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北京的园林

              (1)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2)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绚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3)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跟其他园林——比如苏州园林——不一样,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4)北京的园林也和苏州园林一样着眼于画意,但是北京的园林建筑更讲究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5)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6)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榭。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色彩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金黄和大红的彩绘,水榭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7)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浏览吧。

              (1) 北京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 与苏州园林比较,完成下列填空。

              ①在建筑布局上,北京园林________________;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设计、建筑的匠心上,苏州园林追求________________;北京园林更________________。

              (3) 第四段中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4) 分析下面加线的词的作用。

              ①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

              ②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

            • 2.

              DNA计算机

              刘颂豪

              ①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一条双螺旋“长链”,链上布满了“珍珠”即核苷酸。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通过这些“珍珠”的不同排列,能够表达出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电脑。它利用DNA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生物酶(在此相当于加、减、乘、除运算)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

              ②由于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这种“试管型”的计算方式,在理论上可处理传统计算机的硅芯片和电流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计算量随计算规模成指数增长的问题。

              ③DNA计算机以核苷酸为内存,且具有超大规模并行结构,所以DNA分子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未来计算机的芯片和磁盘都用DNA溶液来代替,其强大的功能将令人惊讶。而且,DNA计算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脑的十亿分之一。

              ④DNA计算机诞生于1994年,发明人是莱昂那多·阿德莱曼(Leonard Adleman)。阿德莱曼用“试管”DNA计算机做实验,测试出了DNA计算机的可行性。他的“试管计算机”在几秒内得出了结果,但他花去了数周时间去拣出那些正确的答案。

              ⑤传统电子技术将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达到物理极限。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在简化和按比例放大这种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先驱者所进行的试管实验的办法,而是把DNA链固定到一块镀金的玻璃载片(一种DNA芯片)上。其他研究人员则希望把DNA计算技术送回到活细胞中。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⑥DNA分子计算机将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设计出了DNA逻辑门、DNA片段以及更多超前的东西,现在DNA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其计算的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计算机将会很快问世。但不要过早地期待它取代传统计算机(塑料制品与硅片的结合)。大部分专家预言:比起用来运行文字处理程序和发送电子邮件,未来的DNA计算机的应用极可能集中在破译密码和绘制飞行航线方面。

              (1) 本文按照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介绍了DNA计算机。 (2) 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从运算角度,写出下图所表达的意思。

              (3) 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下面句子中哪个词语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写在答题卡上,并解释它是如何体现准确性的?

              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 3.

                                               至喜长江大桥

              ①至喜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2.7公里处,全长3.23公里,由大江桥、三江桥、南北引桥组成。其中,大江桥为主跨838米的悬索桥,是继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之后,世界上第二座钢混结合梁悬索桥 。三江桥采用主跨210m的高低塔中央索面混凝土梁斜拉桥,桥宽33.5米、双向6车道。该桥由中铁大桥局、中国葛洲坝集团五公司等联合承建,投资总额27.5亿元,用于替代葛洲坝坝顶公路,属于长江三峡后续配套工程,对确保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桥也被称为“反恐大桥”。

              ②2010年11月8日,市委领导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大桥选址地,调研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11月18日,大桥开工典礼暨奠基仪式在点军区举行,标志着大桥正式开工。2015年11月, 至喜长江大桥三江桥顺利合龙,标志着该桥主桥全线贯通。 同时吹响了通车收官的号角 。2016年7月18日,至喜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③至喜长江大桥是一座“技术桥“。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先后克服了桥梁主墩上塔柱液压爬模的设计与施工、中央索面斜拉索大桥的挂索与索力调整、大吨位复合式牵索挂篮施工、大型钢结构支架的设计与施工、宽桥面单箱多室箱梁施工等技术难题。由葛洲坝五公司承建并于2015年合龙的的三江桥,采取复合式牵索挂篮施工技术,采用不对称的挂篮施工弧形变截面箱梁、同类型桥中单个节段重660吨且左右不平衡在国内属于首次;采用高塔施工技术,液压爬架翻模施工斜拉桥上塔柱,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保证了施工质量与安全;在主桥预应力施工中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张拉和压浆技术,保障了预应力的施工质量,此项技术在长大现浇箱梁中使用为国内首次。

              ④至喜长江大桥是一座“(     )桥”。至喜大桥的出现,改变了宜昌中心城区“独桥过江”的历史,作为宜昌城市“内中外三级”快速环网的关键节点,将有效疏导和缓解城市拥堵。在至喜大桥建设过程中,相邻的夷陵长江大桥不堪重负,辛苦服役。点军交警大队长李涛说,夷陵长江大桥设计通车流量仅为每小时2955辆,如今实际通车流量已达每小时8000辆,远超负荷运行。桥上桥下堵车已成常态,无数车主和交警都苦不堪言,纷纷呼吁“至喜长江大桥通车是最大的民生”。如此看来,至喜大桥的“出场”早已是万众期待!

