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 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 “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3) 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描写质地的:                      

              描写色泽的:                                  

              描写生长旺盛的:                           


              (4) 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 2.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试补充一句能佐证中国园林建筑空间美的古诗文。(提示:含“门”或“窗”或“轩”等词语的诗句)

            • 3.

              湮没在岁月中的读书时光

              何晓蕊

              ①踏上海岛,世界更安静了。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看到爬墙虎掩映着的绿房子,房前有一大片花圃,这就是我成长的故园。那一年我13岁,坐在花间的小石凳上,捧着一本《红楼梦》,从午后读到黄昏。

              ②记不清是从何时起,到了周末,我坐在园子里,享受静静流淌的阅读时光。

              ③园中读的自然是闲书,好在母亲从不认为闲书是“无用的书”,母亲年轻时家里穷,没上过几年学,这成了她的一桩憾事,也因此认为读书是第一等好事。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④那个年代,课外书不多,偶尔要回一本,我便视作珍宝。这本《红楼梦》是我一个好朋友的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看到它我眼前猛地一亮,跟好朋友商量了许久,她才勉强答应借给我看一周。

              ⑤我正看得起劲,听见母亲隔窗喊道:“该吃饭了。”我站起身舒展舒展腰,远远地看到我的好朋友朝我家过来,赶紧把拿着书的手背到身后。

              ⑥“说好的,我来取书了。”她走到我跟前,硬声说道,果然是来催我还书的。

              ⑦我刚想开口说话,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把到嘴边的话摁了回去。沉默片刻后,我突然结结巴巴地说:“书……不小心丢了。”她呆住了,脸上露出比哭还要难看的神情。

              ⑧“当心蜜蜂。”慌乱中我随手一指,她扭身看去,我趁机把书藏在花叶间,随即跑上前去,把她拖进屋,我拿出一堆零食,说:“送给你,算我向你道歉。”

              ⑨哄走了她,我正暗自得意,身后传来一声低吼:“把书拿出来。”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⑩“窃书不为偷。”我为自己辩驳。

                  ⑪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第一次见母亲生这么大的气,我很羞愧,将头低了下去。

              ⑫我把书还给了好朋友,后来搬家的时候,她又送给我留作纪念,我一直珍藏至今,这本《红楼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⑬上高中的时候,离家很远,我只好住校。繁重的学习,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我还是抽空阅读,尤其爱读诗歌。每一首小诗,都如清晨的露珠般清澈美好,滴落在我的心间,让烦躁的心变得很宁静。

              ⑭上班以后,变得很忙碌,但在空闲时,我尤爱读散文,那忙碌的生活似乎也放慢了脚步。除了读书,我还尝试写作。最初的几年间,稿件采用的少,被退回的居多。多丽丝·莱辛的话提醒了我: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

              ⑮我淘来很多新书,塞满两个书柜。随后的很多年间,一杯茶一卷书,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倘若哪天没读书,我便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似白活了一天。

              ⑯夜深人静,再次提起笔,心里多了份坦然。那些顺着笔尖淌出的文字,洒落在纸页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稿子一篇篇寄出。意外的是投出的稿件相继发表了。

              ⑰又是一个晚上,月光透过窗棂,洒入书房,我坐在桌前捧起一本书,开启心灵的旅行。从青涩到成熟,读书让我经历一次次的蜕变。那些细碎的读书时光,弥漫在心灵深处,寂静生香。


              (1) 阅读全文完成表格内容。

              读书

              读书的意义

              13岁时读《红楼梦》

              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高中时读诗歌

              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

              上班后读散文

              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

              (2)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自然环境有何相同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两处写到母亲的“目光”,试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有何不同。

              A.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B.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本文中的“我”则在书香的熏染下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请你写出关于“读书”的一句名言,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读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三棱草

                                                                                                                刘学刚

              ①三棱草的茎是扁三棱形。茎很简洁,无叶,细细长长的,高可达一两米。简洁就很从容很淡定,淡绿的颜色,匀细的纹理从根部流向顶端,草茎是微微的弯,颔首,低眉,弯出一个优雅含蓄的姿势。它就这样倾着,安静自持,如一位古典的静女。

