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 2.
              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 文章题为《漓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2)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 文中划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4.

              我说,你听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⑪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⑫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⑬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⑭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⑮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⑯“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⑰“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⑱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加直线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文中“我的眼泪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老师很能说,也善于说,曾经微笑地声情并茂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
              B.“我”在上课时走神,语文老师拿我的头发当例子,让“我”认真听课,然后老师又想办法鼓励“我”大胆发言。
              C.临退休前,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
              D.老师得了严重的脑梗,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可是当“我”把当年那节课上她教育“我”的情景说出来的时候似乎唤醒了她的记忆。
            • 5.

              电话那头的牵挂

              ①那天,和几位文友相约喝茶,喝得气氛正浓,父亲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爸,等会我给您回过去。”不等父亲开口我便抢先说。
                ②“好,好,我知道你忙。”父亲在电话那头很小心地应着。
                ③第三天,我正抱着手机和几位老乡斗地主,父亲又打来电话,他“儿子”刚出口,我便打断他的话说:“爸,我正忙着,过会给您回电话。”
                ④“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的比我还快。
                ⑤这半月来,这是父亲第五次打来电话,而我总是找着不同的理由说着“回电话”的话,最终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⑥昨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翻阅《读者》,看着看着,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沉思,尤其有这么一句话“出门在外的游子,别忘了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回个电话,因为你在外一天,父母的心就在你身上多停留一天”。我猛然想起给父亲回电话的事,当时,时针已指向12点,平常父亲早已进入梦乡。拿起手机翻阅父亲打来的电话,最近也过了两天,通话记录显示6秒钟。要不明天给父亲回电话?我正这样想着,手却不由自主地拨了过去。
                ⑦电话通了,父亲接的比我想象的还快,惊喜地叫着:“儿子?”“爸,这么晚了还没睡?”我“嗯”了一声轻声问道。“怕你回电话过来,就一直守着电话,免得让你担心。” 父亲如实地说,接着不等我问,继续说:“其实,也没啥。快过年了,你又回不来,怕你一人在外孤单,我就想打通电话和你唠唠嗑、说说话,这样你好有个‘伴’。”
                ⑧五年前,自大学毕业在外参加工作后,父亲便成了孤单、牵挂的留守老人,有时想我了就打打电话,又怕耽误我工作,只好简简单单问候几句便匆匆挂掉。记得有一次,父亲在电话里说:“勤打电话,爸就放心了。”起初我还打的多,后来没啥事我就懒得打,反而是父亲给我打的多。由于家里没多少收入,大多都是父亲打来电话我压掉,然后在方便的时候回过去。那晚,回想起父亲打来的电话,我大半夜都没睡好觉。
                ⑨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儿子,你怎么打电话过来?”父亲惊喜又有些意外,不等我回话又焦急地问起来:“是不是出啥事了?”“不是。”我说道。“不可能,没啥事你从来不会打电话的,一定是遇到事了?”父亲言语肯定地说。“爸,真没事。”我一字一句地说:“我就想和你唠唠嗑、说说话。”哪知,话一出口,父亲丢下一句“长途挺贵的,我先挂了”的话,让我傻愣了好一阵都回不过味来。

              (1)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中“电话那头的牵挂”中的“牵挂”的双方。

              (2) 第⑧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 结合加下划线的词语,说说下面人物行为的原因。

              (1)“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得比我还快

              (2)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读了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 6.

              乡间的荷塘   钟 文

               ①家乡的村前,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用废纸折成了一只只小纸船放进荷塘,让风儿吹进荷叶底下,看谁折的小纸船被风吹得快吹得远。那时,荷叶的青翠、碧绿,以及荷塘的徐徐清风,好像与我们无关。因为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还没学会欣赏。确切地说,那时,我们是冲着荷塘里的水来这里玩耍的。

               ③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折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有时,为了不被烈日晒着,我们还摘来一块块荷叶,用篾条串起来,披在身上遮挡强烈的阳光。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④也记不起多少次了,我们玩耍得兴趣正浓,不管父母怎样叫唤,照样是你唤你的,我玩我的,直到最后,父母生气了,拿着竹棍子气冲冲地赶到,我们才肯回去。