              ⑤至喜长江大桥还是一座“生态桥”。主桥一跨过江,不在水中“落脚”,绝不扰“水中活化石”中华鲟回来生宝宝,也不影响江上船只你来我往。建成通车以后,桥身上的灯光不会直射江面,水中的各种珍稀宝贝们不用担心有“光污染”。在桥面两侧,设置了凹槽,下雨时桥面污水通过凹槽,进入城市排污管道,不会直排长江造成污染。

              ⑥至喜长江大桥更是一座“(     )桥”。桥名至喜,缘于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朝,时欧阳修贬任宜昌县令,峡州太守朱庆基建此亭后,特委托欧阳修专为此亭作记,即《峡州至喜亭记》。“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这是船工们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历尽千辛万苦,出峡之后心情舒畅的真实描写。“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受尽川江颠簸之苦,好不容易才到达夷陵城的舟人,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亭以“至喜”二字题名,,可谓广泛地吸纳民意、体贴民情、表达了民心。今又以此二字为桥名,使之颇具文化内涵。

              ⑦这就是湖北宜昌至喜长江大桥,一座现代科技与文化历史并具、服务民生与生态环境兼顾的的大桥。(选文有改动)


              (1) 浏览全文,在表格A,B,C,D处填写合适的四字短语。

              A

              湖北省宜昌市

              全长里程

              3.23公里

              B

              大江桥、三江桥、南北引桥

              大桥别称

              反恐大桥

              开工时间

              2012年11月18日

              通车时间

              2016年7月18日

              C

              中铁大桥局、中国葛洲坝

              集团五公司等

              投资总额

              27.5亿元

              D

              现代科技与文化历史并具

              服务民生与生态环境兼顾

              (2) 根据文章思路及其内容,在第④、⑥段括号中填入相应的词语。 (3) 细读第⑤段,简要概括至喜长江大桥的“生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 第⑤段中的“落脚”换为“立桥墩”好不好?为什么? (5) 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6) 【积累链接】从《峡州至喜亭记》中舟人的“至喜”之情,可以看出三峡江水的凶险,令人联想到郦道元《三峡》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江水湍急的名句:        
            • 4.

              故宫三大殿

              林徽因

                  ①北京城里的故宫中间,巍然崛起的三座大宫殿是整个故宫的重点,紫禁城内建筑的核心。以整个故宫来说,那样庄严宏伟的气魄,那样富于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的体形风格,那样处理空间的艺术,那样的工程技术,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的统一的整体,无可否认的,它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它是一组伟大的建筑杰作,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史中放出异彩的奇迹之一。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我们这“世界第一”而骄傲。

                 ②三大殿的前面有两段作为序幕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段,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第二段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小广场,更是一个美丽的前奏。这里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白石桥,在黄瓦红墙的气氛中,北望太和门的雄劲,这个环境适当地给三殿做了心理准备。

                 ③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是前后排列着同立在一个庞大而崇高的工字形白石殿基上面的。这种台基过去称“殿陛”,共高二丈,分三层,每层有刻石栏杆围绕,台上列铜鼎等。台前石阶三列,左右各一列,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龙凤花纹。这样大尺度的一组建筑物,是用更宏大尺度的庭院围绕起来的。广庭气魄之大是无法形容的。庭院四周有廊屋,太和与保和两殿的左右还有对称的楼阁和翼门,四角有小角楼。这样的布局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常见于美丽的唐宋壁画中。

                 ④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整个殿内外立着84根大柱。殿顶是重檐的“庑殿式”,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平脊)和四条斜脊组成。瓦顶,全部用黄色的琉璃瓦,光泽灿烂,同蓝色天空相辉映。底下彩画的横额和斗、朱漆柱、金锁窗,同白石阶基也作了强烈的对比。这个殿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已有255岁,而结构整严,完好如初。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藻井上的彩画虽稍剥落,但仍然华美动人。

                 ⑤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当中的“柱廊”竟蜕变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屋顶是单檐“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其共同点是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上端用渗金圆顶为结束。此殿是清初顺治三年(1646)的原物,比太和殿又早五十余年。

