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中国梦”也是文化强国之梦。习近平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扎实推进文化建设,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材料二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要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结合起来,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要全面贯彻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理念,发挥文化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实体功能,营造更加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推动文化管理方式更加制度化、法制化,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实现“文化中国梦”提出建议。(16分) 

              (2)材料二中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体现了哪些“辩证唯物论”的哲学道理?(14分)

               

            •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迈进。(13分)

              (1)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依据是什么?(3分)

              (2)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道路?(10分)

               

            • 3.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贵阳市孔学堂组办“2014年马年春节文化庙会”,通过国学讲座、民俗表演、戏曲欣赏等活动来传承、推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9天时间8场演出6次国学讲座,使5000年积淀的国学、礼仪、美德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其中该市300多名一年级学生身着汉服,参加“开笔礼”,在识字习礼的启蒙仪式中去学习、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二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传统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

              荀况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李世民也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现今,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背离群众观点,丧失群众立场,违反群众路线,放弃群众工作,改革就会失去支撑,发展就会失去动力,稳定就会失去基础,社会就会失去活力。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关系,关系到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有关知识,谈谈参加此文化活动对人自身成长的意义。(12分)

              (2)材料二蕴涵了哪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道理?(14分)

               

            • 4.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颁发了TD-LTE制式的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电子通信行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

              材料一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普及起于20世纪90年代,一开始发展的是2G网络,中国2G手机市场上,诺基亚、摩托罗拉、飞利浦被称为三巨头,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然而2009年中国发展3G网络后,三巨头好像是在一夜之间被打垮一般,中国手机市场迅速地被三星、联想、华为、酷派、苹果等品牌所占据。

              材料二  相比于3G网络,4G网络有更快的速度,带来的应用前景让人无限遐想。比如目前3G手机可以用 QQ、微信等主流社交软件视频通话,实现面对面的沟通,但从实际使用效果来说,并不是非常让人满意,视频通话画质低,连接速度慢,而4G网络可以让手机视频通话变得更加清晰。4G网络可能会使视频网站迎来发展契机,未来在线教育将变得更为可能。  

              (1)根据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知识,分析诺基亚、摩托罗拉、飞利浦在中国市场失败的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4G网络对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10分)

              (3)在4G牌照发放之初,到底该发放国际通用的4G牌照,还是该发放由中国移动主导研发的TD-LTE制式4G牌照,引起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动通信运营商之间的争论。你怎样解释这场争论?(4分) 

               

            • 5.

              (22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爆红,它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精神赡养”等当下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时间都去哪儿了”迅速成为一句流行语,也引发了全民的感叹潮。在2014两会上,它同样叩问着人大代表们,对代表们而言,“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对责任和担当的切切拷问。发声在会上,功夫在平时,只有深入了解,掌握最真实的情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表达意见,代表履职尽责的时间多一点,民众的切身利益就会增一分,代表的辛苦指数高一些,人民的幸福指数就会升一点。

              (1)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与生活”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知识,分析说明这首歌曲爆红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知识,分析人大代表的时间应该“去哪儿?”(12分)

               

            • 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素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著称于世。而今,行走中的国人在旅途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的在感受汲取文明,有的却因不当的言行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升行走文明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从自然中感悟,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感悟,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撞击和融合中去感悟,是一条文明提升的捷径。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行走的中国人在旅途中会留下不同的印记。(6分)

              (2)结合材料,说明提升行走文明是文化自觉的表现。(6分)

               

            • 7.

              网络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传统纸质阅读?

              著名作家王蒙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书籍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进步的阶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从读书开始。

              随着网络出版物的火热和电子书的进一步普及,数字化阅读以其快捷、方便、互动及海量信息的优势,开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传统纸质阅读显得不再那么必要。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迅速上升,而传统纸质阅读量增加较为缓慢。

              网络时代,数字化阅读往往是碎片化、快餐式、随意性的,是一种浅阅读。对于深层次阅读而言,传统纸质阅读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发现并重视传统纸质阅读的价值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具有的文化自觉。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请从文化视角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网络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传统纸质阅读?”请运用哲学观点分析该疑问产生的原因。

              (3)读书介质的更新使读好书更重要。针对目前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的现象,请从经济角度思考人们如何才能读到好书。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上海人陆士嬛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主人公随时光穿梭,看到“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工厂中的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最后梦中人一跤跌醒,却言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1920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方略》一书,书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建设高原铁路系统等宏伟设想,构想了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城乡、火车轮船繁忙往返的现代化景象,描绘了“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以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的愿景。

              (1)用意识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更好履行文化职能,请给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 9.

              文化景墙摒弃杂乱无章的涂鸦和粗陋的文字,代之以融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专业设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约在十四世纪,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出现了在墙壁上绘制图案的绘画方式,以这种方式所绘制的图案一般都是宗教题材,用来装饰教堂等教会建筑,从而增加建筑和环境的严肃和神圣性。在中国的西藏,人们把佛祖绘制在墙上以及唐卡上,以驱除邪恶祈求平安。

              20世纪的年代,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出现涂鸭文化(graffiti),从简单地书写tag和门牌等字母与数字的组合,到20世纪 70年代前期开始在字型、效果等方面的钻研,近40年的发展已经让涂鸽走出美国的墙角,成为全球性的艺术创作。

              如今,驻足我国的大街小巷,一幅幅内容不一、风格独其的墙绘,活灵活现地传递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品质。城市因景墙而异彩纷呈,文化因景墙而可感可触。对于墙绘艺术来说,城市文化墙既是现代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又是彰显城市个性、宣传城市形象的新兴传播载体。

              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墙的发展演变过程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 10.

              (27分)任何一个时代,经济发展都与文化繁荣相辅相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行动中,必须文化先行,文化引领;推进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储备人才;依托教育优势,加强与中亚地区教育交流;借助经济、商贸、旅游等平台,更好的融入历史元素、文化元素,用文化的力量和感召力,全面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经济融合与文化传播相得益彰。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说明文化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7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