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背景材料:2015年10月4日,游客肖先生和朱先生到青岛某份馆就餐,饭前曾向老板确认过大虾38元究竟是一份还是一只,当时老板说的是38元一份。但结帐时老板却以大虾38元一只计价一份“蒜蓉大虾”的价格共计1520元。肖先生和朱先生不愿支付,和老板起了纠纷,期间店家还拿大棍子威胁他们。后来,肖先生和朱先生分别支付了一定款项后才得以脱身。“青岛大虾”事件一经微博曝光,立即舆论鼎沸,山东倾力多年打造的“好客山东”良好形象顷刻之间遭受重创。
                  一只大虾重创青岛形象,这个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但不少理智人士认为,如果公众和有关部门能够认真反思,积极改进,则此事不失为规范市场秋序、提升欢府工作水平乃至重塑青岛城市形象的重大契机,如此,则青岛大虾功莫大焉。
              (1)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理智人士”的观点。
              (2)鉴于“青岛大虾”的深刻教训,同为旅游城市的W市某报社拟刊发一篇题为“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与担当”的论文。从《经济生活》角度看,你认为这篇社论应有哪些要点?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强调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材料一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大量低端过剩供给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产品质量好、技术含量高、个性化的高端供给不足。消费者把大把钞票花费在境外“扫货”和“海淘”上,内需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不断缩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振内需,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要。
                    材料二  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只关注供给一方。中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亟待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是结构性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强调一侧,忽略另一侧,二者应当同步推进,才能解决“供需错配”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多样性,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分析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关系。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围绕“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展开讨论、凝聚共识。乌镇文化属吴越文化,地处江南水乡,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乌镇名人荟萃,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茅盾、鲁迅等文化名人,为乌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乌镇依托互联网,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中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乌镇已全方位融入“互联网+”的元素,民情二维码、智慧自行车、智慧信息亭、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网络化、智慧化”,“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千年乌镇演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小镇。
              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千年古镇是如何演变成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小镇的。
            • 4. 材料一,2011年-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情况。
              2011-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注:2011年至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平均为2.6%)
              材料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有目共睹,然而大量环境隐患也因此产生。近来,雾霾天气、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也引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材料三,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鱼与熊掌的问题,两者不可兼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谈谈作为人大代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何履行职责?
              (3)结合材料三,请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知识评价此人观点是否合理。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美国、中国、法国等来自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有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但参会各国能妥善处理在资金支出、技术转让、法律约束力以及透明度等领域分歧,不断扩大共识,加强合作,形成了应对垒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此协定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包容互鉴,共同发展。
              《长江,长江》《牧人巴让》等六部中国环保纪录片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民间表达”被选送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进行展映。六部纪录片通过影视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六个中国人自己的环保故事,蕴含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追求:立足于时代的需要,讲普通人的故事,传递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引导人类求真向善。中国环保纪录片播出后,赢得了国际舞台阵阵掌声。
              (1)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各参会国为什么能够妥善处理分歧,形成共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国环保纪录片赢得国际舞台阵阵掌声给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 6. 2015年10月,因创制新型抗疟药,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家的中国科学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与之相关的故事。

              在过去几十年里,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使人类在与细菌抗争中似乎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但随着抗生素的频繁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得到增强,甚至诞生了连最厉害的抗生素都束手无策的“超级细菌”。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是前进和上升,可是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对人类是极大的威胁。请问,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是不是发展,为什么?
              (2)医学家普遍认为,“超级细菌”的出现“是人类本身帮助了敌人”。请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3)“超级细菌”的出现,让人们束手无策,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有人认为,人类最终会败给“超级细菌”,如果让你来反驳这种观点,你会如何反驳?
              (4)屠呦呦教授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创制了抗疟新药,获得了诺贝尔奖,标志着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科研人员的信心。请你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创新的重大作用。
              (5)屠呦呦小时候就对中药有浓厚兴趣,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所选的正是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努力学习,成绩优良。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走上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为了一个使命,执著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明精华,帮助人类渡过一劫”,这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推选委员会写给她的颁奖词。
              屠呦呦的故事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6)有人在评论科学创新的文章中曾经写到:“在科学的征途上,伴随着具有创新精神科学家的并不是风和日丽和鸟语花香,而是冷嘲热讽和各种磨难。”请你从哲学角度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
              (7)再仔细看一遍上一页的漫画,你还会发现里面蕴含着更多的哲学道理。请写出两个,并结合漫画内容做简要分析。(注意:①不能照抄前面的题目:②只做很简要的分析即可,但,不分析或者分析不正确不给分!)
            • 7. 随着贵广高铁、沪昆高铁和清织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前往织金洞的游客也节节攀升。特别是2015年9月19日织金洞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后,织金县进一步加大了对景区的宣传推介力度,使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仅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织金洞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亿余元,但大量游客进入洞内,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升高,洞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织金洞里的各种绝美、奇特的景观也在缓慢氧化。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处理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 8. 冯友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是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学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冯友兰体悟古代哲人“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说”,着重挖掘中国文化中儒家入世精神和道家出世精神相结合的传统,并把它们内化。他的哲学思想承接程朱,扬弃陆王,吞吐玄禅,借鉴西方新实在论,吸取唯物史观,截断众流,容纳百川。他熔铸古今、衡论中西,博览明辨、精思慎取,撰写《贞元六书》,创建“新理学”体系。他不仅能“照着讲”,陈述以往的哲学,而且还能“接着讲”,创作自己的哲学。
              (1)运用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照着讲”和“接着讲”的理解。
                  材料二  冯友兰在讲儒道两家共有的“物极必反”理论时说:“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许多困难,贡献很大。由于相信这个理论,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在前不久的战争中,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怀着希望走过来了。正是这种‘信仰的意志’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这场战争”。
              (2)举出一个实例,从哲学角度简要说明为什么“物极必反”。
            • 9. 我国新农村建设开展10年以来,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基层民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劳力缺失、重工轻农、观念落后、千村一面、规划欠科学、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上述材料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哲理?
            • 10. (1)十八届中央政治局2014年12月31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领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开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结合材料,简述习总书记的讲话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
              (2)沈家大屋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市龙伏镇。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照看,沈家大屋多处倒塌,危在旦夕,抢救保护迫在眉睫。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沈家大屋,专家学者吸取其他地区拆旧盖新的教训并借鉴先进经验,建议以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为主体和特色,打造集古文化、山水、旅游于一体,让沈家大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人认为“要开发就不能保护,要保护就不能开发”。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