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否定、自我改造的痛苦过程,需要通过“自省”来革除自身痼疾,需要通过“慎独”来提升道德境界,实现道德的自我超越。
              材料一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慎独”和“自省”,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比如儒家强调内心的反躬自省,《论语》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在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一个缺乏自省意识的人,不会认识自身的不足,也不可能产生自我修养的愿望和紧迫感,道德人格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材料二
                  某中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开展了主题为“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建设道德模范事迹展示长廊、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营造道德文化氛围。以日常行为检查和班会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增强自省意识、发扬自律精神,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和文明志愿者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道德的践行中,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水平。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通过“慎独自省”实现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该校开展“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 2.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 ~ 2011年中国与世界GDP增长率变化情况

                                           中国与世界资源主要指标对比(2010年数据)
              指标中国人均中国占世界平均水平
              耕地面积(亩/人)1.3725%
              水资源量(立方米/人)2310.440%
              能源生产量(千克标准煤/人)221462%
              (1)上述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4分)有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了,浪费一点,就是多消费一些,也是扩大内需。联系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6分)
                      材料二  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吃得精、吃得好,吃得有品味。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优秀美食文化。该片不仅刺激了人们的味蕾,还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勾起了无数华人拳拳游子心和深深故乡情。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广泛赞誉。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
                      材料三  时下,提起美食,人们除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赞誉,更多的是对“舌尖上的浪费”的担忧。2013年1月,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了一项公益活动--“光盘行动”,倡议市民在饭店就餐后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形成人人节约的良好风气。
              (3)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推行“光盘行动”的合理性。(本设问限忻州一中、忻州十中、砂河中学、范亭中学的考生作答。)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推行“光盘行动”的合理性。(本设问限忻州实验中学、忻州师院附中、繁峙中学、河曲中学的考生作答。)
            • 4. 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分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调查、起草、再调查、再起草,把调查研究工作贯穿工作始终,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报告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从战略全  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报告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十八大报告诞生的过程及意义。
            • 5. 2013年1月7日以来,一场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频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 6. 个人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国以来,我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收入分配理论上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建国以来到1978年底,这个时期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是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严重影响效率的提高
              第二阶段1979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开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第三阶段1992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有了重大突破,首先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是在我国收入分配理论中首次提到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些提法的变动,反映了我党在分配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涵的认识论道理。
            • 7. 中国口号的百年回顾:
              年  代口 号 内 容
              20世纪初--20年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30年代--1949年打土豪,分田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50年代初、中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0年代后--60年代初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抓革命,促生产。
              70年代后期--80年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0年代--21世纪初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国两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教兴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1世纪初--今天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1)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百年口号”的变化所体现的哲理。
              (2)上述“百年口号”的变化,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 8.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经济运行压力加大。2008年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然而受国际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10年下半年来,我国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2010年12月10-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结合材料,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情形,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
            • 9. 材料一:2010年10月,全国人大将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2011年5月将出台“十二五”正式规划。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更方面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1)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限制性指标与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以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为标准,把着力点转向利长远、打基础、促民生的工作,正在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行动。
              (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
            • 10.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12个“一号文件”,如2007年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问题,2008年主要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问题,2009年主要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问题,2010年主要是改善农村民生问题。这些文件所体现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从农业税的免征到给予农民补贴,从新农村建设到发展现代农业;从统筹城乡进而到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些强农、支农、惠农政策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民留下了一连串温暖的记忆。
              (1)有人认为12个“一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矛盾分析法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结合材料加以评析。
              材料二:这12个“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上述12个涉农“一号文件”出台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