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15分)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④滥:贪求。⑤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⑥马齿:马的年龄。

              (1)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荀 息 操 璧 牵 马 而 报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而求道焉(         )   (2)不可也(          )

              (3)夫虢之不也,恃虞(          )(4)荀息伐虢,之(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句子的意思。(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译文:

              (4) 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1分)
              (5) 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5分)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 2.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远望赵州桥就像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它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 ,两端宽 9.6 米 ,中部略窄,宽 9 米 。河水暴涨的时候,两肩上的小拱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设计可谓巧妙绝 lún 。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由11个桥拱联成,是一座联拱石桥。两旁的石柱上的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zhuàng,惟妙惟肖。“卢沟晓月”是北京出名的胜景。

              (1) 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   )        绝lún(    )   (    )听   千态万zhuàng(   )

              (2) 词语解释。

              惟妙惟肖:                                     

              (3) 给下面这句话加上适当的标点。 远望赵州桥就像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4) 在文段中找出有使用说明方法的一个句子,并写出该说明方法的名称。

              句子:                                                  

              说明方法:                 

            • 3.
              释词:

              ⑴我获得了新奖,奖章上镌刻着一头憨态可掬的猪。

              憨态可掬:

              ⑵每当它们经受住手术考验,又生机勃勃地狼吞虎咽时,我们就会乐开了怀。

              生机勃勃:

              ⑶堪称二十世纪最出神入化、最富前瞻性的创举。

              出神入化:

              ⑷您走好,不必心有余悸,我们的产品保质四十年。

              心有余悸:

            • 4.

              (一)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要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困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前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朱捕捞半壁山上长满表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攻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1) 概括选文的意思。
              (2) 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问题?
              (3)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你是怎样理解的?
              (4)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两句话吗?
              (5) 文章的开头作者“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以为”是什么意思?背书,有的人认为就是死记硬背,那你是怎样理解的?
            • 5.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 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 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 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 解释“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的含义。
              (2) 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简要概括。
              (3) 诗人臧克家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请分析原因。
              (4) 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对待“说”和“做”的?请从他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作答。
              (5) 正确使用词语解释下列词语

              ①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目不窥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群蚁排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填空。

              闻一多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

              (7) 正字音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警报起(  )

              然(  )

              乎不同(  )

              越(  )

            • 6.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丁立梅

              ①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

              ②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③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筒。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

              ④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⑤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惟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⑥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 闻到月饼的味道。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⑦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舔着吃。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⑧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

              ⑨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祖母说,可怜啊。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明白了。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选自丁立梅新浪博客,有删改)

              (1) 

              13. 文中写两次丢月饼的情形有何不同?请从原因和心情两方面概括。

              (2) 

              14. 文章以“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为题,有什么作用?

                 

              (3) 

              15. 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2)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4) 

              16. 请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

              (5) 

              17.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祖母)“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明白了。”请问“我”明白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7.

              母亲给我一片清凉

              ①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药,喊我去,我不情愿的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我还要看书呢。”

               ②“不是让你去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背喷壶。”母亲小声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阴下看书。”

              ③我实在是不情愿,又想不出搪的理由,只好去了。

              ④天热得很,没有一丝风,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不留神就会踩折一棵,走在田间需要分外的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喷壶之后,便坐在树阴下,看她缓缓得在玉米行中移动。

              ⑤喷壶灌满至少有十多公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后背都湿透了,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

              ⑥“下次不要背这么多了。”我说。

              ⑦“傻丫头,来回跑一趟不易,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

              ⑧“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东西。可是,我已经18岁了,目睹母亲的劳累而无动于衷,我又感到愧疚。

              ⑨“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我暗暗舒了口气,如释重负。

              ⑩最后一壶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

              ⑾“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

               ⑿“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我很随意地说。

              ⒀“起疙瘩了吧,回家赶紧用清凉油抹抹。”母亲说。

              ⒁ 我们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话,回家以后,母亲吃过饭,躺在竹椅上,一睡就是一整夜。

              ⒂大千世界,父母对儿女的溺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富人家让儿女一掷千金;小康人家让儿女精吃细咽;而我的母亲,一个词讷言的农妇,对我的宠爱,是那个盛夏午后的清凉树阴。

              (1) 给文中的加下划线字注音,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搪(      ):

                 词讷言(      ):

              (2) 请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 第⑧段是__________描写,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作者此刻的矛盾心情。
              (4)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我暗暗舒了口气,如释重负。

              (5) 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读了本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8.

              阅读课文“我曾倚马万言------你拾起来扔进垃圾筒”段落,回答问题。

              (1) 作者写这封信的缘由是什么?信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词语:

              (1)倚马万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悸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信中肯定 了儿子的哪些优点?这些优点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在信中拿自己的行为举止与儿子进行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信中有许多富有哲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语言。请你找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并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 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 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 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 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 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_______________    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诘难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3) 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6) 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 10.

                     (二)   

                                                                                                                  谈大气污染

                  ①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0月17日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专家认为,量化到每个人,大气污染致癌几率不高,但危害在于几乎难以完全避免这种可能。

                  ②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其实并非新鲜话题。因为基于常识性判断以及现实的诸多案例都足可证明。比如,国外早有研究显示,空气污染提高一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增加3%。同时,作为空气的处理器官,呼吸道和肺部必然首当其冲。每当一些地方空气质量下降,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就会增加,高污染地方的肺癌发生率也会比低污染地方高。

                  ③然而,这些都没有经过权威机构的认定,并作出科学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负责卫生的专门机构,其权威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自不用说,其发布的相关医学研究结论,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④首次认定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将会带来认识上的革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加强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并对其后果心存敬畏。尽管大家都对空气污染的后果有所畏惧,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使诉求很难引起正视,监督的正当性难以获得保障。时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快,空气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权威的科学依据,从官方至民间对其危害性还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自然在行动上也就摇摆不定。同样,无论是公共政策的出台,还是个体的行为表达,都缺乏自觉遵守的动力和互相监督的依据。

                  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意味着任何一种污染行为都可能“殃及鱼池”而无例外。事实上,相比于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空气污染更具公平性。正如有论者所言,你可以不吃受污染的食物,不喝受污染的水,却无法不吸被污染的空气,除非你生活在空气被净化的环境中。很显然,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随着京津冀的空气污染加剧,雾霾状况日益严重,治理手段也日益严厉。而在国外,比如雾都伦敦的空气治理,其成功的最大动力,还在于全民性的健康需要。

                  ⑥大气污染“致癌”当聚凝成防治共识,其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无论公共治理还是个人行为,都将更加注重对空气的保护,并强化彼此的责任意识和监督精神。对于公共权力来说,由于没有“不会致癌”作为挡箭牌,将无法回避自己的保护和治理责任。若其不再履行责任,必然会招致公众的强烈抗议,并面临极大的民意压力。而对于每个人来说,由于空气质量关系到自己和家人的切身利益,其在行为上将会更加自觉和主动。更重要的是,由于每个人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没有了认识上的分歧作为障碍,监督和被监督,促进与被促进就会成为常态。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意味着任何一种污染行为都可能“殃及鱼池”而无例外。

                 ②由于没有“不会致癌”作为挡箭牌,公共权力将无法回避自己的保护和治理责任。

              (2) 

              第2段中写“国外早有研究显示”,有什么作用?

              (3)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首次认定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具有哪些指导意义?请分点简要回答。

              (4) 

              根据本文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两条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