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表)

              1978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10年2013年
              市场化程度5%63.5%66.5%70.5%75.5%78.5%
              注:50%-65%为转轨后期市场经济,65%-80%为欠发达市场经济或相对成熟市场经济,80%以上为成熟市场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
                  材料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正在加大力度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为市场简政放权,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做到高效安全管好经济。
                  材料三:世界上许多国家虽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但至今仍然在不规范和低效的市场经济中苦苦挣扎。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市场经济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为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切实贯彻执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简政放权及高效管好经济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党的执政方式和政府权力的行使的有关知识,回答党和政府如何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 2.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小企业发展愈加困难。为此,我国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拓宽减税范围。为中小企业减负,促进其转型发展。这有利于(  )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B.增强中小企业的营利能力
              C.解决消费不足问题
              D.发挥中小企业的主导作用
            • 3.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某注射液,出厂价每支0.32元,医院零售价21.26元,中间利润率高达6500%。药价虚高,最大的可能是
              A.超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的结果
              B.该商品严重供不应求引起的
              C.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手段的缺位
              D.市场经济中市场基础性作用的缺失
            • 4. 欧美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长期失衡的结果。我们要防止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过虚。当前应大力发展以物质生产与流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制造业、绝大多数服务业等行业是控制物价的有效手段。可见
              A.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B.发展实体经济是稳增长、惠民生、促稳定的基础
              C.发展实体经济才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保障
              D.平抑我国当前实物供求结构性失衡的物价上涨亟需发展实体经济
            • 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网络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省时便捷、价格便宜、种类丰富的网络购物方式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网络购物也存在着虚假信息、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难以保证等问题。为此,国家提出要规范网购市场秩序。
              (1)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国家为什么要规范网购市场秩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请对网店经营者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选做题《经济学常识》】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需要“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互配合。2011年7月12日,国务院要求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采取限购措施。
              2011年8月25日,国家发改委强调,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决心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责任,严格实施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加大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力度,努力增加有效供给。
              (1)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代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两只手”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年均增长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年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速过快,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为此,中央政府把2012年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设定为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的 目标。主动调低经济增速(  )
              ①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表现
              ②表明我国已经不再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
              ③意在引导各方面着力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④表明我国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8. 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是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即就短期而言,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就高。认真读图,据此你认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①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时,可以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②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胀率高时,可以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③国家的“增加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是不可兼得的
              ④抑制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9. 美联储近日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

              ①美国信贷投放规模扩大→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国内物价总水平上涨
              ②美国信贷投放规模缩小→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减小→中国就业增加
              ③美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美元升值→外汇流入增多→中国资产泡沫增加
              ④美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制定发布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中的产业兼并重组重点强调的是“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提高行业的集中度,继续推进优化产业的组织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兼并重组的意义是(     )。

              ①实现优势互补  ②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 

              ③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