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步,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联系下面的文字说说:选文的第一段属于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1)自从那次拜师被拒绝之后,我爸和麻爷的关系就开始冷淡起来。不是麻爷不理我爸,而是我爸不理麻爷,我爸见了麻爷就弯路,哪怕麻爷老远就招呼我爸,我爸也佯装着没看见没听见拐到另外一条路上去了,遇到旁边无路可拐时,我爸就会调转头往回走。
              (2)知道了我爸恨麻爷的原因后,我也开始不喜欢麻爷了。
              (3)其实,我以前很喜欢麻爷的。麻爷总说我是村里最聪明的孩子。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大群孩子在麻爷家的麻花店门前边玩,我们都盯着麻爷柜台上八字形的金黄色的麻花,喉结蠕动,吞咽着口水。
              (4)看到我们的馋样,麻爷说话了:“你们谁想吃麻花?”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想吃。”
              (5)“好,我出个题目考考你们,谁能算对,我奖给他10根麻花。”麻爷出的题是:“假如要你们站成一条队,你站在中间,你前面站了5个人,你后面也站了5人,请问你这条队一共有多少人?”
              (6)他们都抢着回答:“10人。”
              (7)就是我没出声,麻爷问我:“火焰,你说说等于多少?”我说:“11人。”
              (8)这时他们都笑我傻,说我不识数,连五加上五等于十也不知道。
              (9)麻爷去柜台里拿出10根麻花,他们欢呼雀跃地刚准备去接,可是麻爷却直接递到了我的手上。他们都不服气,说麻爷说话不算数,算错了的反而得麻花,麻爷笑着说:“你们好好动脑筋想想,你自己不是那列队中的人吗?”
              (10)他们一个个低着头想了想,这才蔫了下来。我没有独吞麻花,每人发了一根。麻爷上前抚摸着我的头说:“这伢子,将来有出息。”
              (11)这年我才5岁,还没上学呢。
              (12)7岁时上学读书,我的成绩年年优秀,一路顺风读到了初中毕业,以全校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名校黄冈中学。可是,我家里穷,我爸拿不出钱来供我读高中。我爸说:“高中就不读了,去跟麻爷学做麻花吧,以后可以养家糊口。”
              (13)我想读,但我爸不拿钱我也没办法。我爸去找麻爷,央求麻爷收我做徒弟。我爸与麻爷的关系最好,麻爷平时有空也爱到我家坐坐,经常考考我,我也爱到他店里玩玩,顺便蹭点麻花吃吃。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麻爷却坚决拒绝了我爸的要求。麻爷还在斜着眼睛对我爸说:“你家火焰,手脚太笨,不是做麻花的料子。”
              (14)我爸回家把麻爷的话转告了我后,我就再没到他麻花店玩过。
              (15)我跟我爸说我一定要读书,不能让人把我看笨了看扁了。我爸说:“我找人借借。”
              (16)我爸出去借钱去了,到天黑时才回,可是没借到一分钱。我爸坐在椅子上双手抱头一言不发。 第二天我爸又出去借钱去了,但不一会儿就神色慌张地回家了,一回家就拴上大门,从怀里拿出一个纸包,打开纸包,里面是一叠理得整整齐齐的十元钞票。我爸哆哆嗦嗦地数了一遍后说:“真是天助我家啊,这是我在竹林里的那条小路上捡的。够我儿子一年的学费了。”
              (17)我妈插了一句话,我爸眼里的亮光顿时不见了:“这钱,我们不能昧下,想想人家丢钱的人该多着急啊。”
              (18)我爸说:“也是啊……”
              (19)最后,我爸我妈决定,等10天,10天后是我报名的时间,要是没有失主寻找,就留着报名,就算是借,以后要知道了失主是谁,再还给人家。
              (20)我拿着那叠钱报名去了。临走的时候,我远远地站在麻花店的对面,看着麻爷。
              (21)后来我爸去建筑队打工,家里的经济条件好转了,我读完高中后,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我考上大学那天,我爸办酒,麻爷也不请自来了。我和我爸还是叫了麻爷,麻爷笑眯眯地答应了。
              (22)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北京工作。
              (23)一天,我接到我爸电话,我爸说:“你回来一趟吧,麻爷病危了,他喊着你的名字要见你。”
              (24)我连夜坐飞机赶回了家。
              (25)病床上的麻爷奄奄一息,听到我的呼唤,麻爷睁开了眼,断断续续地说:“火焰啊,当初没让你……跟我学徒……别怨恨我啊……如果跟着我,你的一生就……”
              (26)我流着泪打断了麻爷的话:“麻爷,别说了,我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当初那钱……”(27)说这话时,我仿佛又闻到了麻花的香味。我真真切切地记得,报名那天,拿着父亲给我的那叠钱时,我闻了闻,每张上面都有一股麻花的香味。
              (28)麻爷说:“别提钱的事了……你现在有出息了……我就高兴啊……”
              (29)我紧紧握着麻爷的手,泪流满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10期,有改动。)

