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以 为正者
              (2)贫贱不能
              (3)是亦不可以

              (4)所识穷乏者我与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居而天下熄     求其能千里也

              C. 得志,与民由 今为宫室之美为   D. 一怒而诸侯惧     乡为身死不受

              (3) 翻译下面句子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景春和孟子对“什么是大丈夫”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区别。

              B.乙文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C.乙文前两句话讲述的事实及道理可用“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概括其内涵。

              D.甲乙两文都用正反对比手法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5) 读了甲乙两文,分别概括孟子所要表达的观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卖油翁》一文,回答下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下列加横线词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语句中 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本文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 自矜          自矜:自夸

              B.但微 之 颔:下巴

              C.有卖油翁 担而立 释:放下

              D.康肃笑而 之 遣:打发

            • 3.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周亚夫 细柳( )  
              (2)军士吏 甲( )   

              (3)出军门( )

            • 4.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接连着。 ②还:通“环”,环绕。 ③贾(gǔ):通“价”,这里指报酬。

              A.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食之不能尽其(       )   (2)一食或粟一石(       )

              (3)往伯乐(       )       (4)去而之(       )

              B.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C.用文段中原话填空: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这个故事印证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 5.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 释加下划线的词

              (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上之(     )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4)可诬一世之人(     )

              (2) 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答:                                                                        

              (3) 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 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