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虽然现在今人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然而古人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甲】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不乏其例。__  (1)  __。第二个层次是__  (2)  __。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乙】像这样的概念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多达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座中国的艺术宝库,研究这些定会意义重大。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

              (1) 本文体现出的作者主要的思想观点是

              (2) 从下列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例如《老子》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

              ②例如《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阐明了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③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如何产生的更是没有权威的论述。

              ④画画需要“留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A.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大多数都是古人的独特感悟,具有独创性,今人理论难以取而代之。

              B.作者主张国学研究要对现实有用,因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C.“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说法虽好,能为人感知,但在理论上是不可知的。

              D.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的优良学风,利用其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 2.

              说说“浅阅读”     吕宏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古人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读书,是提高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1) 下列对于本文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做本文论据的是
              A.我们需要深度阅读,不能仅满足于浅阅读。
              B.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C.浅阅读正成为阅读的新趋势。
              D.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 3.

              抱诚守信

              ①抱诚守信,是中华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道德精华,也早已成为国人立身处世之根本。“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立木为信”等古人做人做事、治国安邦的故事传颂至今。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等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诚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不乏不讲诚信之事。缺斤短两、制假售假、背信弃义等现象频频发生,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更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为此,加快社会诚信建设时不我待,打造诚信中国迫在眉睫。

              ②如何才能补齐诚信的短板?关键要在“实”字上下足功夫。

              ③首先做人要“实”。日常生活中,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以诚实为先,以信义为重。比如,借别人的财物,要及时归还,不拖延,不赖账;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兑现承诺,不撒谎,不推诿;拾到别人的东西,要主动交还失主,不贪心,不昧心……只有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才能树立起诚实守信的口碑。

              ④其次做事要“实”。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讲求的是认认真真、踏实苦干。既不能投机取巧,也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不能偷奸耍滑。比如,计划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办事不能三分钟热度,要持之以恒;任何时候都言行一致,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够善始善终,善始善成。

              ⑤最后创业要“实”。创业者要有梦想,更要务实。必须不断寻找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通过不懈努力,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创业不是大跃进,而是一场比恒心和耐力的长跑,任何浮夸虚假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只会催生泡沫,遗下后患。唯有扎扎实实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才能用实力赢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

              ⑥总之,只有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务实创业,社会才会充满正能量,诚信中国也才会昌盛不衰。


              (1) 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2) 下列材料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抱诚守信,是中华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道德精华。
              B.如何补齐“诚信”的短板?
              C.只有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务实创业,社会才会充满正能量,诚信中国也才会昌盛不衰。
              D.诚信中国需要“实”字托底。


            • 4.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1)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门再难出贵子。
              B.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C.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 5.

              知人与自知

              ①“知人”是什么,“自知”是什么?知人就是知晓他人,了解他人的为人秉性、作风习惯;而自知就是认知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那么,为人处事要知人还是要自知呢?先贤老子给了我们答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知人者,明其道,能洞敌先机,知人善用;反之,不知人者,只能英雄末路,惨败沙场。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无能却知人善用,他用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用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遗养,不绝粮道”,他用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最后成为了汉高祖;反观项羽,自己勇猛善战却不知人,他辱韩信,错失良将,又先后气走陈平、范增,最后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刘邦知人,所以他胜利了,而项羽不知人,只能惨败收场;试想,如果项羽能知人善用,那么楚汉历史是否也将改写呢?由此可见,为人处事当知人。

              ③自知者,知其性,能安贫乐道,独善其身;反之,不知人者,只能功败垂成,身死道消。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自知性格如此,不能在乱世中做官,于是退隐山林,潇洒一生。而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因为他的不自知,高看了自己,断送了四十余万将士的生命和赵国的前途。倘使陶渊明不自知,想着在乱世中谋得生前身后名,他能安贫乐道,自在逍遥吗?正是因为他的自知,他才能摒弃杂念,成为一名震古烁今的田园诗人。反观赵括,如果他能自知,那么赵国也不会大伤元气以至于后为秦所灭。由此可见,为人处事当自知。

              ④为人处事既要知人,也要自知。那么,如何能让我们学会知人和自知呢?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色、察其行、知其性。做到这四点,那别人的性格本质都会一览无遗。至于自知,先圣孔子告诉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看到不好的行为,要时常反省自己,长此以往,那么我们一定可以自知。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知人和自知又有何难呢?

