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应聘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1)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说……
              ②母亲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
              (3)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 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
              (4)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面对那些不体面的亲人  
              彘儿
                  ①一上班,人都到齐后,坐在我对面的小从站起来说:“中午请大家赏光一起吃顿饭。”男同事嬉笑着追问缘由:“是不是有什么喜事了?”小从笑笑:“我娘来了算不算?”男同事愣了半天,不停地点头说:“算!算!”
                  ②难怪他会发愣,这还是第一次有同事因为母亲的到来而请客。我小声问小从:“为什么妈妈来了要请大家吃饭啊?”她还是笑,说:“我一直让我娘来,她终于肯来了,我想让你们见见她啊。”
                  ③竟然是这样的缘由。
                  ④下班后,一行人便去了不远的一家饭店。十几分钟后,小从把她母亲从住处接了过来--很土气很难看的一个农村妇人,皮肤粗糙,眼神浑浊,身形微微佝偻,一条腿微微跛着,看上去似乎很老了。衣服是新的,穿在她身上却显得非常别扭,看到我们,她咧开嘴笑起来。
                  ⑤出于礼貌,我们跟她打招呼,喊伯母。她应着,笑,口中不知道喃喃说着什么,地方口音实在重,听不太明白。
                  ⑥小从却不觉,搀着母亲的胳膊,把她按到中间的正位上,说:“娘,他们都是我同事,不用太客气。”我们跟着附和地笑。
                  ⑦然后小从点菜,边点边说:“其实没啥好吃的,娘,比你做的都差远了,咱家那饭才叫好吃。”又冲我们说:“我娘最棒了,什么都会做,做的葱油饼,比大饭店的强多了……”平常小从就爱把娘挂在嘴边,这次更是收不住口了,絮絮叨叨地说起娘的好来。比如娘手巧,会绣花会自己做衣服;娘聪明能干,供了两个大学生;还有,娘好看,是村里最好看的女人……说到这儿,小从的母亲打断她说:“这丫头,又瞎说,也不怕同事们笑话。”“谁瞎说,我就觉得你好看。”小从说着转着圈看听得一愣一愣的我们,问:“你们说我娘不好看吗?”“好看!”
                  ⑧小从笑起来,然后一样样往母亲盘子里夹菜,脸上带着无比骄傲的面容。一顿饭,在小从和母亲的嬉闹间吃得别温馨。看着年轻美丽的小从,拥着那个老而丑陋的农村女人,那种无所顾忌的亲密亲近,我的心里忽然泛起一丝羞愧。和小从的家庭相比,我这个来自小县城的条件要好许多,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一直没有邀请过父母来这个繁华的大城市。他们都是太普通的工人,没有读过多少书,不太会说话,母亲还下岗了,有时去做钟点工……实话说,他们这样的身份,因为不够体面,让我不想摆到我今天的生活中。
                 ⑨而那个中午,我看到渐渐沉默下来的,并不只是我自己。我知道开始起哄的那个男同事,一直羞于承认自己有个智力低下的哥哥;而那个刚上班不久的女孩,某天介绍来投奔她的姐姐时说是个邻居。只有小从,她是那么骄傲她有一个大字不识、从来没有走出过那个村庄的娘。小从不隐瞒她的存在,更不介意她的出现,正因为这样,这个太过平凡、不体面的娘,在我们眼中,也变得可敬可爱和美丽起来,让人羡慕,让人敬仰。
                 ⑩我们也许各自都有不体面的亲人,在很多时候,我们遮遮掩掩,不想把他们带到生活中来,甚至连他们的爱都抹去。原来这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卑微,是我们让自己生命中最宝贵和最值得骄傲的情感委屈了。原来不体面的,是我们自己。
              ⑪晚上回去以后,我忍不住打电话给爸妈:“我想你们了,来看看我和我的生活,好吗?”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是这样的缘由。(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小从却不觉,搀着母亲的胳膊,把她按到中间的正位上……(赏析动作描写)
              (3)母亲到来后,小从为何一定要请同事吃饭呢?
              (4)谈谈你对结尾“晚上回去以后,我忍不住打电话给爸妈:‘我想你们了,来看看我和我的生活,好吗?’”这句话的理解。
            • 3.