              ②三棱草的花冠繁复得让人目瞪口呆。细长坚韧的绿茎,如同一条便捷的通道,指向一个繁华富丽的世界。茎梢探出三五片叶子,青葱细长,活像美女性感的手指。这样的柔荑青葱,捧出了一个盛大的花冠。远远看去,一蓬一蓬的,就像一把撑开的伞,就是一个花团锦簇,你看不见细碎的单个的花,如同看不见大海里的水滴。叫人想起约略相近的集体智慧或者共同体的价值。这样的个体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凑近了,仔细看,均匀分布的叶子向四围扩散,展开一片绿色的天空,叶子的基部分生出三五根小枝,伞骨一样的小枝间距大多相等,且一律向上向外伸展,每根小枝的顶端又密生小枝,小枝生花,细细的,碎碎的,单个的花不像是花朵,这样的许多小蜂小蝶,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就像麦穗。这样的许多麦穗依次排列,由大而小,形成伞状。三五把棕色的伞被三棱草的一枝绿茎擎着,显得有一点吃力,有一点弱不禁风,有风吹来,那种起伏却是微妙的,小枝轻摇,小蜂小蝶们却不招摇,微微晃,似乎古代女子矜持的微笑。

              ③三棱草喜生于水边,旱地里也有。在我的老家洪沟河南岸,湿地多,三棱草也不少。看草的长势就知道,湿地里的三棱草根扎得欢实,茎伸展得也欢畅,绿绿的,长长的,一个个静美而温顺。扯几根细长的茎,可以捆东西,扯得多了,可以编蓑衣:把三棱草割了,晾干。搓麻绳,打好领子,用三棱草的茎和麻绳打扣,穿入新的草茎,两两缠绕,东拉西扯,一根一根慢慢往下编织。草茎的结是微凸的扣,蓑衣黄里藏绿的色彩,沉稳,内敛,朴素,含蓄,和乡野的气质相吻合。

              ④三棱草外柔内韧,编的蓑衣,柔顺,披在身上像棉衣,那种暖,不像灶火热烈,是袅袅上升的炊烟一般的暖,缓慢,持久,温情,风撕不破,雨扯不断。

              ⑤三棱草依旧蓬蓬勃勃,倒是蓑衣不多见,昔日乡间斗草的游戏也荡然无存了。如今的孩子,还认得三棱草吗?

              ⑥扁三棱形的茎,给孩子们的想象提供丰富的可能性。扯一根三棱草的茎,两个孩童各持一端,小心翼翼地撕开一个口子,谨慎地往中间拉扯,相同的结果在不同的地域却有不同的趣味。如果相对的拉扯重合,三棱草断为两半,两相脱离,在江南水乡意味着生育问题上的绝户,撕光光了;北方平原则视这种巧妙的重合为两人友情的默契,彼此欣欣然,欢呼雀跃。在我的老家,斗草游戏又与别处的不同。两两一对,相对拉扯,快到中间的时候戛然而止,双方各持自端的两根分支,颤颤悠悠地晃起来,美其名曰“抬花轿”。这“花轿”比空气重不了多少,孩子们却抬得很卖力,很小心,似乎要把满天的白云抬进自己的家门,乡间的婚礼奢侈而明亮,新人_____的,亲友_____的,小孩_____的,放鞭炮,讨喜糖,闹洞房,朴素的乡村也华丽饱满。一根三棱草,就把乡间的喜庆和热烈抬到了田野,抬到了快乐自在的少年岁月。

              ⑦三棱草,还有许多别的名字,譬如莎草、地毛、野韭菜、隔夜抽、地沟草、吊马棕、猪毛草,在我们那里,它就是三棱草。后来读到欧阳修的《踏莎行》,“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暖的风拂过细的柳,逗着青的草,那场景真叫一个诗意。忽然发现,“踏莎行”早就是古文人的一个行为艺术,姜夔踏了,秦观也踏了,晏殊行了,贺铸也行了。这“莎”就是我们老家的三棱草啊。那么,我的少年,我的中年,直至我的老年,都是在踏莎行吧。

            • 5. 淡之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汝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chán买东西的店铺)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峦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 A ,自如而不 B ,审慎而不 C ,恬淡而不  D  ,也未必不是又一种积极。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   

               (选自《百年美文哲思卷》百花文艺出版社)


            • 6.

              成 功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第二境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的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和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 7.

