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韩愈《晚春》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夜。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 3.

              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1)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体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游人不管春将老”,有的版本将“老”字写作“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老”字效果却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 5.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 6.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1)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体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游人不管春将老”,有的版本将“老”字写作“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老”字效果却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答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诗歌首联“           ”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 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扬州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和第二句中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官的地名.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诗歌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 9.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 “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 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4) 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 10.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 本文的题目是《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围绕着“眼泪”,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所经历的变化过程。

              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_______________——→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说出文中第一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2)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

              (4) 仔细揣摩第8段中画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