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全会的精神,全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要求,其中要求之一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1)请依据《时事》回答:根据《决定》精神,国家应怎样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4分)
              材料二:为了贯彻和响应《决定》精神,某市提出以文化立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采取了各项措施。具体是: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二、稳定物价,抑制文化产品价格过快上涨;三、引导市民树立积极而理性的消费观念;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
              (2)结合材料,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某市实施各项举措的依据(8分)
              材料三: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软实力仍然偏弱。与GDP位列世界第二位的经济成就相比,中国的文化事业没有充分发挥育民作用,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严重。为解决这一难题,2011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3)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中共中央部署“文化兴国”战略的哲学依据。(8分)
              材料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清晰标定了文化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中的历史方位,深刻凸显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价值。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定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华。
              (4)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华提几条合理化建议。(8分)
            • 2.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严控投资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材料二  J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⑴我国决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学依据是什么?(6分)
               
              ⑵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10分)
               
               
            • 3. (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幸福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地政府纷纷把提高幸福指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打造和谐安徽 提升幸福指数”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之后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才能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我省要围绕自己的优势产业,巩固和发展带动性强、对地方经济贡献大的热点消费,扩大汽车、住房、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消费。全面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和农民消费水平。拓展省外市场,提高皖货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提升省外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落实各项促进消费政策挖掘消费潜能。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指出扩大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8分)
               
              乙同学:创造幸福是个渐进的过程。政府在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时,需要做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2)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政府的角度,为提升“幸福指数”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 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某校高三(1)班同学决定开展以“让夕阳更红”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参与其中。
              材料一:关注养老困境
              同学们了解到,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养老院费用相对较高,多数老人希望在家里养老,但大多数子女因忙于工作使老人的不到妥善照顾,所以空巢老人逐渐增多。政府为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目标,一方面加大投入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事业,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企业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养老服务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4分)
              材料二:破解养老难题
              在一个养老示范社区,同学们发现,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既能满足老人在家颐养天年的要求,又能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老人向同学们介绍了社区服务状况:政府兴建的社区医院近在咫尺,统一培训的养老服务人员技能熟练,服务周到:“老年活动之家”里图书室、微机房等文化设施齐全;进驻社区服务中心的企业提供优质价廉的家政、理发等多种服务项目……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推广示范社区养老模式的意义。(4分)
               
            • 5. 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包容性增长”是胡锦涛致辞中的一个关键词。
              材料一: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
              (1)某班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某同学认为要将低碳由理念变成现实,关键靠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与个人生活无关。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指出这一观点的偏颇所在。并举两例加以说明。(10分)
              材料二:
              某市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在金融危机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实现包容性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新兴产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都会出现下岗工人和失业工人,因此有人说发展该市经济中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人往哪里去?
              (2)结合材料二,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对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两大难题的建议。(10分)
              材料三:
              胡锦涛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有效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各国各地区必须加强交流合作,协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3)结合材料三,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世界经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8分)
            • 6. 当前,受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水平有所下降。运用消费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10分)
            • 7. (12分)2009年是新中国改革成立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三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表一 1980年~2009年某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1980年
              2009年
              年增长
              城镇人均收入
              370.64
              9 146.76
              8.5%
              农村人均收入
              143.69
              2 831.42
              7.9%
               
              表二 2009年某地城乡每百户家电拥有量比较
               
              彩电
              冰箱
              洗衣机
              城镇居民
              148
              82
              104
              农村居民
              30.2
              11.6
              23.7
                注:从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情况来看,我国大约57%,而发达国家大约占92%。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上述两个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5分)
               (2)结合实际,你认为引起农村居民家电拥有数量不及城市居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8分)
               
            • 8. 材料一: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但据调查,一方面,“手上有钱,心中无底”是当前大多数手有余钱的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心态,教育、医疗和房屋修建等方面的高昂费用和预期支出,让许多老百姓平时总想着如何攒钱而不敢花钱。另一方面,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消费能力不足,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此, 有识之士指出,政府应该综合采取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大胆地花钱,同时也学会更聪明地花钱。
              材料二:某高中学生的家庭收入和消费情况:
              11月份家庭收入
              11月份该同学消费支出
              11月份该同学资金情况
              父亲工资
              母亲工资
              生日请同学吃饭
              同学互送礼品
              买个性化服饰
              买MP3
              自己伙食费支出
              向父母要
              向别人借
              800元
              600元
              150元
              60元
              100元
              300元
              220元
              600元
              230元
              材料三: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初,西方曾经形成了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三高”发展模式,给全球资源、环境带来极大压力。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消费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造就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说明我国应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大胆地花钱,也学会更聪明地花钱?(12分)
              2)结合材料二,如果就该同学的消费情况让你与他进行一次谈话,请写出你的谈话要点。(8分)
               
               
            • 9. 物价变动,事关民生。过去的一年,在“保增长”的同时,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也在不断牵动着百姓的敏感的神经,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其中,自来水、生活用电和煤气等事关人民生活的产品的提价,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不利于正确引导居民消费,造成资源浪费,提价势在必行。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10分)
               
            • 10. (10分)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
              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了贯彻和响应这一
              精神,某市提出以文化立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采
              取了各项措施。具体是: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二、稳定物价,抑制文
              化产品价格过快上涨;三、引导市民树立积极而理性的消费观念;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
              富文化产品。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某市实施各项举措的依据。(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