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寒门多出贤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⑥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作者:张保振)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这则论据可以放在哪段中?请简述理由。

                 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从小出身寒门,没读过几天书,小时候就在酒吧给顾客倒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茶师。后来到舅舅那里当了一个打工仔。世道的沧桑,生活的磨难,为他造就了一双商业慧眼,当机会和挑战来临的时候,寒门赋予他的智慧和勇气,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成功给无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也带动了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跻身为一名德财兼备的商业精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 金

              ①如今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硬知识”的传授,少了些 “软学养”的培养。

              ③传统的人才培养,以教给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为主要目的。而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④培养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他们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先生早年间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培养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⑥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将人才培养的渠道拓得更宽,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摘自2016年12月07日《人民日报》)

              (1) 阅读第③段,说说文中加点的“硬知识”和“软学养”具体指什么。

               “硬知识”:                                                     

                “软学养”:                                                    

              (2) 阅读全文回答:如何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3)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你认为它能否作为第⑤段的论据,为什么?

              【链接材料】旁白:故宫博物院里有一群人,他们是文物的“医生”。每天和珍贵的古文物打交道,通过“望闻问切”,让珍贵的古代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续。他们精湛的手工技艺通过师徒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百宝镶嵌组文物修复专家孔艳菊:其实修一件文物蛮有意思的。……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死的东西放在那里,你真正接触它的时候,你会发现非常精彩,非常美,而且确实是有生命的。我们现在要修复补配,还是会加入现在修复者对手艺、对美的理解等各方面的东西。认真地对待它,你就会觉得有一种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你会觉得它是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解说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