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5年10月26-2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一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槁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脱贫攻坚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打好扶贫攻坚战。
            • 2. 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预示着我国城市工作将迎来重大变化。会议要求,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专家表示,“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城市工作留“基因”、续“文脉”,对于保护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做好中国城市工作意义重大。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集约发展,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谈谈对“做好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
            • 3. 2016年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我们要以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法,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这说明(  )
              A.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 “供给侧”“工匠精神”“洪荒之力”等词汇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社情民意、社会心理的特殊载体,折射出社会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每一年流行语的变化体现了(  )
              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5. 老龄化、独一代、流动时代、“指尖”社会……当这些元素叠加,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空巢老人”“异地养老”的心酸与烦恼,还有现代节奏下两代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与挑战。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也无必要重拾“几代同堂”的方式,但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感受子女的存在,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告诉我们(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 针对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的现状,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我们应(  )
              ①从社会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结构的调整
              ②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点做好加减法
              ③把握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正确价值取向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努力地为人民服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在2016年4月15日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那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落实这一要求,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法,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凝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全民力量。从哲学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8. 2015年12月15日,著名语文期刊《咬文嚼字》正式公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颜值”、“互联网+”等入选。每年的流行语都可看作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这表明(  )
              A.人们的社会意识都是相同的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同步变化的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 9. 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这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 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公子”泛指读书的文化人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是一种尊称;近现代用于称呼别人的儿子,并且已经不常用。“公子”一词的演变主要说明(  )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