              ⑤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室不闻其臭,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我们一定要学会知人,不交损友;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吕氏春秋有云: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所以我们要自知,不断完善自己。学会知人与自知,让智慧浸润我们的心灵。

              (1) 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知人与自知。              
              B.为人处事既要知人也要自知。

              C.为人处事当自知。          
              D.学会知人与自知,让智慧浸润我们的心灵。

            • 6.

              (甲)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恒价值的却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如明代张溥读书,细嚼慢咽,寻幽探微,读后还要抄写七遍,可谓精读之典范。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有时为了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面,泛读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翻阔,是说不要一个字一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一样,随手一翻,看看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四书五经一样,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诵。照这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乙)①读书务求深解。②古人读书之道,讲究深钻细研,融会贯通。③张溥读书,不但字斟句酌,还要手抄七遍,对于经典文献,他终能解其本质,得其精髓。④韩愈在《讲学解》一文中也说,他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⑤今人读书往往不求其解,浮于其表,结果即使是“读书破万卷”,涉猎无限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⑥能深钻细研者,实属凤毛麟角。⑦总之,无论古今,读书切不可停于表面,深刻理解文意,读书才会有所得。

              (1) 对乙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对乙文层次划分的几种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3) 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张溥的事例,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
              A.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 7.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 》2016年5月16日第5版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
              B.第②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句中加点词“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8.

              角色有大小 责任无轻重

              ①刚刚去世的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他对泌尿外科作出的杰出贡献是载入世界医学史册的,可更让人敬仰的永远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吴阶平常说:“那身洁白衣服唤起的责任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当年在协和医院读书时的吴阶平贪玩,对学业不太上心,在一次救助一个临危患者时,那个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对生命渴望的眼神一下子激活了吴阶平作为医生的责任。

              ②人的责任都是多重的,因为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多元的。面对上司我们是部下,面对属下你又变成了领导;在对外关系中,一会是别人的客户,一会又成了别人的雇主,一会儿是供应商,一会儿又成了消费者,这不断变化的角色并没有让我们感到不适,因为我们的情商就是在这不断变化的角色中得以施展。无论我们角色怎样变换,才能如何施展,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责任。

              ③一个人只要能恪守自己角色的责任,他就不会差到哪里。比如保安,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出入证的人进小区,就是尽到了岗位责任;比如校对,对自己没有完全把握的字,坚决查字典,他就尽到一丝不苟的责任;比如领导,对于该坚持原则就是“一刀切”,他就尽到了铁面无私的责任。

              ④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责任大小有别,但承担责任的道义无轻重。造飞机的与做风筝的人,拉一个客人与拉一百个客人的司机其责任是没有等级之分的。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对自身该承担的责任就不能分轻重。

              ⑤1920年的一天,美国一位12岁的小男孩与伙伴们玩足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伙伴们纷纷逃跑了,小男孩却走到邻居家门口等待宽恕,然而,邻居家的老人却十分固执要求索赔。小男孩只得回家拿钱。可父亲也不开恩。父亲说:“家里虽然有钱,但是你闯的祸,过失得你负责。”父亲最后掏出钱,但严肃地对小男孩说:“这15美元是借你赔人家的,以后你要想办法还给我。”小男孩赔了老人的钱。从此,他边读书边到餐馆刷碗。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挣到了15美元,自豪地交给了父亲。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一定能有出息。”许多年后,这个男孩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里根。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那一次闯祸,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⑥几天前我也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位五十多岁客车司机的事,他为了能尽职尽责,保证良好的出车状态,每次出车前他永远只吃半分饱,以免长途驾驶时犯困,并且坚持了四十年。他曾说一生最怕就是因为自己的失职,给他人造成终身的伤害。平凡岗位上的一个平凡的人,他对待自己该承担的职业责任,就像一个国家总理对待国家大业一样鞠躬尽瘁,没有丝毫的怠慢。当他有一天交出方向盘,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尽到了一个客车司机的责任,我没有因为我的遗憾给别人留下灾难或悲痛。

              ⑦我们每个人其实只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个社会就会运转得和谐一些。


              下面四个选项中,最适合作本文理论论据的一项是( )

              A.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C.人生须知未尽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 9.