              请结合文章分析麻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请结合全文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读完文章后的感悟。

              【链接材料】刘盛兰,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所谓“仁者爱人”,从老人的举动中,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慈爱之心、友善之心。“自己很困难的时候,就希望有人能帮帮忙,所以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尽力帮帮他们。”在他眼里,人和人之间的状态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因此,自己帮助他人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而是一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行为。

            • 3.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1)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 4.

              (一)诗词赏析。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9)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夕阴,气象万千   晖:________

              (2)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观:________

              (3)若夫日出而林开   霏:________

              (4)山间之四也   时:________

              (10)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

              B.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十日,扁鹊复见

              C.不物喜   徐喷

              D.览物情   宴酣

              (11)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2)[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13)[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读书关乎心灵

              胡晓红

                 近日见三五好友在网上发表读书照片,并附几句评价。对此我最初只匆匆一扫,觉得朋友很勤奋,工作之余仍能把一些时间腾给读书,心中颇为赞赏。但是再关注他们读的书,发现其中成功学著作、名人自传、励志书籍居多,赞赏之意便少了几分。

                 成功学著作风靡,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自从它们诞生后,便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

                 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读过励志书的人,并未在阅读之后精神焕发,然后志存高远、悬梁刺股、夜以继日。因为这些书讲述的,只是一个个他人成功的模式化故事,能起的作用大抵是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我从心底认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往也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真正能够起到励志作用的书并非成功学著作,也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而是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人最可悲的是没有主心骨,寻不到自己。书籍在浸润心灵和感染精神后,最为重要的功劳是教人成为自己。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也使他们的心境变得更为开阔,学会更加尊重他人和环境,更加尊重自己。

                 所谓成功的路径,并非励志书里说得那么单一,成功的真正定义,理应是在自身最喜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读书关乎。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心灵丰盈了,意念坚定了,励志的路才会真正好走。

              (有删改)

              (14)作者为何对好友读成功学著作少有赞赏之意?

              (15)作者认为好书具有怎样的特点?

              (1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好书的作用?

              (17)作者认为成功的含义和条件各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

              一双皮鞋的秘密

                 ①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买了皮鞋,我也想买一双。

                 ②星期六回家,我对妈妈说了。妈妈半天没说话,只是盯着我。好久,她才说,非买不可吗?我没有说话,却点了点头。妈妈说,你快要交学费了吧?我又点了点头。妈妈又说,你的学费还没攒够呢!我听了没说话,把头转到了一边。妈妈说,你爸爸在地里刨葱,你去看看吧。

                 ③我去了地里,爸爸正在刨葱。见我不说话,爸爸问,怎么了?我还是不说话。爸爸就不问了。那天的天气很好,可我却觉得很闷,头就像被谁用棍子打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妈妈也到了地里。她把我想要皮鞋的事给爸爸说了。爸爸听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说,晚几天买不行吗?我不说话,我想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就穿上新皮鞋。可我说不出口,我知道我的家境很穷。