              幸福着的苏东坡  

              ◆刘诚龙

              ①今晚月光很好,伫立窗前,仰望天上月似一团银,如鸟一声叫,手机滴答响:哥们,玩微信吧,我们一起去看晚会。呵呵,我不会刷屏高科技进入现代晚会,我只会翻页旧心情,去搜索远古的晚月。

              ②我搜索到了公元1083年10月12月夜,这是苏东坡的夜晚。这夜,也是天上月似一团银,老苏没给我发微信,他给我发来微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我 A 苏东坡的幸福,这老头怎么能这样过得爽心快意呢?他没有手机玩,他没有电视看,他没有游戏耍,他怎么能够,他怎么能够过得那么惬意舒心?

              ④苏东坡没有快乐的理由。元丰六年这个夜晚,是他外放黄州的第四年,这个夜晚没甚特别啊,只是近乎十五,尚非一轮满月。黄州黄州,到底是花黄之州,还是心黄之州?自京都外放,前途黄了,心情不黄么?四年了,这么久了,依然还在黄州。人生苦短,前途更苦短,机关里过活,年龄是个宝,谁能拖得起?你一停四年,会有多少帆板宦海里争渡。

              ⑤我 B 的是苏东坡的那份旷达。玄都观里桃千树,新科进士,都摇头摆尾,在玄都观里看桃花盛开呢,他却扛起一把锄头,往开满菜花的东坡,去挖土种丝瓜,种黄瓜,种茄子辣椒。看桃花开,看杏花开,看菜花开,看野花开,这般闲,也是闲得起来的?东坡先生闲得很落心。“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黄州惠州儋州,都是春睡美。没心没肺,亏他真睡得着

              ⑥这夜晚,东坡先生也乱了些心了。他睡不着了。是想起一句什么诗?急于要与人共赏?是想起了一则什么典故,急于要与人去笑一个?是想起来汴京城里某一段往事,急于要与人说一说?是如一阵太阳雨,阳光心底忽然淅淅沥沥有了心事,急于要与人去吐一吐?深夜里,可以相打扰的人在哪?出席东坡先生这个夜晚的,是月,是水中藻,是竹柏影,是跟东坡先生一样一个闲人的张怀民。

              ⑦我最羡慕东坡先生一派天真。夜已深,月已斜,衣服已经脱了,睡在床上了,他忽地跳将起来,要去找朋友玩去。他不想想朋友睡了吗?他不想想人家不骂他神经病吗?半夜三更,从床上爬起来,去扰乱他人的清梦,阁下心中没有顾忌?东坡先生什么也没想,什么也不用想,他披衣而起,穿着一双拖鞋,就往朋友家跑去了,深夜里跑去了。跑去并无事,只是乱扯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夜晚,无来由地,睡不着;无来由地,想找个人聊一聊。找谁?重新开机,手触屏幕,一溜一溜的名字,如一排排街边树一般过去,翻尽通讯录,谁是你的张怀民?

              ⑧城市的夜晚,夜再深,都有人。看那街头的夜宵摊,指针指向了三更,还有人在那里吆三喝四,酒吧里夜更深,人更多,那里有你可以去会的人吗?打开电脑,登陆QQ,这有个群,那有个群,会有嘀嘀嘀嘀如雨打芭蕉,滴答到天明;更有些寂寞的人,深夜了,也跟你一样睡不着,闪啊闪啊,闪着他与她的头影,这许多QQ里,谁是你可敲门的人?点开,关闭;点开,停顿,还是关闭了对话框。

              ⑨东坡先生是最幸福的:因为天真,他幸福;因为旷达,他幸福;更因为他有跟他一样闲人的张怀民,他是最幸福的。我们地球村里,比东坡先生那黄州小城里,人多了多少倍?白天,我们不会少人,跟你唱歌的,跟你跳舞的,跟你碰杯的,跟你打牌的,跟你发短信的,跟你玩微信的……夜晚呢,也不会比白天少人,对门的麻将哗哗通宵响;对街的歌厅笙歌彻夜……

              ⑩可是,今夜睡不着了,谁是你可以披衣起来,跑去跟他乱扯淡的人?

            • 8.

