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某种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和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 2.

              这篇课文生动幽默,风趣动人,不断激起“鼓掌、欢呼、跺脚”。仔细辨析下列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原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原句:如今的海姆佗市市长先生和他的同僚先生们,可是一些信守诺言的好人!(欢呼,鼓掌)假如他们应许了您什么,只管伸手向他们要好了!

              改句:各级政府官员具有诚实守信的美德,承诺定会兑现。

            • 3.

              作者赞扬简陋居室的目的是什么?

            • 4.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日啖刍豆①数升,饮泉一斛②,然非清洁则不受。介③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奋迅④,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刍豆: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②斛:量器名,十斗为一斛。③介:披甲。④奋迅:鸟兽飞奔而有气势。⑤褫:脱去,解开。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 【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文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 5.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 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着笔最多的是 _____描写,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3) 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5)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6) 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 6.

              文中哪句话将眼前花与心中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作者陶醉于花的芬芳的句子是哪一句?
                                                                                                                                                                                   

            • 7.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申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

              (1) 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2分)
              (2) 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又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2分)
              (3)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4) 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1分)
              (5) 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 8.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______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______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依次是: ______
              (2)“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 的修辞方法。
              (3)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5)简要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 9.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______,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喻为“______________”之一。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 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 中庭(      ) 

              (3)庭下 如积水空明(         )

              (4)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耳(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 10.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 “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为:____________。


              (4) 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5) 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


              (6) 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7) 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