                 ④爸爸说,你想要皮鞋,行,你肯下力气吗?我说,肯下力气。爸爸说,邹县的葱比咱这儿贵好几分钱,只是路太远了,我一个人拉排车怕拉不到。我当时就说,我帮你拉。

                 ⑤邹县离我们这儿有七十里路,我和爸爸吃过晚饭,就拉着一千多斤的葱上路了。刚开始,我觉得还行,没怎么费力。大约走了有二十里路,就觉得浑身上下酸酸的,排车的轮子好像坏了。我和爸爸吃力地前进着。爸爸说,你能坚持到邹县吗?我咬了咬牙,说,能。爸爸就不再说什么了。

                 ⑥晚上没有月光,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眨着眼。有露水从天上落下来,打湿了我和爸爸的头发。晚上已经很冷了,可我们身上却流着汗。为了一双皮鞋,我豁出去了。

                 ⑦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我就走不动了。三十多里路,我们走了四个小时,但还有四个小时的路呢!我说,邹县可真远。爸爸说,不近。我说,咱歇一会儿吧。爸爸说,你不想要皮鞋就歇一会儿吧。我说,歇一会儿就买不成皮鞋了?爸爸说,咱早到一会儿可能卖个好价钱,晚到一会儿可能就把你的皮鞋给耽误了。

                 ⑧我说,那咱赶路吧。爸爸说,咱一口气赶到。我咬了咬牙说,行。

                 ⑨那天葱卖得很好,一斤比我们那里多卖八分钱,一千多斤就多卖了一百多块钱。我心里很高兴,我的皮鞋有希望了。

                 ⑩一回到家,我就躺在了床上。我一夜没合眼,累坏了。待我醒来时,爸爸把一双皮鞋递到了我手里,我心里很高兴。妈妈说,花了一百多块呢!

                 ⑪星期一,我就穿着皮鞋去了学校。有个眼尖的同学说,你的皮鞋不是皮的。我不信。同学给我指了出来,我的心当时就凉了。

                 ⑫爸爸被人骗了,那可是我们俩的力气钱啊!说真的,我当时沮丧极了。后来我回家,爸爸问我,怎么没穿皮鞋?我说,我得省着穿。爸爸笑着说,知道省就好。爸爸说,你要想穿上名牌皮鞋就得好好学习。

                 ⑬我一直保存着那双皮鞋。我怎么也忘不了为了一双皮鞋,我和爸爸拉着一千多斤的葱到七十里开外的邹县去卖。我和爸爸辛辛苦苦多卖的钱,被卖皮鞋的人给骗去了。至今我都没有给爸爸说那是双假皮鞋,我不想让爸爸伤心。如今我已结婚生子,我不再为了一双皮鞋而发愁。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双皮鞋,就是那双皮鞋让我知道了做人的艰辛。那双皮鞋怕是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⑭一天,我陪爸妈吃饭。妈妈说,你知道吗,多年前的那双皮鞋是革的。我说,我穿上皮鞋到了学校就知道了。妈妈说,可你没说啊。我说,我知道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⑮爸爸突然说,有个秘密你们都不知道,当年我没有被骗。我和妈妈一听,都愣了。爸爸继续说,我去给你买皮鞋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病危的老太太,我把钱给她了。我想皮鞋真假都一样穿,可人的命就只有一条。

                 ⑯爸爸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他的背也已经驼了,但我却忽然发现,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在他面前,我只能仰望,一直到永远。

              (佚名文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8)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括号内写出主要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

              想要皮鞋——(   )——(   )——(   )

              (19)语言反映人物心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卖葱路上父子对话所反映的不同心理

              爸爸的心理:

              “我”的心理:

              (20)阅读全文,说说一双皮鞋的“秘密”究竟有哪些。

              (21)知道爸爸买回来的是假皮鞋,为什么后来“我”说“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22)文章结尾写到,“我”觉得头发花白、驼背的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结合全文,分析“我”心目中的爸爸的形象。

            • 5.

