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搭车记

              ①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②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③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④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⑤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⑥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⑦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⑧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⑨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⑩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看我的母亲。”“你母亲一个人在家?”“是的。”“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⑾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⑿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⒀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⒁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⒂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⒃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⒄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⒅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1) 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第一次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 ⑴           

              第二次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2)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回家时,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步行三公里到家。(结合加画线词语分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黎鸣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文章《巧手张三》,完成问题。

                     巧手张三被发现,很偶然。
                     那天,家住五楼的李嫂正炒着菜,发现罐子里的鸡精没有了,于是她匆匆到楼下小店购买。回到家门口,她才发觉钥匙没带。
              “快找专业开锁的电话!墙上有。”大家帮着分头寻找,可是小区内外刚粉刷,原来在楼梯过道和楼下墙壁张贴、书写的小广告都被清除了。
                     这时屋里传来孩子的哭声,刚才还在熟睡的孩子已经醒来,孩子不见大人,爬到阳台上,抓着晾衣竿大哭。
                     楼上楼下一片惊叫,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让我来试试。”
                     一个身着蓝布衣、一头乱发的年轻人凑上前来说。
                     大家闪在一旁。年轻人掏出一根铁丝,伸进锁眼里拨动了几下,门锁打开了。
                     人们喜出望外,称赞这个开锁师傅手艺高明,纷纷要他留下电话号码:年轻人说:“我不是什么开锁师傅,我叫张三,是前两天刚搬进来的租房户,就住在后面一栋楼609室。”
                     李嫂将一张50元的纸币塞给他,张三说:“都是邻居。怎么能故毁呀!”说完转身离去。
                     两天后,小区的王叔又将钥匙锁在了屋里。王叔找上门来,张三二话没说就随王叔出了门。后来,邻居家电视模糊了、网络掉线了、电瓶车不能启动了,都来请他帮忙。张三总是随叫随到,义务劳动。人们都说:“巧手张三是个好人啊!”
                     不久,小区里有个住户家失窃,警察发现门窗完好,没有任何撬动的痕迹。警察发动大家排查线索,有人说张三能用一根铁丝打开人家的锁,这不是想进谁的家就进谁的家吗!还有人说案发前看到可疑人在现场徘徊,好像是张三。于是张三被警察审查了大半天才回家。
                     张三窝着气,一个人在酒店里喝了半斤白酒,半夜回到租住房前。手中的钥匙怎么也打不开门锁。他索性扔掉钥匙,掏出铁丝来钩锁芯。突然,他的双手被人反扣在背后:“不许动,警察!”
              “警察怎么啦,我没犯法,你们别想找茬!”张三使劲挣扎着。
              “半夜三更偷开人家门锁,还不是犯法!”
                     原来,醉意蒙咙的张三跑错了楼栋,拿着钥匙去开人家的门锁口里面的女主人独自在家,听到动静后,一边将门锁上了保险,一边拨打报警电话。
                      张三又被请进了派出所。这次,他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后来家人缴纳了保证金,警察又到他老家调查,未发现他有什么前科,这才放他回家。
                     张三回到租住的小区时,人们眼睛里充满了鄙夷,谁也不理他:几天后,张三就像一片落叶被秋风不知刮到了哪个角落。
                     两个月后,小区里那个离奇的失窃案告破。窃贼竟然是楼上邻居。偷配了失主的钥匙,再次作案时被当场摁住。人们这才叹息说张三受冤枉了。
                     半年后,我到B城看望表哥,关门时忘了拿钥匙。“别急别急,我去找人!”不一会儿,表哥就找来邻居帮忙开锁。我抬头一看,竟然是张三。
              “你还帮人家开锁?“我脱口而问。
              “有人来请,哪能推辞!不过,那酒彻底戒啦。”张三淡淡一笑,接着说,“该丢的就丢掉,不该丢的,永远也不能丢掉!”
                     看着张三离去的背影,我细细咀嚼着他的话……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对张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 →怀疑→ ______ → ______

              (2) 文章开头说“巧手张三被发现”指的是什么?


              (3) 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竟然”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窃贼 竟然是楼上邻居,偷配了失主的钥匙,再次作案时被当场摁住。
              ②我抬头一看, 竟然是张三。
              (4) “这次,他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他究竟“说不清”什么?请简要概述。
              (5) 结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分析下面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该丢的就丢掉,不该丢的,永远也不能丢掉!

