合全文内容,请你说说文章结尾“我要一路的礼敬、一路的赞叹”中“礼敬”“赞叹”的是什么。(2分) (6) 【积累链接】学习任何技艺,都必须摒弃浮躁,忍受寂寞,抵制诱惑。削面如此,万般技艺皆是如此,正如黔娄之妻所言,只有具备“                          ”的心态,才能让技艺进入化境。(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