              一个饮料瓶的蛋糕    ①迈克尔•海德是一家蛋糕店的老板。一天,下午六点半钟,在店里忙活了一天的海德准备关门回家。
                  ②有个小男孩忽然从门外往店里探了一下头,接着就又把头缩了回去。海德猛然想起,这些天他就发现,有个穿得破破烂烂的男孩儿总是在店门外晃来晃去的。
                  ③海德下意识拉了拉放钱的抽屉,锁得紧紧的,他犹豫了一下,接着从兜里掏出钥匙,插进锁眼里,然后把抽屉里的钱全部拿出来,放进了手提包。海德的目光又在屋子里扫了一圈,直到确定没什么重要的东西了,才朝门外走去。
                  ④刚走出门来,海德突然听见有人叫先生。顺着声音,一个痩弱的小男孩贴墙根站着,正用怯生生的目光望着他。海德用手指指着自己,微笑着说,孩子,是在叫我吗?男孩点点头。可是,当海德问男孩有什么事情时,男孩却低下头去,欲言又止的样子。
                  ⑤海德走到男孩跟前,伸手摩挲着男孩蓬乱的头发说,孩子,我特别喜欢你,如果有什么事情能帮到你,我会十分高兴。
                  ⑥男孩慢慢抬起头来,目光在海德脸上扫了一会儿,确定眼前这个高大的男人不是坏人后,低声说道,我妈妈病了,好几天都没吃饭了,我害怕妈妈会死掉,我想给妈妈买一块蛋糕,可是我……
                  ⑦孩子,你想买多少钱的蛋糕?
                  ⑧男孩突然停下不说了。过了一会儿,男孩用低得几乎连他自己都听不到的声音说,我想买,一个饮料瓶的蛋糕。
                  ⑨男孩的两只胳膊一直紧紧抱在胸前,唯恐怀里那个皱巴巴的饮料瓶被别人抢走了似的。海德从男孩怀里拿过饮料瓶,然后转身从店里拎出一个装满蛋糕的手提袋递给男孩。男孩眼晴里突然放射出一道光芒,大声说,一个饮料瓶可以买这么多蛋糕吗?海德微笑着点点头,嗯,吃完了就再拿饮料瓶来买。
                  ⑩几天后,男孩又来到店里,买了一个饮料瓶的蛋糕,并高兴地对海德说,妈妈能下地走路了。
              ⑪从此,男孩便隔三差五来海德的蛋糕店买蛋糕。每次海德或员工问他买多少钱的,他都说买一个饮料瓶的。
              ⑫圣诞节前夕,店里举行十周年店庆的时候,男孩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店庆。店庆会上,海德亲自发给男孩一本红彤彤的“忠实客户”证书和二百美元的蛋糕券。
              ⑬后来,男孩就再也没来过蛋糕店了。
              ⑭再后来,迈克尔•海德老了,生意也渐渐萧条下去,他准备把蛋糕店盘给别人。广告才一贴出,就有个小伙子找上门来。出乎海德意料的是,小伙子不是来收购蛋糕店的,而是要来给他当面点师。海德自然欢喜不已,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和精力经营蛋糕店了,于是谢绝了小伙子的好意。小伙子却执意给海德当面点师,并说,如果不盈利,他就不要工资。海德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⑮小伙子突然弯下身去,给海德深深鞠了一躬,红着眼圈说,先生,您还记得那个买一个饮料瓶的蛋糕的小男孩吗?接下来,他说了自己的故事。
              ⑯一天,黄昏的时候,他背着捡来的大半袋子饮料瓶回家,刚走上一座小桥,突然蹿出几个人来,把他按在地上就是一阵拳打脚踢,接着又把袋子里的饮料瓶一个个都扔到了河里……
              ⑰小伙子平复了一下情绪接着说,于是我决定去抢钱,然后买把枪,好把欺负我的那一帮人全都打死先生,是您的善举浇灭了我心里的火气和仇恨,重新唤醒我的良知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那天,在我提着一手提袋蛋糕回家的路上,暗暗告诉自己,长大后,一定当一个像您一样善良的面点师。说完,小伙子再次朝迈克尔•海德深深弯下腰去。
              ⑱一个饮料瓶的蛋糕,救赎了一个人的灵魂和人生。
              (1)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第⑫段中“忠实客户”指什么?有何意义?