            • 3.

               一夜能走多远

              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糟糕。我想出去打工,多挣点钱给父母,或许那样能弥补我对他们的愧疚。父亲说,等把地里农活儿忙完再做打算吧。
                  那时候麦子已经收完,妈妈却病倒了,我家还有一块地没种上苞米。夜里落了一场透地雨,正是种苞米的良机,第二天中午,我和父亲出 发了。
                  种子盛在塑料桶里,父亲刨坑我点种子,每个坑两粒种子。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我汗流浃背,父亲也直喘粗气。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我们还有四垄地没种完,种子却用光了。
                  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要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父亲没说话,把锄头藏在地头的麦秸垛里,我们回家了。
                  回到家,我喝了水,舒服地躺在炕上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却看见父亲又在弄苞米种子,我问不是明天才下种吗?现在准备有什么用?父亲笑着说,这块地今晚必须种完,否则将来会欠收。我觉得不可思议,不就差一宿吗?父亲说我们打个盹儿,一宿就过去了,但是种下    去的种子不睡觉啊,同地块的苞米晚种一宿,产量差别可就大了。
                  见我半信半疑,父亲指指屋檐下挂的苞米说,你看吧,这些和囤里的都是这块地的收成,前后就差一天,我拿起檐下的苞米穗与囤里的比了比,短3厘米左右!我又拿了几个比较,无一例外,檐下的苞米个头普遍偏小!
                  原来,去年这片地还没有播种完,突然下了场雨,无法干活,地北头这5垄比其他地块晚种了一天。
                  我被这个事实惊呆了。父亲说,大片地玉米同时吐蕊秀穗时,晚种的这几垄还未吐蕊,错过了最好的授粉期,所以收成差了许多。没想到,短短一天差到如此明显。
                  一个黑夜,一个白天对于我们人类只算一个片刻,但是对于生命周期只有70多天的苞米,的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不也像一粒种子般短暂吗?刚开始就落后别人一步,如不努力追赶,到后来就像檐下的苞米一样......那天傍晚,我和父亲又回到田里,把那片地全部种完,回到家时已经满天星斗。
                  那年秋天我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了复读。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一晃12年过去了,我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与我一样落榜外出打工的几个同学,如今还辗转在烈日下的工地上辛苦地劳作,经常为讨要工钱而苦恼。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1) 仔细阅读文章,说出本文的线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题为“一夜能走多远”,结合全文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赏析句子。
              (1)“我 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黑了,咱们收 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中加横线的“如释重负”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历五月毒辣辣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下面句子,思考问题。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结合你的生活感受,用80字左右谈谈你的理解。                                      
            • 4.

              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④慢慢的,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⑦可机会还是来了。 

              ⑧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⑪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⑫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⑬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⑭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⑮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⑯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⑰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⑱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1) “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

              (2) 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A】处: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2)【B】处: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3) 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 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 5.

              最后的犁

              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

              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

              “吁——喔——”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一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

              老黄牛拉着一架犁,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老根生手扶犁把,走在中间;后面,是他10岁的孙子壮壮,正挎着一只竹篮子,朝犁沟里撒肥料。

              喝足了秋后的一场透雨,田里的土酥酥的、软软的。明晃晃的犁铧插进土里,将一块块带着湿气的黑土翻上来,枯黄的衰草和豆叶便被掩在土下。

              犁完一趟,调转头,扎好了犁,老根生便折回身来,帮着孙子撒肥料。

              竹篮有些沉,孙子趔趄着身子,努力挎着,小手麻利地抓起一把把肥料,撒进新翻的犁沟。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根生老汉的心里蓦地生出了一种暖意。老伴去得早,几年前,儿子儿媳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整个家里,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有时候,老根生就想,幸亏留下了这孩子。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

              将肥料撒到地头,担心累着孩子,老根生问,“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儿。”

              “爷爷,我不累。天晚了,咱还得多犁几趟地呢!”