                 ⑥保和殿立在工字形殿基的北端,东西阔九间,每间尺度又都小于太和殿。上面是“歇山式”。“歇山式”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殿顶,它是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未经破坏或重建的。至今上面童柱上还留有“建极殿”标识。它是三殿中年寿最老的,已有337年的历史。

                 ⑦三大殿中的两殿,一前一后,中间夹着略为低小的单位所造成的格局,是它美妙的特点。要用文字形容三殿是不可能的,而同时因环境之大,摄影镜头很难把握这三殿全部的雄姿。深刻的印象,必须亲自进到那动人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得到。

              选自《林徽因文集•建筑卷》
              (1) 作者为什么说故宫是“世界第一”? (2)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                            。 (3) 本文作者林徽因是一位建筑家,更是一位诗人。即使在介绍建筑物的文字里,也能感受她到的美学眼光和文字功力。请说说下面句子中“严肃”一词的妙处。

              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

              (4)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自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篇名:《故宫博物院》

              作者:黄传惕

              选段说明内容:(1)________

              选段说明顺序:(2)___________

              (5) 本文作者林徽因是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她写作此文的着眼点与《故宫博物院》的作者有什么不同?
            • 5.

              岳麓书院

                 ①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它历经千年风雨,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是我国古代书院的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形状宛如一个橄榄。
                 ②转过书院外的林阴大道,步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与门前左右两旁对称分布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立身赫曦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左右墙壁上如龙蛇盘绕、浑厚有力的“寿”、“福”两个大字。

                 ③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系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书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

                 ④进人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石榴树枝条斜垂,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子。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与古老庄严的学府讲堂相呼应,愈见绝代风华。

                 ⑤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又叫讲堂。堂内左右两壁嵌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所以讲堂又名为“忠孝廉节”堂。作为讲学重地,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表彰书院之意明显。金匾下置大屏风,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设置的是先生的太师椅。

                 ⑥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重檐挑角,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

                 ⑦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

                 ⑧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显示出它特有的幽静、清雅、超凡、脱俗。这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岳麓书院在建筑和历史上的地位。 (2)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第③④⑤段的观察点分别是哪里? (3) 第⑤段“沿四级台阶而上”句中的“四级”有什么作用?若去掉意思有什么变化? (4) 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 6.

              云梦泽

                ①九八年长江大水,人们想起了云梦泽。

                ②大泽今安在?这个差不多已被人们遗忘的蓄洪所在,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议论的话题,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眸和反思。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③我们从初唐孟浩然的诗中,多少能想象出云梦泽的面貌来:                                                                              

                ④孟浩然看到的云梦泽绝对不是今天的洞庭湖那般大小,而是要大得多。据史籍记载,先秦两汉所称云梦泽,大致包括今天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武汉市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在5万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半个江苏省。如今在安陆以南有云梦县,那里沃野阡陌,棉粮两丰,已寻觅不出水乡泽国的半点踪影。两汉迄今,不过两千年,水陆变迁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如今仅存的大湖洞庭湖也不过区区2700平方公里,与5万之数相去何等之远!

                ⑤那个俯仰于天地之间,驰骋于自然之野,涵融万汇,泱泱无涯的云梦泽哪里去了呢? 

                ⑥答案是,它被淤积了,被堤堰围占了,更本质地说,是被人“吃”掉了!

                ⑦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繁衍膨胀和人类生产工具生产技能的发展,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本属于大江大湖的地盘,逐步被人类役化为田园和村落。在江汉两湖之间,如今的所谓民垸都是原来的湖泊、湿地和河道,都是云梦泽的一部分。人们围堤圈地,筑屋耕种,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适度地科学地开发湖泊、湿地并非不可,但绝不可滥用、围剿,可憾我们走的是滥用、围剿的路。明清两代是这类民垸大发展的时期。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类活动更是达到了高峰。一九四九年,洞庭湖湖区面积尚有4350平方公里,到了一九八四年就减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现在只剩下300里!五十年代江汉湖群的湖泊为1066个,到九十年代初就减少为l82个。仅湖北监利县,就有大小民垸17个,其中的新洲管理区就整整占去了长江25公里宽的河道,使原先非常宽阔的长江水道变得异常狭窄。

                ⑧粗略计算,往古的云梦泽现在大约只剩下不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它被切割,被围垦,只残留着洪湖、沉湖、三台湖等几个较大的湖泊,还有星星点点的水泊散布于两湖平原。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⑨历史上,长江的水患并不如黄河那么严重,就是因为它得益于腰上有那么大的“水囊”,起到了调节洪水的作用,不致于泛滥成灾。只是到了近代,长江的洪水才日趋成了人们的心头之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上游植被惨遭破坏,江河泥沙严重淤积等因素外,云梦泽的人为分割缩小也是祸根之一。