              (3)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②段的表达效果。
              (4)本文用“一个饮料瓶的蛋糕”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桥之过    ①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fān风shùn: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
                  ②柳溪在村东头,3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③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④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
                  ⑤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
                  ⑥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
                  ⑦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⑧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1000块。
                  ⑨1000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500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
                  ⑩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
              ⑪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料不过硬。
              ⑫柳老师知道了,找出几年来省地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这荣誉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
              ⑬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
              ⑭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fān ______ 风shùn ______
              (2)读第④-⑩段,概括柳老师所做的分外事: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3)以下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溪水窄和直的特点。
              B.柳溪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
              C.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柳溪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D.没有在建成的桥上树碑,预示着这座桥迟早还会被毁掉。
              (4)文章首尾都写到了“柳无水不活”。第①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______ 。
              第⑭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______ 。
              (5)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同学乙的话补充完整。
              同学甲:文章第⑬段写孩子们砸桥,不太真实--这可是一座石桥,光凭几个孩子能砸
              得了?删去这一段,对理解本文不会有什么影响。
              同学乙:第⑬段怎么能删呢?它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______ 。
            • 5.
              ①海拔三千三百米。寄宿小学校的钟声响了。桑吉从浅丘的顶部回望钟声响起的地方,那两层的曲尺形楼房是他刚刚离开的学校。
                  ②这是五月初始的日子,空气湿润起来。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鼻子里只有冰冻的味道、风中尘土的味道,现在充满了他鼻腔的则是冰雪消融的味道,冻土苏醒的味道,青草发芽的味道。这是高海拔地区迟来的春天的味道。
                  ③第一遍钟声中,太阳露出了云层,天空、起伏的大地和蜿蜒曲折的流水都明亮起来。第一遍钟声叫预备铃。预备铃响起时,桑吉仿佛看见,女生们早就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了, 男生们则从宿舍、从操场、从厕所、从校门外开始向着楼上的教室奔跑。衣衫振动,合脚的不合脚的鞋子噗噗作响。男生们喜欢这样子奔跑,喜欢在楼梯间和走廊上推搡、碰撞,拥挤成一团跑进教室,这些正在启蒙中的孩子喜欢大喘着气,落座在教室里。小野兽一样,在寒气清冽的早晨,从嘴里喷吐出阵阵白烟。
                  ④等到第二遍钟声响起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男孩们剧烈奔跑后的喘息声。
                  ⑤第三遍钟声响起来了,这是正式上课的铃声。多布杰老师或是娜姆老师开始点名。从第一排中间那桌开始。然后是左边,然后右边。然后第二排,然后第三排。桑吉的座位在第三排正中间,和羞怯的女生金花在一起。现在,点名该点到他了。今天是星期三,第一节是数学课,那么点名的就该是娜姆老师。娜姆老师用她甜美的、听上去总是有些羞怯的声音念出了他的名字:“桑吉。”没有回答。娜姆老师提高了声音:“桑吉!”桑吉似乎听到同学们笑起来。娜姆老师又念了一遍:“桑吉!”
                  ⑥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此时,桑吉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 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淡青色的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⑧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⑨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⑩“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⑪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⑫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所以,他就在这个早上,在上学的钟声响起之前,跑出了学校。
              ⑬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⑭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1)从修辞和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2)请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桑吉的形象特点。
              (4)文章第③段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5)你认为“桑吉逃学了”和“一只虫草”这两个短语哪一个更适合做文章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 6.