              “好嘞,要是不累,咱就再干一会。”说着话,老根生扶起犁,喝了声号子。老黄牛就又不紧不慢地走动起来。

              正是秋种翻耕的时节,大片的田野里却冷清清的。蓝天黄土之间,一头牛,一架犁,两个人,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来一去,一去一来,在秋日的夕阳下,定格成一帧发黄的影像。

              又犁了好几趟,见孙子脑门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根生老汉便喝住牛,扎稳犁,让这小小的队伍就地休息一会。

              温润的泥土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壮壮拣了一堆土块,跪在地上,玩垒房子的游戏。老根生就坐在新翻的土上,不紧不慢地燃着一支烟,日有所思地静静地看这空旷的田野。

              有风吹过,河滩对岸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老根生知道,那是推土机在推对面村里的房子。年前,镇里村里就开过几次会了,说是市政府要在这里流转土地,建什么工业园区。这一带的几个村子要全部迁走,迁到城市郊区的还原小区。并且还安排年轻人到附近的厂里上班,老年人进敬老院养老。

              政策一下,村里人就一拨又一拨的拿着拆迁费走了。可根生老汉一直没走,他跟村支书讲好了,无论如何也要等他再种完这最后一季庄稼。村支书尽管很不理解,但终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这些天来,夜夜睡不着觉,一季庄稼也就几十天,就怕日子一溜烟似的过了,因为他实在不愿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以及伴他耕种的这头牛、这架犁。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老根生心中一酸,大雁飞走了,明年还能再飞回来,而自己呢?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

              想到这,老根生长长叹了一口气,有泪水顺腮边落下。

              “爷爷,你怎么了?是想奶奶了吗?”听到根生老汉的叹息,玩得正欢的孙子停下来问。

              老根生摇摇头,又点点头,擦拭着眼泪,“没事,你玩吧,爷爷没事。”

              孙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爷爷一定是在愁搬家的事呢。爷爷别愁,听咱村的杠子叔说,那新家里有超市、有学校,还有能喷水的小公园呢,可好玩啦!”

              小家伙转动着两个乌溜溜的大眼睛,说得很是兴奋。

              根生老汉狠抽了一口烟,心想,小孩子家哪会想那么多,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土地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这一旦离开了土地,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A)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里,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

              老根生掐灭了烟头,站起身,招呼孙子,“壮壮,来,歇好了,咱再接着干。(B)最后一季庄稼了,可得好好种啊!”                   (选自《羊城晚报》作者 刘剑飞)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绘了一位社会转型中老农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倾注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B.“河滩的机器轰隆声”“要建工业园”等流露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行为。

              C.“老根生叹气流泪”是对搬家之事发愁,他不喜欢孙子描述有超市、有学校、有喷泉的新家。

              D.小说以“犁”为感情线索,勾勒出浓郁的“桃源”世界。语言华丽典雅,讲究情理交融。

              (2) 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的句子A和B。

              (1)A句(提示: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B句(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物感情)

