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加横线的词:
              ①答谢中书  书:                  
              ②五色交   辉:   
              ③四 俱备。   时:                        
              ④晓雾将    歇:        

              ⑤夕日欲    颓: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
              以下句子中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
              A.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紧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
              B.“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C.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D.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的?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3)课文开头两段并没有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是否多余?问什么?(提示:从结构、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4)“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什么价值? 

              (6)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4.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流飘荡                 势竞上                ③蝉则千不穷                  泠泠作响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3)作者着力描写富春江两岸的奇山异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4)比较《三峡》与《与朱元思》两篇短文的异同。

              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等共同特征。

              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秋天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              

            • 5.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 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其中着笔最多的是                      描写,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2) 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3) 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5)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6) 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 6.

              走一步,再走一步

              (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3)“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4)“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5)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6)“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7)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9)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 请你用15个字左右概括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写到“我”的两次哭泣,请分析两次哭泣的原因。

              第一次哭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哭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上文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表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9)段,谈谈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2) 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应怎样理解?


                                                                                       

              (3)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4) 选文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你能从中举出一例来说明吗?


                                                                                       

            • 8.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周围群众,“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影响“我”观看事实片的兴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大吼大叫,因此“我”很讨厌。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2) 品读选文第一段中划线句子,其中具体指什么事件?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 9.

              给云播种 
              ​    ①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多地干旱肆虐。近日,阿拉伯国家被联合国划为“极端缺水”的地区,阿联酋就位列其中。阿联酋是石油大国,但也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该国希望通过人工降雨这项有争议的技术来提高年降雨量。阿联酋正在试图从飞机上发射盐炮弹来进行人工降雨。该技术被称作云种散播技术,其目的是增加云层凝结从而提高降雨的可能性。
                  ②1946年,伯纳德•冯内古特率先提出这一技术--在云层中播撒碘化银能够人工降雨。他的弟弟库尔特•冯内古特后来将这一发明写进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将碘化银命名为“冰-9”--即一种能够立即冻结地球上所有水的物质。
                  ③碘化银与其他物质如盐或丙烷反应,可促进降雨,增加降雨量。相比海水淡化技术而言,云种散播技术被认为是成本更低的获取淡水的方式,且无须使用昂贵的灌溉系统。它的缺点在于,人工降雨不是想降就能降的。人工降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云层厚度和云顶温度要达标,而且在大旱期间具备人工降雨条件的天气往往比较少。
                  ④其实,云种散播技术是否对降雨量有提高仍然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一些科学家怀疑该项技术是否真的对降雨量有显著的作用。尽管如此,位于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指出,全球37个国家目前仍在进行150多项人工影响天气的项目研究。科学家们希望广泛的统计分析能够证明云种散播技术是否可行。
                  ⑤另外,这一技术或可防止战争爆发。 2004年至2006年期间,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因水井和牧区发生多起冲突,造成250多人死亡。
                  ⑥太平洋研究所记录表明,仅2016年,中东和北非部分地区因缺水问题就发生了百起冲突事件。
              (选自《大自然探索》2017年1期)
              (1)下列关于“云种散播技术”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云种散播技术,其目的是增加云层凝结从而提高降雨量。
              B.是从飞机上发射盐炮弹来进行人工降雨的一种技术。
              C.云种散播技术被认为是成本最低的获取淡水的方式,且无须使用昂贵的灌溉系统。
              D.云种散播技术可以防止战争爆发。
              (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题目直接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内容,全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第⑤段画线句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文章语言平实准确,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大多数”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开头从全球多地干旱肆虐,阿联酋这个干旱之国希望通过人工降雨来提高年降
              雨量谈起,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______
              A.云种散播技术是否对降雨量有提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B.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150多项人工影响天气的项目研究的目的是想证明云种散播技术并不可行。
              C.人工降雨只要具备云层厚度达标这个条件,就可以想降就降。
              D.1946年,库尔特•冯内古特率先提出这一技术--在云层中播撒碘化银能够人工降雨。他的弟弟伯纳德•冯内古特后来将这一发明写进了自己的科幻小说。
            • 10.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月色入    
              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                                             
              ​④ 相与步于中庭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意思?“闲人”真“闲”吗?



              (4) ​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其怎样的心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