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年来,我国GDP由10%以上的高增速降为6-7%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增速也存在有所放缓趋势。与此同时,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每年因一场暴雨便全城“看海”(被水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群众要求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入的呼声日益高涨。
                  15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等任务。
                  注:所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即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阐述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
              要求:
              (1)围绕论题,运用经济常识论述;
              (2)论题、总论点(结语)、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合乎逻辑,较全面深入;
              (3)根据论题,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2. 打贏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扶贫开发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指出,扶贫脱贫是硬任务,脱贫任务重的地区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2分)
                  材料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推进,提高扶贫实效。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就业生活;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特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的实施扶贫搬迁,到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打贏脱贫攻坚战的原因,并说明政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 3.

              信息消费是指以手机、电脑、网络游戏、电子支付、通信服务、影视传媒等为主要对象的消费。国务院提出到2015年使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的目标,为此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信息消费。促进发展信息消费是基于(   )

              ①它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它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③发展信息消费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进行宏观调控

              ④它能够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动力,决定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这是

              A.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B.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C.应对经济全球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D.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 5.

              漫画《补》说明我们现在的小康

              A.是低水平的
              B.是不平衡的
              C.是不全面的
              D.实现了现代化
            • 6.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经济发展正从长期中高速增长转向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低速增长

              ②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③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的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内需拉动

              ④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物排放第一、水污染物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的河段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有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材料二:光明日报北京9月26日电  由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24位政府、企业、金融界和经济学界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孕育经济增长:全球新气候经济报告》,报告研究长达一年,由中国、印度、美国、巴西、韩国、欧洲和非洲的著名研究机构共同完成。报告认为,在未来15年,约90万亿美元将投资到城市建设、农业和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这将为世界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实现低碳领域投资的增长,从而为就业、医疗、企业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带来多重效益。报告还提出了包含10个政策建议要点的《全球行动计划》,旨在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论据。(12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就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提出合理建议。(10分)

               

            • 8.

              材料一

              表一: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趋势

              注: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据工信部测算,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86%,预计到2015年信息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会超过4.5%,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材料二: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2013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这对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中蕴含的经济信息。(2分)

              (2)促进信息消费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何意义?(6分)

               

            • 9. 某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全力推进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结合材料说明,某省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哪些新要求。
            • 10. 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要协调拓展内外需,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主线以及实现这条主线的途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