              (3) 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老根生是个怎样的人。

              (4) 文章题目“最后的犁”有哪些含义

            • 6.
              还情孙道荣

                  ①一对老夫妻报警:他们收到了一个神秘的包裹,包裹里是整整1万元。
                  ②钱是假的?警察帮他们检验,100张百元钞票,张张都是真的。这是一个陷阱?包裹里夹着一张纸条:“本公司抽出10位幸运人士,这1万元是公司送你的幸运钱,别担心有诈,请放心。”警察分析,一般的诈骗案中,骗子都是找各种理由让当事人汇钱,哪有骗子直接送钱的?不像是骗局,也看不出有什么陷阱啊。
                  ③有人劝他们:“既然是真钱,又确实是寄给你们的,你们就收下。”可不弄清楚钱的来路,老两口哪敢要这个钱?为了这个来路不明的包裹,老两口愁得茶饭不思,老太太更是急得病倒了。
                  ④事情到了这一步,寄包裹的人终于现身了。她是老两口的一个忘年交,两家常有走动。问她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给老两口寄钱,她说是为了还情。
                  ⑤原来,她孩子小的时候就在附近的小学读书。那时候,孩子下午3点多就放学,而她和丈夫快6点才下班,这中间的近3个小时成了空白时段,孩子没人管。她让孩子在学校边上的车棚里等她,而老两口就在车棚边经营着一家小店。有一次,在车棚里等妈妈的孩子咳嗽得很厉害,老太太闻声心疼地将孩子喊进了自己的店里,给孩子倒了杯热水。天黑了,当她心急如焚地赶到车棚接孩子时,惊喜地看见,孩子正坐在店里安静地做着作业呢。
                  ⑥问清了孩子的情况,老两口对她说,今后,就让孩子放学后坐在他们的小店里等她吧。就这样,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坐到了小学毕业,一坐,就是6年。老两口还特地给孩子弄了张小桌椅,方便孩子做作业。有时候,她来接迟了,孩子已经跟老两口一起吃过了晚饭。
                  ⑦对老两口,她一直心存感激。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⑧中秋节到了,她买了一盒月饼,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两口,老两口喜滋滋地收下了。可是,临走时老两口硬是送还她两盒月饼。她自然坚决不肯收,老两口脸都变了:要是不肯收,下次再也别来了。她只好收下。
                  ⑨快过年了,她托人从乡下买了一条家养的猪后腿作为年货送给老两口。老两口一见礼物,乐得合不拢嘴,好多年没吃过正宗的乡下家养猪肉了。可是,临走时老两口硬是送还她两条金华火腿,老两口说:“火腿太硬,我们吃不动了,你们帮帮忙。”她只好无奈地收下。
                  ⑩重阳节到了,她给老两口每人定做了一件唐装,老两口开心得不得了,这一次,老两口没回送她礼物。可是,第二年儿童节,老两口给孩子买了一个新书包,还有一套漂亮的服装。
                  ⑪她发现,每次送老两口礼物,老人一定加倍送还。她觉得自己欠老两口的越来越多,于是她想出了这个主意,偷偷地给老两口寄钱。
                  ⑫事情真相大白,老两口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老人将钱还给她,对她说:“经常带着孩子来看看我们,比什么礼物都好。”
                  ⑬她点点头,豁然明白:有些情,是不需要还的;有些情,是一辈子也还不完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4期,有删改)
              (1)第①至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她”为了“还情”具体做了哪些事?请概括其中三件。(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
              (3)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天黑了,当她地赶到车棚接孩子时,地看见,孩子正坐在店里安静地做着作业呢。
              (4)你觉得文中的老两口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 7.
              母亲的“戒指”
              黄健

