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C.《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妇人掩埋苏联红军烈士并为其点燃自己的结婚喜烛,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D.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 2.

              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的作者用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手法和离奇的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关雎》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天净沙•秋思》是明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都选自这部作品。
            • 3.

              下列关于文体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也叫新闻,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必须具备,背景和结语可有可无。消息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等。
              B.《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这部小说赞扬了鲁滨逊勇于开拓、不畏艰险、敢于跟困难做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
              C.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法名智深,中国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经典人物形象之一。他为人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细,与他相关的故事情节是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D.宋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重要的人物,他生得粗壮黝黑,绰号“黑旋风”,他的武器是两把斧头,“专杀贪官污吏”。
            • 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春秋时期孟子所著的一部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C.《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D.小说的三要素包括有环境、人物、情节。其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 5.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B.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C.《水浒传》中的李逵,绰号“黑旋风”,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D.《鲁滨逊漂流记》写了鲁滨逊三次离家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在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
            • 6. 。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喻人.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 7.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下划线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人生不可以“满”而自足 卞文志                                                      

              ①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陡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些沙子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徒弟见状,略有所悟,终于无言以对。

              ②师父的所为是在提醒徒弟:石子满了还有沙子,沙子满了还有石灰,石灰满了还有水……怎么可以轻易断定碗中所盛之物“满了”呢?其中的道理告斥我们:学无止境,技无穷止,无论何时何地,人生都不可以“满”而自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凡有进取心的人,其理想和追求都不会有“满了”的时候,月亮再美丽,也有阴缺的时候;岩石再坚硬,也经不住无休止的风化;白玉再光洁,也会有微小的瑕疵……

              ③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保持“空杯心态”“海绵精神”。古语云:“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生在世,虽然苦短,但一步步走下去却十分漫长,因而在人生的征途中要不停地汲取,吐故纳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哲人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一旦认为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前进的车轮就会倒退,进取的思想就会滑坡;停止不前的人生如同一潭死水,推而不进的灵魂将会跌入命运的低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永不觉“满”的无穷无尽。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不自满、不自足,达到了学习、修养和工作的进步。

              ④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应时刻把它当作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不以“满了”为自足,方会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韧执着、厚积薄发的人生理念、忧先乐后的胸怀气度。有了这样的智慧和态度,就能摆脱私欲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取;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登攀。

              ⑤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当下有很多人有了文凭、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就在工作岗位上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满了”,于是书读得少了、工作不认真了、他人的忠告不肯听了。其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没有资格自满;在工作上不管取得怎样的成绩,我们都不能骄傲。如果你在前进的征途中不思进取,自以为大脑库存的东西已经“满了”的时候,这时,不妨将自己的心智从自以为是中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的思想按一下暂停键,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质,也能虚心采纳各方意见,以利于随时找到应对之策。在你自以为“满了”的时候,如果暂时停下来进行思考,会让你受惠更多,在更敏锐的智慧中做出更好的选择,改“自满”为“不足”,在前进途中展现出自信与气势,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更好的决定。

              ⑥总之,人生决不可以“满”而自足。如果存有认识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的这种心态,产生这样的念头,那么就要暂停一下,一天、一小时、几分钟甚至短到深呼吸那么一下都行。这样的暂停,能让人在“自满”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快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找回自己前进的动力,变“自满”为“不足”,在工作和学习中永无止境地向前奋进。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文章第①②段讲述分析《满了吗》的故事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应该删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同,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又何焉    

              ②弗敢也   

              ③公将之   

              克,公问其故 

              (1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1)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 8.

              生命的囚笼

              【美】米尔·哈斯恩

              我去佛罗里达旅行,姑姑阿加莎最近搬到米勒丽姆山的社区里,我决定去看望她。

              “我没有在表单上看到您的名字。”门卫对我说。我连忙回答:“噢,我没有告诉姑姑。我姑姑叫阿加莎。”门卫立刻在电脑上找到了姑姑的电话并开始打电话。在他拨打电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已经有好几辆汽车在后面等着。

              “电话正忙。”门卫回答我。他看了看越来越多的汽车,显得有些焦急了。他试着再次拨打可还是没有接通,而后面的汽车越来越多。最后,他问我可不可以等会再过来,我同意了。

              我把车开到了不远处,然后用手机拨打姑姑的电话也是占线,我不可能在佛罗里达炎热的太阳下一直打下去。我回头望了一下门卫室,两位门卫正忙着检查那些汽车没有时间顾及我。我再看了下小区周围的栅栏,只有一米多高。不知道在什么力量的驱使下,我瞟了一眼后快速翻过栅栏。社区里分了很多小区,我姑姑住在安瑞勒小区里,但是我根本找不到。一个高尔夫球场在入口处也设置了一个小守卫厅,我听到那个守卫说道:“约尼太太,你必须有ID卡才能进去。这是我们的规定,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啊。如果要是有恐怖分子进来那怎么办?”老人解释道:“我只是今天忘带了。”“我可以载你回去取ID卡,不过你要记得,不管你去哪一个公共场所你都需要ID卡。”