                ⑩据有关专家说,(  )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  )并没有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然而它给长江中下游造成的水位压力,却比一九五四年要大得多,其原因就是五十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减少了380亿立方米的自然蓄洪调节能力。洪水无处藏身,就只好漫堤决口,夺路而走。

                ⑾这是自然的报复。“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活路”。一语中的。报复的目标。首先就是那些曾经夺走过水的地盘的民垸。九八年湖南、湖北被洪水冲跨的民垸就有100多处,200多万受灾群众几乎全是民垸造成的。其中围垦甚烈的监利县,17个民垸就有15个民垸进水。过去人把水从这里赶出去,今天水又把人从这里赶出来。这就是自然辩证法。

                ⑿所有的民垸、围子都是云梦泽的故地。云梦泽是上帝的创造。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即使如现在在两湖段加高加固堤岸,也会给下游造成压力,贻害皖吴。历史经验证明,人们因“开发”所得的利益,与全流域的整体利益相比较,未必是合算的。

                ⒀在“消化”洪水,保护众生方面,云梦泽作出过它历史性的贡献。今人唯一能替代它的作用的,就是修筑三峡大坝,建一个新的云梦泽。

              (1) 依据孟浩然的诗发挥想象,在第三段横线上描写出相应的景象。 (2) 第⑥节中“被淤积”“被堤堰围占”两个短语次序能不能更换?为什么? (3) 第⑦段中“民垸”的“垸”字读yuàn,请依据上下文诠释它的意思。 (4) 见第⑨段划线句,长江为什么需要腰上有个大“水囊”来调节洪水?请用本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5) 评析加下划线的词,按要求答题。

              九八年湖南、湖北被洪水冲跨的民垸就有100多处,200多万受灾群众几乎全是民垸造成的。(加下划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6) 将恰当的并联词填到第10自然段的括号中

              (   )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   )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

              (7) 请从说明方法的运用的角度对本文第④段画线文字做简要的分析。 (8) 第11自然段说“这就是自然辩证法”,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7.

              ①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②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③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④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⑤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⑥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筹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人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⑦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 本文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悠久历史——皮影       ——皮影         ——皮影广泛流传”。 (2) 文章第②段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有什么作用?

                                                                                                

              (3) 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 第⑥段中加下划线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 8.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之谜》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〇,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 写出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分别简析其说明效果。

                                                           

              (3)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哪一项不正确( )

              A.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D.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4) 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 9.

              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  

                 ①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动人心。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要了解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②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   以波音   (1)   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   (2)   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近距离的甚高频通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因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甚高频通信系统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③地面管制雷达也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途径 之一。管制雷达分为一次监视雷达与二次监视雷达。一次监视雷达通过扫描获得回波,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小光点就是空中的飞机。二次监视雷达将向空中的飞机发射询问脉冲,机载应答机接收到询问脉冲后,将应答机代码及高度、速度等信息编成应答脉冲,发回地面。二次雷达所获取的信息与一次雷达获得的飞机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最终在地面管制人员终端上所显示的综合信息,并通过该信息与飞机保持联系。 
                   ④飞机除了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地面管制雷达这两种途径与地面保持联系外,还会通过ACARS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ACARS系统是地面监控飞机飞行状态最重要的手段,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随时了解飞机的引擎、高度、航向等数据。 
                   ⑤如果一架飞机甚高频无线电呼叫不到,一次雷达扫描不到,二次雷达问询不回答,甚至ACARS系统也被关闭,那么这架飞机便与地面管制系统彻底失联了。 
                   ⑥从技术角度来看,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与现有主要依靠地面雷达的空管技术难以掌握飞机实际位置有很大关系。而被誉为下一代空管技术的 ADS-B航空管制技术其实早在10多年前便已研发出来,迟迟未能推广开来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由于需要对目前所有航空管制系统的地面和空中设备进行更新,所有航空管制员和飞行员都需要重新培训,难度可想而知。不知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 
              (1)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 第②段划线句子“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 第③段加线词语“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4) 阅读选文第④段,找出飞机与地面保持联系的三种途径。
              (5) 请结合选文第⑥段内容,说说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并阐述理由。
            • 10.

              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1) 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21第③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分析有什么作用? 

                                                                                     

              (2) 22.第④段“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中的“约”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3) 23.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