                  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 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④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⑦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嘛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⑤段描写母亲一系列纳鞋底的动作,请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3)全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4)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把结尾补充完整。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孟老倔
              孙毛伟
                  ①孟老倔是开馄饨店的,没人知道他的大名,也没人关注他的叫“春晖”的店名,可一说孟老倔和老倔馄饨店就无人问之了。
                  ②做生意都讲个和气生财,对客人起码要热情周到笑口常开。老倔不,老倔整天紧绷着张脸,没一丝笑容,问他话也爱理不理的,好像都是来找他麻烦的。时有客人提点小要求:“老板,少放点辣子。”老倔也不搭话,客人却以为意思已经传达到了,可馄饨端上来,辣子一点没少,客人生气:“怎么还放这么多辣子啊?”老倔应一声:“本来就是放这么多嘛。”“不是告诉你少放吗?没听见啊?”“听见了。”“听见了咋不少放啊?”“不能少放。”“为啥不能?什么态度啊你”“就这态度,你爱吃不吃!”
                  ③眼看要争吵起来,后面排队的也不劝解,只是“吃吃”地笑,有人咧咧嘴自言自语:“这个老倔头。”旁边的捅捅这位怕辣的客人:“他就这样,驴脾气。”这位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也息了声。
                  ④老倔馄饨店有“三不”:不赊账,不外卖,不调味。不调味就是顾客不得随意增减盐、辣子什么的调味品。他不给调、也不让自己调,别家饭店餐桌上都摆着小瓶油盐酱醋,让客人自己调昧,老倔店餐桌上啥也不放,你向他要,他说没有。
                  ⑤老倔的“三不”让人觉得不近情理,这不赊账好说,可不外卖不调味不是明摆着难为顾客,砸自己的生意吗?老倔自有他的道理。难得他会松下脸皮给顾客解释:“我的馄饨就是吃个味,你少放勺辣椒,他多放勺盐,那还有馄饨味吗?合你的口味你就来吃,不合你的口味,你去别家。”至于外卖他也有说辞:“外卖我不卖。馄饨拎到家一准凉了,凉了再热,糊糊塌塌的,还叫馄饨吗?“
                  ⑥就这法开店还有客人上门啊?你还别说,不是有没有客人,只怕你想吃还吃不上呢。
                  ⑦老倔的店不大,店门口像火车站售票口那样沿墙装了一排栏杆,是排队用的。像吃老倔的馄饨,一是要早去,而是要有耐心,不排上个把小时是轮不上的。当然在老倔店排队也不寂寞,看老倔煮馄饨是个很不错的消遣。
                  ⑧馄饨锅旁的案子上一字摆开三排二十四只花瓷大碗,老倔伸手从高汤锅里舀出一大勺热汤,像书法家挥毫书写一样在一排碗上行云流水似的挥一下,每只碗里就均匀地盛上了多半碗汤水,且没有一滴抛洒碗外。他再叫一声“起”,从翻滚着煮锅里捞出一笊篱煮熟的馄饨,挪到每只碗上用勺轻轻一敲笊篱,几只精灵似的馄饨就会跳起来直落碗中。从中随便取来一碗数数,一准十只馄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然后抓一把香菜,榨菜丝在那排碗上“唰”地挥毫再书一笔,绿的香菜黄的榨菜丝就花一样均匀地飘在每一只碗里了。
                   ⑨老倔的店小客多,天好的时候就在店门前摆上几张桌子做餐桌用,这下违反了城市管理的规定,城管的人警告老倔不准搞店外经营,老倔却没当回事。这下惹恼了城管,派人上门执法。
                 ⑩老倔冷眼看着店外的桌凳被拉走,既不争辩也不求情。转天馄饨店就闭门谢客了。
              ⑪老倔馄饨店三天没营业,老倔不急,老倔的老主顾们急了,几天没吃老倔馄饨就觉得哪儿有点不得劲儿,打听到原委,老主顾们就有人出面找城管的熟人把桌凳给要了回来,老倔才开了店门。
              ⑫有一天,老倔馄饨店附近的街巷发生了一拐抢劫案,有人提供线索,说好像见过嫌疑人在老倔店吃馄饨。警察来孟老倔店调查,老倔看了影响说:“不错,是黑子,总来吃馄饨。”他摸着下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警察:“这几天没见他来,八成早就跑了吧?”警察哼了一声说:“跑?除非他长了翅膀。”老倔说:“要是没跑,出不了一个礼拜,这小子准还会来吃馄饨。”警察就笑,根本不相信,也就没布置蹲守,可是到了第六天,警察接到了老倔的电话:“你们快来,黑子正在店里。”
              ⑬黑子被抓后供人,作案后他找了一个藏身之地,一直没敢出来,警察问:“那怎么又出来了?”黑子不好意思地说:“还不是为了那口馄饨。”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5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孟老倔开店写了哪三件事?
              (2)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老倔伸手从高汤锅里舀出一大勺热汤,像书法家挥毫书写一样在一排碗上行云流水似的挥一下,每只碗里就均匀地盛上了多半碗汤水,且没有一滴抛洒碗外。
              (4)文中孟老倔的语言富有个性,请任选两处说说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5)《范进中举》中通过“老太太慌了”“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来写范进的疯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从选文再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 9.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嚣。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暖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想起了那句话:
              ⑪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11)请在横线上把本文的情节补充完整。
              报名考试→              →               →考试失败
              (2)请简要分析⑦段中“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3)小说以“琴声中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含义?
              (4)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一日,(林冲和鲁智深)两个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港。那汉在背后说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的军器的。”林冲听的说,回过头来,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林冲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林冲道:“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你若一千贯肯时,我买你的。”那汉道:“我急要些钱使。你若端的要时,饶你五百贯,实要一千五百贯。”林冲道:“只是一千贯,我便买了。”那汉叹口气道:“金子做生铁卖了。罢,罢!一文也不要少了我的。”
                  ……“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听得,跟差役到一个去处,一周遭都是绿栏杆。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不是礼!”急待回身,一个人从外面入来,林冲看时,却是本管高太尉。……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第六回)
                  ……这座猛恶林子,唤做“野猪林”,三个人奔到里面,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只怕你走了。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地。”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绑在树上,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鲁智深把索子都割断了,扶起林冲,叫:“兄弟,俺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恐这厮们路上害你,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两个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鲁智深对林冲道:“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行了十七八日,近沧州只有七十来里路程,再无僻静处了。鲁智深对林冲道:“兄弟,俺如今和你分手,异日再得相见。”却待分手,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似这树一般!”自回去了。两个公人道:“好个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树!”林冲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起来。” (第七、八回)
              节选自《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文中大汉见林冲不理会自己手里拿的宝刀,故意说“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的军器的”,他使用的是 ______ 法。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表现鲁智深粗中有细的例子写在下面。而林冲与鲁智深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林冲有何不同。
              鲁智深细心谨慎的例子: ______
              林冲与鲁智深的不同: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