              我不知道怎样描述回到老宅,躺在吊床上的那份惬意。我的房子简直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住处,舒适而温馨。倘若我命中注定要呆在这岛上,我决定再也不远游。

               经过这么一番长途跋涉后,我休息了一个星期,尽情地吃喝一通。这期间,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鹦鹉波尔做一个笼子。它已非常驯服,与我相处得很融洽。我记起圈起来的那只小山羊,打算去把它带回家来,或给它喂点食物。我去了,发现它还在老地方,因为它根本出不去。小羊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我赶紧出来砍一些能找到的树枝和灌木,扔进围篱喂它。喂完后,我用绳子拴住它,带它离开。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拴它,它饿怕了,变得非常驯服,像只狗似的跟着我,我不断喂它,它变得那么温驯、可爱,很快就加入到我的宠物行列,以后再也没离开过我。

                我把九月三十日,即我登陆的周年纪念日当作一个神圣的日子来对待。我已经在这儿滞留两年,跟第一天来这儿时一样,毫无获救希望。我满怀谦卑、感激之情追忆上苍对我孤独生活的各种恩赐。我虔诚衷心地感谢上帝,他的存在,他注入我心田的仁慈弥补了我的孤独生活的不足,人际往来的缺乏。他支持着我,安慰我,鼓励我仰仗他的神力,期待他永久的惠顾。

                我完全改变了对快乐和痛苦的看法,我的欲望变了,情感变了,内心的喜悦已不同于初次来这儿的时候,甚至不同于过去两年的心态。

              (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张雷芳译)

            • 6.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着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会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的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 7.

              我获得自由后约两个星期的一天早上,内务大臣瑞尔德里沙(他们这么称呼他)来到我的寓所,只带了一个随身侍从。他吩咐他的马车在远处等候,请求我同他谈一个小时。由于他的身份和个人功绩,也由于我在向朝廷提出请求时他帮过不少忙,因此我很快就答应了他。为了我们之间听说方便我提出躺下来,这样我听他说话可以方便些,但他更希望我把他拿在手里交谈。他先是对我能获得自由表示祝贺。他说在这件事情上他自认为也有些功劳。

              不过他又说,要不是因为朝廷现在这个处境,我也许不会这么快就获得自由。“因为”他说,“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一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至于第一个,你要知道,七十多个月以来,帝国内有两个党派一直在勾心斗角。一个党叫做特莱姆克三,一个党叫做斯莱姆克三,区别就在于一个党的鞋跟高些,另一个党的鞋跟低些。事实上,据说高跟党最合古法,但不论怎样,皇帝却决意一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只起用低跟党人。这一点你是一定觉察得到的,皇帝的鞋跟就特别得低,和朝廷中任何一位官员比,他的鞋跟至少要低一‘都尔’(‘都尔’是一种长度,约等于十四分之一英寸)。

              两党间积怨极深,从不在一块儿吃喝或谈话。据我们估算,特莱姆克三或高跟党的人数要超过我们,但是权力却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担心的是,太子殿下有几分倾向于高跟党,至少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他的一只鞋跟比另一只要高些,所以走起路来一拐一拐。而正当我们内息方殷的时候,却又受到不来夫斯库岛敌人入侵的战争威胁。

              那是天地间又一个大帝国,据我们所知,他的面积与实力和我皇陛下治下的这个帝国及其他一些大国几乎不相上下。至于我们听你说到过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王国和国家,住着像你一般庞大的人类,我们的哲学家对此深表怀疑,他们宁可认为你是从月球或者其他某个星球上掉下来的,因为身躯像你这么大的人只要有一百个,短期内就肯定会将皇帝陛下领地上所有的果实与牲畜吃个精光。再者说,我们六千月的历史除了利立浦特和不来夫斯库两大帝国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其他什么地方。我下面要告诉你的是,这两大强国在过去三十六个月里一直在苦战。