              捅马蜂窝 冬雪    ①台风西去那天,陈叔起了个大早。
                  ②晨曦辉映,小鸟啁啾。但陈叔仔细一看,树上的鸟窝被毒蜂侵占了,怪不得这些小鸟的叫声有些异样。蜂窝大小像一个垃圾堆里捡到的篮球,几只带着黄色花斑的马蜂在球周围翩翩起舞。
                  ③陈叔一个激灵,返回杂物间。间里有一块废弃的木牌,陈叔把它搬了出来,放到树下 的人行道上,又到物业管理处前台打印了几个字:“小心!树上有马蜂窝”,顺便跟物业管理 处的马经理反映了情况,让他们派人去处理。
                  ④警示条贴在木牌上,树下经过的人只得小心谨慎地绕行。陈叔还不放心,远远地盯着,生怕有哪个小孩不小心被蜇了。
                  ⑤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五楼租户那六岁女孩,放学回家来,以为那是个鸟窝,拿起晒衣杆就捅。马蜂四处飞散,女孩躲避不及,被叮了好几处,整个脸肿得像篮球。幸亏女孩父母 回家比较早,及时将她送到医院。女孩父亲找到物业,发了一通脾气。马经理连忙道歉,称 此事是我们疏忽,我们一定向总公司汇报,让他们派专业人员处理。
                  ⑥过了一天,马蜂还在秋枫树上盘旋。陈叔又去找马经理。马经理说,别着急,我们正 在联系消防部门。这又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等三两天吧。陈叔说,那不好吧,万一又蜇到什么人呢。马经理笑笑说,那马蜂好好的,你不去捅人家的窝,怎么会叮着你呢。再说了,你以为灭掉这个马蜂窝那么容易啊?钱谁出?派谁上?这要是从树上摔下来,算是工伤呢,还是意外?有没有买保险?……这一件件、一样样不得考虑清楚呀!陈叔就觉得头皮的,像被马蜂狠狠地刺了一针。
                  ⑦回到杂物房里,陈叔捡起地上的一只编织袋,装上洒水壶。又换了一件长袖衫,穿起 手套,拿起一只透明塑料袋,蒙在头上,像猴子一样蹿到树上。陈叔稳住身姿,搜出洒水壶,把水猛烈地洒向马蜂窝。紧接着,小心翼翼地张开编织袋,裹住马蜂窝,连树枝一块拔掉。
                  ⑧一堆火,一瓶酒,一盘油煎的马蜂。当晚,陈叔喝得烂醉。
                  ⑨第二天周末,陈叔起得较迟。到了小区,陈叔就发现秋枫树下聚了一堆人。马经理脸 色铁青。见到陈叔,眼红得像蜂螯一样的刺眼:“陈叔,这马蜂窝是你捅的?不经请示汇报,你就擅自做主?你知道吗,你这种给我们物业管理增添了多少麻烦……”
                  ⑩陈叔脑袋里如同有千百只马蜂搅成一团。刚想解释,李总制止他说:“陈叔,你这可 是个人行为,跟我们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啊!”
              ⑪马经理仍不依不饶:“李总,你看哈,方案刚刚审批,通知了电台电视台下午过来做一个跟踪报道。陈叔你倒好,自己就办了,我们可怎么交差呀!”
              ⑫“是!错全在我。”陈叔望了望五楼的阳台,收拾起那块警示牌,说,“我违反了规定,我回家反省去。”
              ⑬陈叔面前站着五楼那个小女孩,跟自己的孙女颇有几分相似。小女孩脸上还有些浮肿,问:“爷爷,你为什么要回家呀?听大人说,昨天晚上你捅马蜂窝了。”
              ⑭陈叔一愣,淡淡地说:
              ⑮“是呀,爷爷捅马蜂窝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1)根据选文内容,以陈叔为叙述对象,按要求填空。
              段落 对应情节
              (1) 发现马蜂窝
              (2) 在路旁张贴告示
              (3)
              (4)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⑤段在全文起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陈叔就觉得头皮的,像被马蜂狠狠地刺了一针。
              ②你知道吗,你这种给我们物业管理增添了多少麻烦……
              (4)文章中重点写到马蜂窝,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碗豆腐脑    ①这天早晨,几个小学生刚刚坐下喝豆腐脑,就有一个瘸腿母亲领着一个小男孩走了进来,瘸腿母亲很着急地对张金锁说:“小老板,赶紧给我们来一碗豆腐脑,一个馒头。”张金锁赶紧把豆腐脑和馒头端上来,瘸腿母亲催促小男孩:“快吃快吃,今天是周一,你们学校早晨要举行升旗仪式。千万别晚了。”小男孩很听话,吃起来非常快。
                  ②刚吃完,瘸腿母亲领着他就向外走去,张金锁的妻子赶紧追过来:“哎,那位家长,您还没……”张金锁赶忙奔过来,一把捂住妻子的嘴。他见瘸腿母亲领着小男孩走远了,才把手松开,妻子瞪着张金锁:“你认识这个瘸腿母亲吗?”张金锁摇摇头说:“不认识。”妻子说:“既然不认识,为什么不跟她要钱?”张金锁说:“看他们着急的样子,肯定是忘了。再说了,做买卖不能太较真!”