                                                                                                     __________________

                                                                                                              ◆包利民

              ①常常会有这样的时候,分明是湖光山色或清风明月,心里却是一片萧瑟,不管怎样的美景,总会有将心触痛的地方。细细想来,那样的时刻,却都是人生最落寞伤怀之时,在暗淡的际遇之中,心灰则天暗,麻木的脸总是与冷漠的眼相遇。于是处处皆秋,仿佛沧桑奔涌,风霜扑面。
                ②有一年自己亦是处于 这样的心境之中,偌大的都市,在我眼中毫无生机,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筑成的冰冷森林。就在那个时候,偶然结识了一位老者,他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国画大师,擅长画鸭,曾以一幅《百鸭图》获全国大奖。我曾欣赏过那幅名画,画中百鸭情态各异,极具情趣。与老者相熟之后,渐渐了解到他的经历。他年轻时就酷爱国画,且小有名气,可是正逢“文革”动乱,他也被牵连进了牛棚,与他一起被下放劳动改造的都是些艺术界人士。从身到心的疲累,使这些曾满怀激情的人日渐麻木,看不到前方的路,而眼前的苦难成了最大的煎熬。
                ③老者对我说:“那时我在接受批斗之余,就是去放生产队的鸭子,那是一大群鸭子,每天把它们赶到河边,我坐在那里,看着流水万念俱灰。有一天,无意之间,我注意到了那些鸭子,发现它们很是有趣,从情态到叫声,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我就像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于是每天观察鸭子,看它们弯弯的眼睛,就像是永远都在微笑。便想到画它们,我拿着树枝,就在河边的土地上画,每天都画,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④后来,平反之后,与他一起落难的那些艺术界人士,多已放弃了当年追求的东西,只有他,画艺却在那些年中进步了许多。那些同伴都已显出老态,而他却容光焕发,仿佛那些遭遇只是一个短短的梦。我知道,自从走进鸭子的世界,他的心里便安静了,便有了希望,于是日子便生动起来。
                ⑤一年之后,我去了一个山村的小学当教师,虽然际遇依旧,可是心里却已温暖。在那个天涯一般的地方,每天傍晚,我都会在校园里点燃一堆木头,支起铁锅熬粥。四处的山岭寂然,长风流淌,在粥香弥漫中有着一种充实的满足。虽然穷困偏远,却让我于极静之中,在心里生长起郁郁葱葱的希望。就如秋天的远山,树凋草残,可是明月高悬,一切在我眼里却是那样多姿多情。有朋友来看我,见我现状,很是唏嘘,我却淡然一笑,指给他看深秋的五花山,告诉他,那一片五彩的斑斓,实是胜过春日。
                ⑥在我的亲身经历中,已经深深懂得,心绪对于心态的影响。心存美境,则生命中再无困境。无论怎样的坎坷遭遇,那样一颗充满生机的心,就会使艰难的境遇变得柔柔如春。世界并不是由许多冰冷的墙筑就,只要心怀美好,就会发现那些墙上,有着许多扇充满希望的门,也有着许多扇阳光倾洒的窗。
                ⑦是啊,这真是道出了人生在世充满情怀的态度,这实在是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其实也并不是难以企及,只要在你心里种上一颗希望的种子即可。
                ⑧心中永远不磨灭希望的色彩,那么,即使_________,也会________。如此,你就会在随时随境,真心地感叹:这世界,多好!

                                                                      ——选自《做人与处事》

            • 9.

              远尘淡墨调烟雨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⑦书画行走瓷板,笔墨线条在釉彩间舒展舞蹈,古典诗文在瓷板上低吟浅唱,刚强者有了柔软的面容,柔软者有了刚强的筋骨,正合乎中国人的太极之“道”。惟其得道,“瓷”与“书画”这两门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更长远的彰显。

              (摘自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微信平台)

              (1)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全文,说说“瓷”和“书画”这两门传统技艺结合蕴含了哪些值得人们欣赏的品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中国陶瓷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需要一个过程,阅读(1)(2)段,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文字。

                 古陶瓷文字----陶瓷模印文字-----(          )------(         )

              (4) 阅读(3)(4)段,说一说瓷板作书画和纸上作书画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第五段列举“珠山八友”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链接积累: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请写出王维《使至塞上》体现“诗中有画”特色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好读书

              ①因为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为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      );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      );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      );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      )。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位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婪而              (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囫囵吞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台灯下,                  (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读书诱发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