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翠湖留下的心影
                                                    张长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尤以雨季.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海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水月轩”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①张长 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曾做过乡村医生.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
              (2)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4)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⑧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吗”的田园风光.(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链接材料】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深入泥土中的老酒…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
                                                       (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山的呼唤
                                                  琼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矮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忘返.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删改)
              (1)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
              、山的
              和山的

              (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请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4)文章起于“那山的呼唤”又止于“那山的呼唤”、“那山在呼唤”.请联系全文,从手法、结构、表意上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无 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 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
              “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1)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
              (2)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
              (3)根据提示,品析语言.
              ①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从加点词角度)
              ②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从人物描写角度)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席慕容《乡愁》中的“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一句的理解.
              链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河西走廊的月亮
                                                        黄文山
                ①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②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③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④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⑤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⑥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酒泉也因此得名.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⑦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煌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⑧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⑨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赢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⑩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⑪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⑫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⑬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⑭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砺,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⑮于是我们继续西行.
                                                                                    (摘自《散文》)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赏析词句.
                 ①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这一个个被史笔
              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赏析加点词)
                (3)有人认为,选文第3段和第1段交换位置后表达更顺畅,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4)说说你对“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这句话的理解.
            • 5.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 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
            • 6.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听雁
                                                      付秀红
                (1)去听大雁的叫声吧,我总以为,那“飞啊,飞啊”“嘎嘎”的声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冷了,树变瘦了,一地枯黄,高粱只直剩下了茬子,落寞地立在地里,早已没有了刚成熟时随风摇曳、沙沙作响的神气,傍晚的冷云酝酿着秋雨,正是“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的时节.
                (2)在这萧杀季节,我常置身于北国的旷野,听离开家乡的大雁的鸣叫.它们极为守时,深秋的风一吹,它们就踏上展示生命耐力的征程,把迁徙的梦变成现实.
                (3)它们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用号子般的叫声给同伴鼓舞,那高亢的鸣叫似呼吁朋引伴的呼喊,又极像行军歌那极有气势,不断唱和的声音,十里八里之外都听得到.此时听雁,你会精神为之一振,力量陡增.
                (4)“头雁”是雁阵的灵魂,在“飞啊飞啊”的呼喊声中,雁一只又一只,次第展开,如一章章无尽的诗篇.在“人”字尖上飞动的“头雁”最费力,它用翅膀尖的扇动为后面的大雁带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这阵风依次传递下去,能把后面的小雁和老雁轻轻地抬起来,这样小雁和老雁才不会掉队.雁阵这种节省体力的方法,让人感动.而“头雁”是没有那阵风能利用的,它是创造者不是享受者.为避免疲劳,迁徙中的雁阵会不断更换“头雁”.一旦雁阵整体减速,在头雁“嘎嘎”的提醒声中,队伍便会由“人”字换成“一”字.它们懂得智慧、互助和全力的内涵,高旷的风不断跑不,拂过一只一只的雁翼,把仁爱洒向一路云空.
                (5)大雁南飞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挚爱.在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的爱情尤显坚贞.大雁一生从不独活.一只母雁若在半途死去,另一只公雁也会自杀或郁郁而亡.我听大雁叫,
              有时会听出那声音里的凄楚,或许是单雁不远飞吧!雁在,爱才在.
                (6)心中涌起了莫名的感动,雁是秋天的胡琴,胡琴是南飞的雁.岁月里还有什么声音能够这样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闭着眼听,在心中画一种境界,风吹过,发微动.能陪我来听这场雁的艺术表演的,是心.
                (7)秋空出奇地静谧,然后是雁声穿越而来,蔚蓝而又澄明.情依依,霜淡淡,万水千山,用心灵来听雁.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三步期,有改动)
              (1)文章第(1)段描写秋天原野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3)段中的画线句.
              (3)简要概括文章第(3)-(5)段是如何围绕“听”来组织材料的.
              (4)综观全文,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从大雁身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
              一把寂寞的锄头
              (1)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2)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3)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4)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5)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6)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7)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8)“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9)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10)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11)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12)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13)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14)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15)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有删改)
              (1)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2)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
              (3)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4)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1)段.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我和你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它们的摇篮歌,比我和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它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爬在地上研究它们.当我爬起来,我已经有了我最原始的昆虫学.原来摔跤,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那意思是说,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④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被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⑤你听见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疑似世界大战即将发生的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别无它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该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一下的时刻呢?我的秘密方法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阳光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哔哔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的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⑥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头也不回地走远,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⑦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课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选自《汉中日报》2013年5月14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3)文章以“远去的乡村“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4)参考示例,概括作者笔下远去的乡村生活画面,说说你理想中的生活画面.至少写出两组.
              【示例】听蛙鸣带着微笑入眠--听轻风絮语,鸟儿欢歌,忘却所有的烦恼.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友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第1段中,那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
              (2)第2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6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其分析.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记忆的版图
                                                   林清玄
                ①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
                ②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③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
                ④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过十七年的地方.”
                ⑤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⑥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注】的缘故,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
                ⑦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场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
              却碎得很快.
                ⑧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我走过的一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
                ⑨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⑩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⑪…
              ⑫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改变.
              【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
              (1)结合语境,解释第⑦段中加点词“梦”的含义.
              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
              却碎得很快.
              (2)第④段中:“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结合上下文看,“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3)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记忆的版图”为题?
              (5)联系材料,比较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人生感悟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节选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