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2.

              “沙画瓶 ”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 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 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 ”、“古诗词系列 ”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 材料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3.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 4.

              《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都借鉴了国外电视节目的创作模式,同时又结合本土文化特点,既适合中国观众胃口,又令人耳目一新,获得好声一片。这反映出

              ①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③提高文化创造力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继承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 5.

              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这说明了

              A.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文化创作与创新需要立足社会实践
              D.文化创新需要保持民间艺术原貌
            • 6.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 7.

              文化景墙摒弃杂乱无章的涂鸦和粗陋的文字,代之以融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专业设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约在十四世纪,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出现了在墙壁上绘制图案的绘画方式,以这种方式所绘制的图案一般都是宗教题材,用来装饰教堂等教会建筑,从而增加建筑和环境的严肃和神圣性。在中国的西藏,人们把佛祖绘制在墙上以及唐卡上,以驱除邪恶祈求平安。

              20世纪的年代,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出现涂鸭文化(graffiti),从简单地书写tag和门牌等字母与数字的组合,到20世纪 70年代前期开始在字型、效果等方面的钻研,近40年的发展已经让涂鸽走出美国的墙角,成为全球性的艺术创作。

              如今,驻足我国的大街小巷,一幅幅内容不一、风格独其的墙绘,活灵活现地传递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品质。城市因景墙而异彩纷呈,文化因景墙而可感可触。对于墙绘艺术来说,城市文化墙既是现代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又是彰显城市个性、宣传城市形象的新兴传播载体。

              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墙的发展演变过程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 8.

              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制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 ,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10分)

               

            • 9.

              浙江台州路桥区在建设“道德讲堂”中让群众拿主意、让“草根英雄”当主讲、让群众来传播。不但群众对“道德讲堂”的认同度、参与度提升了,而且不少基层单位和城乡社区在建设中取得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三丰收。“路桥实践”启示我们

              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②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具有一致性

              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任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构建和谐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10.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的选择,郑重的承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之路。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因为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的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 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④ 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