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加下划线词。


              (1) 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3) 任选角度,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4)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石底以出(            )
              ②心 之( )
              ③其岸势 犬牙 差互( )
              ④乃记之而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

            • 4.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1)佁然不动      (     )        

              (2)往来翕忽   (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 5.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 不 人也( )

              (2) 吾之南海( )

              (3) 蒙 始就学(           )       

              (4) 鲁肃过寻阳(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学习读书的态度,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这样的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6.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人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沿溯阻           (                     )

              (3)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                     )

              (4)亦可也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 【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写的山各有什么特点?

                                                                                           

                                                                                           

              (4) 甲乙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7.

              【甲】孟子曰: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①之上。庄子曰:“鯈鱼②出游从容③,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④。子曰‘汝安⑤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②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③从容:悠闲自得。

              ④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顺着。其,话题。本:最初。
              ⑤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甲文是在探讨_________的问题,乙文讲的是______。(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谈谈两文中孟子、庄子的生活态度,并分别说说你的感悟。


            • 8.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①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

              、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②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陆游《入蜀记》

              (1) 

              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沿阻绝           溯:

              王命急宣         或:          

              ③ 虽乘御风         奔: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 

              [甲]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语句是①“               ,           ”第二段描写春秋冬三季的景色,结尾引用渔歌的用意是:②                


              (4) 

              [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风烟净      (2)流飘荡

              (3)天下独绝      (4)鸢飞

              (2) 翻译下列句子。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作者对富春江沿途风光的评价是什么?

                                                              

              (4) 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的                   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 10.

              啮镞①之法

              隋末有昝君谟②射。闭目而射,应口而中。云志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有王灵智学射于谟,以为曲尽其妙,欲射杀谟,独擅其美。谟一短刀,箭来辄截之。唯有一矢,谟张口承之,遂其镝③,笑曰:“学射三年,未教汝啮镞法。”

              【注释】①镞(zú):箭头。②昝(zǎn)君谟(mó):人名。③镝(dí):箭头。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 善(  )      (2)执(   )    (3)啮(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王灵智学射于谟,以为曲尽其妙,欲射杀谟,独擅其美。

              (3) 昝君谟“善射”的表现?(用自己的话回答)
              (4) 昝君谟最后的“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