              俭以养德

              张玮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带高档。但你们知道吗,著名主持人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生活和工作是相连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1962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试想,如果汪涵取得成就后,就开始追逐名利和享受,他还能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主持界的精英吗?如果老一辈革命家不坚守节俭底线,而是贪图享乐,我们国家还能历经艰险成长起来吗?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演讲与口才》2017年04期有删改)

              下面四个例子均来自课文,能够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买牡蛎时,我给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母亲吓了一跳,骂我是疯子。——《我的叔叔于勒》
              B.父亲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回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台阶》
              C.在鲁镇,只有阔绰的穿长衫的人才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
              D.杨二嫂由于生活不景气,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每日必到,或是拿走手套,或是拿碗碟等小东西。——《故乡》
            • 10.

              做个自尊自爱的人

                 ①自尊自爱的人不可不读《庄子》。

                 ②庄子是我国古代的圣哲。他在靠编草鞋度日的贫困处境中,心胸却出奇的博大,向往的是大鹏振翅翱翔于九万里碧空。当诸多圣贤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向君王和诸侯们说教怎样“治人”的时候,庄子却背对君主面向大众,虔诚而又恳切地劝告平民百姓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喧嚣中保持心灵的淡泊与宁静,如何在丑恶多罪的环境中树立起内心世界的自尊与自爱,以不丧失人的本性。

                 ③自尊与自爱是一个人生存和成功的最雄厚的资本;也是作为一种到达理想境界和成就一切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自尊更多是从“尊重别人”那里获得的蹭品:自爱则是从自己一生实践中结的果实。自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身家性命,尤其是爱护自己的声誉和品德。不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或是自己一个人独处,都能以很高的品格管束自己,不与任何卑劣的事情挨边,不可告人之事不为,这便是一个人从内到外坚守着自爱。

                 ④生活中有无数陷阱和深渊,不自尊自爱的人.将掉入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最可怕的陷阱和深渊。那些贪官们是典型的不如自尊自爱的人。由于早些年的某些业绩或才华,或是由于曾经做过某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让他们去掌握一定的权力,可是他们自己并不真正爱戴自己,突出的表现是:个人欲望膨胀,无限放大一己之私,为金钱敢于铤而走险,贪赃枉法,索贿受贿,成捆成捆地捞钱,吞噬人民的血汗,结果落个身败名裂。难道这“陷阱”“深渊”不都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吗?

                 ⑤“深爱自己者将无敌。”爱自己的人总是那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例如对待权力,他们总是能认清自己到底有多大权力,是谁给的权力,要用这些权力去做什么事情,为谁去谋福祉。但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英国记者、文学家切斯特顿在《正统》一文中说:“一个人可以理解宇宙,但永远无法理解自我:自我要比任何一颗星更遥远。”人苦不自如呀。贪官们就是不自知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因此不为人民干好事,反而干坏事。对这些不自知也就不自尊自爱的权力者,人民不但要收回权力,而且要给他们严厉惩处。这就叫做“不知自爱反是自害”。

                 ⑥自爱是叫人严于律己,爱护自己的人格、名誉、地位,从而使自己自觉、自制、自尊、自重、自强、直至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但是自尊自爱应杜绝“过度”,不要忘记了尊重别人和爱别人.尤其不要把自尊自爱与“自私”混同了。自尊自爱不是要你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贵,比谁都完美,比谁都有功劳,比谁都了不起。一个真正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也必然懂得尊重人和爱人。

                 ⑦爱自己的人首先是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战胜自己的私心,用爱心的甘泉去灌溉所有焦渴的土地。“爱我”与“忘我”是辩证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忘却自我的时候,才可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这种“服务”和“有益”自然会赢得社会与人民对你的尊重和爱戴。所以说想让别人尊重你,必须先尊重别人;想让别人爱你,必须先爱别人。自尊和尊人,自爱和爱人,看来像是两回事,实际上是一回事。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 文章第③④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3) 下列四则材料中,人物的生活态度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尊与自爱是一个人生存和成功的最雄厚的资本。
              B.做个自尊自爱的人。
              C.深爱自己者将无敌。
              D.自尊和尊人,自爱和爱人,看来像是两回事,实际上是一回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