              战争开始是由于以下的原因:我们大家都认为,吃鸡蛋前,原始的方法是打破鸡蛋较大的一端。可是当今皇帝的祖父小时候吃鸡蛋,一次按古法打鸡蛋时碰巧将一个手指弄破了,因此他的父亲,当时的皇帝,就下了一道敕令,命令全体臣民吃鸡蛋时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违令者重罚。老百姓们对这项命令极为反感。历史告诉我们,由此曾发生过六次叛乱,其中一个皇帝送了命,另一个丢了王位。这些叛乱大多都是由不来夫斯库国的国王大臣们煽动起来的。叛乱平息后,流亡的人总是逃到那个帝国去寻救避难。据估计,先后几次有一万一千人情愿受死也不肯去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

            • 8.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②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 
              ③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④车主开出每种浆果的收购价格后,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人家的男人拿钱买酒你喝白水,人家的女人拿钱买织锦缎子你穿粗布!” 
              ⑤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⑥一年一度的秋收本来像根缜密坚实的绳子,可是那些小小的浆果汇集在一起,就化成了一排锐利无比的牙齿,生生地把它给咬断了。 
                 ⑦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这俩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 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在大鲁二鲁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⑧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 
              ⑨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乌云越聚越多,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⑩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当金井的主妇们推开家门抱柴生火时,发现世界已改变了颜色。女人们慌慌张张进屋喊起了丈夫,他们纷纷奔到窗前,一个个目瞪口呆。 
              ⑾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大地彻底地封冻了。 
              ⑿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有的女人甚至扑倒在雪地上哭了起来,哭他们的土豆、白菜和红红的萝卜,好端端地就被冬天给糟践了。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他们觉得上了收浆果的人的当,不约而同地朝卡车停放地走去。哪里还有什么卡车的影子,村路上连个车辙都没留下,可见他是在雪花到来前就走了。想着卡车上那些装载着浆果的坛子,金井人恨不能戳瞎自己的眼睛。他们认定这辆卡车是魔鬼变成的。⒀二鲁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积雪了。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的,他们相视而笑了。 
              ⒁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那是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它们多生长在田间的高岗上,到了秋天,果实就风干了,像一粒粒火红的珠子。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 9.

              孙子的麦收

              王 旭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要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一年的收成,不能被雨水冲了。大老刘上了年纪,腿脚不灵便了,跑一阵,走一阵,又喘几口气。

              电话响了。谁的电话?真是添乱。一看是儿子的,大老刘心里乐了,还是儿子好,跟老子亲,能打个电话问一下收麦的事。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买了房子,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了!”孙子高兴地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上哪收麦?城里有麦子?儿子这般大时也只是拾麦子。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人们说“一麦两收”就是说收麦活重。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还有小蠓虫围着头嗡嗡地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孔里钻。

              “你——收麦?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

              好玩?收麦子好玩?割麦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在地上,一点点地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八地,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爷爷不懂。”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啦。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这一问难住了大老刘,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他想着。

              “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棵麦子。”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着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计一棵,一共是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就是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棵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呀?”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大老刘要盖麦子,要爬高上梯,这又是一场战斗。盖好麦子,换来一身汗泥,要是经雨一淋,还会感冒。

              “爷,你真是快乐,天天收麦,天天都这么爽,怪不得你那么健康。”

              “孙子呀,要下雨啦,爷爷还得盖麦子。”

              “爷,盖麦子也好玩吧?可以看云,看雨,多浪漫呀!我常和妈妈在雨中散步。”

              孙子不知道在收麦时农民最怕的就是下雨。大老刘张了张口,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孙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文章有删改)


            • 10.

              5.

              芦花荡(节选)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 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⑦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⑧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2,第④段加下划线字“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下划线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4,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5,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