              他帮助老人坐上了汽车并开动了。突然,从车顶上滑下来一个小黑色的对讲机。对讲机是守卫在扶老人的时候放上去的,我立刻跑过去捡了起来。突然,我的身后传来喊声:“嘿!你!去哪里?”我回头一看,两个门卫正挥着手向我这边跑来,他们看起来很愤怒。

              我抬腿就跑,躲进了两栋楼之间的墙角处并伸出头来探探情况。一个门卫拿起对讲机讲话,我从手中的对讲机中听道,“有人闯入了社区!最后在佛罗特街看到!”

              片刻间至少十几辆车赶到了那里,门卫解释了一下情况后他们便开始搜寻我。

              我有了一个主意。我拿起对讲机说:“闯入者在安瑞勒。”顿时,所有的车涌向了同一个地方,我马上知道了安瑞勒的位置。“噢,不,闯入者出现在游泳池旁边!”我再一次喊道。等他们离开后,我去了安瑞勒。

              姑姑见到我后非常惊喜,她连忙给我准备了冰茶和曲奇饼。在我和姑姑聊天时,一只小鸟飞到了阳台上。当我想上前看看的时候,姑姑叫住了我:“米尔!别过去!可能有危险!”我诧异极了。姑姑解释道:“这只鸟我从来没见过,可能带有病毒。”随后她又接着说:“我的电话坏了,你的手机借我用下,我给守卫报告一下。”我慌了,连忙冲上前去赶跑了小鸟。

              几个小时后,我再一次导演了一群安全守卫在社区追逐闯入者的游戏。看到金黄色的阳光照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之上,我却觉得这像是一个生命的囚笼,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让我想起我在郊区的别墅,突然我觉得它珍贵起来。那里有鸟语花香,有山有水,但没有守卫。因为,在那片纯净的大自然里,根本不需要守卫。我是如此地渴望,人们心中善良的灯塔再高再亮一点,让我们都能够忘我地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还每一个灵魂无需防守的安宁自由和谐的美丽世界。

                                                       

              (1) 文中哪些事情让“我”产生“生命的囚笼”的感觉?请简要概括另外三件事情。

                           ;⑵             

                           ;⑷姑姑怀疑小鸟带有病毒,想报告守卫。

              (2)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片刻间至少十几辆车赶到了那里,门卫解释了一下情况后他们便开始搜寻我。 (“片刻间”能否删除?并陈述理由。)

              (2)顿时,所有的车涌向了同一个地方,我马上知道了安瑞勒的位置。(“涌”能否换成“驶”?并陈述理由。)

              (3) 有读者说,写姑姑怀疑小鸟有病毒这一情节显得有些多余,你赞同这一说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 文中“我”产生了“生命的囚笼”的感觉,同时又有一种强烈的渴望。结合全文主旨和下面阅读材料,阐述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阅读材料】米兰·昆德拉说:“倘若没有了自由,人的生命绝不可能在囚笼里开出绚烂的奇葩。”“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

            • 9.

              对 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大哥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他跑起来的样子像被敲了腿的狗,两条腿一撇一撇的。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痒了不是?”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对着里面喊:“有本事你死里面!”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就呵呵地笑:“又咋了?你们爷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坏了!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总会想起这些故事。

              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

              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两个暴躁易怒的父子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的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同样在心脏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大哥问:“重不重?”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大哥说:“不疼了。”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

              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我说:“三十年西凤。”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餐桌上出现了多年前熟悉的一幕。

              父亲和大哥,他们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1)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有关父亲和大哥的四个场景。请把下面的场景补充完整。

              场景一:      1                 场景二:大哥和父亲叫板

              场景三:大哥给父亲洗澡     场景四:          2     

              (2) 第7段和第19段都有一句“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这两段中的意思有何异同。

                                                                                   

                                                                                           

              (3) 本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生动活泼、自然通俗,请你在3、4两段中任选一句简要赏析。

                                                                                  

                                                                                            

              (4) 有人说本文的题目可以改为《父与子》,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 10.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3分)

              闽南人讲求“落叶归根”,对家乡始终有一份浓浓深情。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对自己家乡的美景极度推崇,认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余光中的《乡愁》通过邮票、            等意象抒发对祖国的深情;鲁迅的《故乡》中讲述了家乡给他留下过美好印象,如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