               ⑤光阴荏苒。后来我长大了,读书、参军,接着外出参加工作了,就再不像儿时那样到荷塘边来玩耍了。

               ⑥每次回去,我都重拾孩提时的那段时光,又一次次地来到荷塘,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⑦盛夏之季节,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为我这位打道回乡的人鼓掌欢迎呢。更有映入眼帘的是雨打荷叶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⑧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那一枝枝迎风摇曳的荷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楚楚动人!更为诱人观赏的是在那朵朵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当阵阵微风吹来,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⑨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是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⑩盛夏之夜,当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的银光,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何不令人如醉如痴……


              (1) 这篇散文以______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先描写了童年在荷塘玩耍的情形,后描绘了家乡荷塘的自然风光,给我们展现了家乡荷塘风雨荷叶、________、_______三幅荷塘美景图。

              (2) 有人说,第④段文章显得多余,应删去。你有怎样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⑦段描写风雨荷叶,是从哪两方面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

              “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内容上看,这篇散文通过乡间荷塘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搭车记

              ①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②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③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④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⑤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⑥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⑦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⑧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⑨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⑩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看我的母亲。”“你母亲一个人在家?”“是的。”“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⑾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⑿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⒀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⒁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⒂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⒃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⒄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⒅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1) 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第一次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 ⑴           

              第二次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2)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回家时,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步行三公里到家。(结合加画线词语分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黎鸣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读书与美丽

              ①我有一位朋友叫庄信正,是位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对我来说,我宁愿把这句话改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他说在他年少时就想到:反正谁也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无妨就把它想象成一间书房。

              ②我读到这些话时,为他的纯真,以及与我不谋而合的价值观会心地笑了。我心里对这位忘年友人涌出一股深深的感激。因为在这个价值观飞快变更的年代,我生活的很大成份,仍是独自写作与读书。有时不免对周围忙得昏天黑地、不读书却也十分充实的人们发出自愧落伍的叹息。而庄先生这一席话,使我认识到,我还是有伴儿的,并没有落伍得那样彻底。

              ③在易卜生的《彼尔金特》一书中,有个叫索尔薇格的少女,彼尔金特在想念她时,总是想到她手持一本用手绢包着的《圣经》的形象。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留给托马斯的印象,是她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位女性之所以在男主人公彼尔金特和托马斯心里获得了特殊的位置,是因为她们的书赋予她们的一层象征意义。我的理解便是读书使她们产生了一种情调,这情调是她们物质形象之外独立存在的美丽。作家们都没有用笔墨来描写这两位女性的容貌,但从她们的特定动作——持书,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们美丽的气韵,那是抽象的,象征化了的,因而超越了形态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女性,只要手里揣本书,就会变成特蕾莎或索尔薇格。书在不爱读书的人手里,只是个道具。重要的是,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之后便产生了一种无言的美丽。

              ④我于是感到自己的幸运——能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躺在乳白色的皮沙发上读书,能在读到绝妙的句子时,一蹦而起,在橡木地板上踱步。好的书如同好的餐食,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得回味、反刍,才能汲取它的营养

              ⑤女人总有永别自己外貌美丽的时候。不甘永别的,如某些反复整容的明星,就变成了滑稽的角色。时光推移,滑稽都没有了,成了当代美容技艺的实验残局,一个绝望地要超越自然局限的丑角。这些例证或许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明丽的眼神;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美化灵魂或许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作者严歌苓。略有改动)

              (1) 作者在文中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文中第③段指出了读书与美丽有三层关系?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我不谋而合的价值观” 指单纯地沉迷于读书,从中感到充实而不觉落伍的生活观。

              B.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意思是读一本好书时得慢慢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考方能有所体悟。

              C.本文以索尔薇格、特蕾莎这两位女性来例论,正面论述了读书使人产生了独特的美丽。

              D.“持书”之举如此美丽,因而书无论在谁的人手里,都可让人的灵魂丰富、坦荡和美丽。

            • 9.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 10.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经常被错认为是“山穷水尽疑无路”,请联系诗句,说说为什么要用“山重水复”而不用“山穷水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