                  ③一个青年女子正在结账,她十分慷慨,说:“老板,把刚才那个瘸腿母亲的钱一起算了。”张金锁抬起头惊异地看了看女子,随即赶紧摇摇头说:“不用,不用。”
                  ④突然,妻子呜呜呜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你们大家肯定会认为我是个小气鬼,不就一碗豆腐脑、一个馒头,用得着这样斤斤计较吗?其实我们家非常不容易,我有个女儿,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大夫说了,越早治越好,如果治疗晚了,后患无穷啊!我们起早贪黑就是为了多赚一些钱,好早一天给孩子治病!”
                  ⑤有位中年食客掏出一百块钱,递给张金锁,慷慨地说道:“不用找了,权当我献爱心了。”张金锁赶紧给中年男子找钱:“别别别,您的心意我领了,我替孩子谢谢您的爱心,但是钱您得拿着!”然后是把找回的钱塞到了中年男子手里。
                  ⑥就在这时,瘸腿母亲回来了,问张金锁:“刚才儿子悄悄问我,为什么吃饭不给人家钱?我记性不好,到底有没有把钱给您?”张金锁微微一笑:“您确实没有给钱。”瘸腿母亲有些不解:“那您当时为什么不跟我要啊?”张金锁说:“您是个残疾母亲,非常不容易,您的孩子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感。早晨,您肯定是因急事忘了,我要是追出去跟您要钱,您该多不自在呀!再说,我怕孩子的自尊心受不了!” 瘸腿母亲眼睛红了,深深鞠了一躬:“您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老板,我替孩子谢谢您!”
                  ⑦第二天早晨,张金锁把店门打开时,他一下子惊住了,门外站了很多人。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些紧张地问:“请问,大家站在这里干什么啊?”众人回答道:“我们是来您这儿喝豆腐脑的啊!”
                   ⑧张金锁蒙了,他开豆腐脑铺两年多了,从没来过这么多人喝豆腐脑啊?更让张金锁没想到的是,前来喝豆腐脑的人越来越多,屋里坐满了,人们就站在外面等。
                  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他正疑惑时,一位中年食客走了过来,拍了拍张金锁的肩膀,说:“你感到奇怪了吧?我告诉你,那个瘸腿母亲是个记者,是她把你做的事、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发到微博上,点击率可高了!说还是您家的豆腐脑更有味道!”
                  ⑩张金锁的眼睛红了,妻子感动得呜呜呜地大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说:“真不知道怎么感谢那位记者啊!”
              ⑪这时,瘸腿母亲走了进来,十分激动地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你们的爱心,是你们的爱得到了爱心的回报!”
              ⑫妻子的脸一下子涨红起来…
              (1)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刻的小说,展现了四个富有温情的画面:张金锁阻止妻子向瘸腿母亲要钱; ______ ;中年食客拿出一百元给张金锁; ______ 。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然后是把找回的钱塞到了中年男子手里。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瘸腿母亲眼睛红了,深深鞠了一躬:“您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老板,我替孩子谢谢您!”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中“说还是您家的豆腐脑更有味道”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 8.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⑴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⑵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⑶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⑷“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⑸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⑹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⑺“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⑻“不少!”  

              ⑼“凑合吧。”

              ⑽“您一直就卖蚯蚓?”

              ⑾“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⑿“不喝。烟酒不动!”

              ⒀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⒁“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⒂“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⒃“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⒄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⒅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⒆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⒇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 9.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
              B.《陈涉世家》节选自编年体通史《史记》,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C.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D.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 10.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3分)

              闽南人讲求“落叶归根”,对家乡始终有一份浓浓深情。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对自己家乡的美景极度推崇,认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余光中的《乡愁》通过邮票、            等意象抒发对祖国的深情;鲁迅的《故乡》中讲述了家乡给他留下过美好印象,如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