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首:马的尸骨。②捐:丢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画线的词。

              (1)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为能_________________

              (3)买首五百金_________________

              (4)鸣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

              (2) 

              【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义是:              。 

              (3) 

              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

              (4) 

              将下面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阚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之(     )

              ⑵ 远 (      )

              ⑶ 以为且己也(      )

              之(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把第二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解释下列加 画线 的词语。
              (1)故 有名马
              (2)只 于奴隶人之手
              (3) 死于槽枥之间
              (4)不以千里
              (5)一食 尽粟一石
              (6)且欲与常马 不可得
            • 4.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⑩,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四十四岁。
              (1)随着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文中找出并写在下面。
              (2)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3)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4)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
            • 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我的惨事还没说完呢。你听过“ 人质”这个名词吗?这是给破坏分子的最新惩罚,也是你想像不到的恐怖事情。重要的市民--都是 无辜的人--被关起来等处死。盖世太保找不到破坏分子,就五个人质出来,靠墙排一排。报纸会登出他们的死讯,上面说他们死于“致命事故”。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               
              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人质: ______                          
              无辜: ______
              (3)文中的“人质”是指: ______ 。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句中的“笑”呢?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①战斗前: ______
              ②战斗后: ______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______
              ②《蚊子和狮子》: ______
              (4)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 7.
              认真阅读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第二、三、四段,回答问题。
              (1)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三段中“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3)文章第四段引用史料的作用是什么?
              (4)《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第三、四段证明了什么?最后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 8.
              现代文阅读
              藏书与读书
              季羡林
                  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什么叫书?我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下定义。我们姑且从孔老夫子谈起吧。他老人家读《易》,至于韦编三绝,可见用力之勤。当时还没有纸,文章是用漆写在竹简上面的,竹简用皮条拴起来,就成了书。翻起来很不方便,读起来也有困难。我国古时有一句话,叫作“学富五车”,说一个人肚子里有五车书,可见学问之大。这指的是用纸作成的书,如果是竹简,则五车也装不了多少部书。
                  后来发明了纸。这一来写书方便多了;但是还没有发明印刷术,藏书和读书都要用手抄,这当然也不容易。如果一个人抄的话,一辈子也抄不了多少书。可是这丝毫也阻挡不住藏书和读书者的热情。我们古籍中不知有多少藏书和读书的故事,也可以叫作佳话。我们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古籍中所寄托的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历千年而不衰,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些爱藏书和读书的先民。
                  后来我们又发明了印刷术。有了纸,又能印刷,书籍流传方便多了。从这时起,古籍中关于藏书和读书的佳话,更多了起来。宋版、元版、明版的书籍被视为珍品。历代都有一些藏书家,什么绛云楼、天一阁、铁琴铜剑楼、海源阁等等,说也说不完。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至今仍在,为我们新社会的建设服务。我们不能不感激这些藏书的祖先。
                  至于专门读书的人,历代记载更多。也还有一些关于读书的佳话,什么“囊萤映雪”之类。有人作过试验,无论萤和雪都不能亮到让人能读书的程度,然而在这一则佳话中所蕴含的鼓励人们读书的热情则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还有一些鼓励人读书的话和描绘读书乐趣的诗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是大家都熟悉的,说这种话的人的“活思想”是非常不高明的,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赏。关于“四时读书乐”一类的诗,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惜我童而习之,至今老朽昏聩,只记住了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这样的读书情趣也是颇能令人向往的,此外如“红袖添香夜读书”之类的读书情趣,代表另一种趣味。据鲁迅先生说,连大学问家刘半农也向往,可见确有动人之处了。“雪夜闭门读禁书”代表的情趣又自不同,又是“雪夜”,又是“闭门”,又是“禁书”,不是也颇有人向往吗?
                  这样藏书和读书的风气,其他国家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是据浅见所及,实在是远远不能同我国相比。因此我才悟出了“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这一条简明而意义深远的真理。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极大一部分是通过书籍传流下来的。到了今天,我们全体炎黄子孙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回避不掉的。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个在世界上比较突出的优秀传统,要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于子孙万代。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起 ______   ②含 ______    ③昏 ______   ④书 ______
              (2)中国藏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浩如烟海的书籍能够流传下来确实非常不易,文中作者是如何体现藏书与读书的历史的?
              (3)“韦编三绝”是孔子晚年勤读《易》的一则典故。请你说说它的具体含义以及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目的。
              (4)虽然“有人作过试验,无论萤和雪都不能亮到让人能读书的程度,”然而“囊萤映雪”这则佳话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还知道出古人刻苦读书的佳话吗?请至少举出一例。
              (5)对于“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种读书目的,作者持批评的态度,你认为这种读书目的错误之处在哪里呢?读罢此文,相信你一定受到了很大的启迪,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的读书目的?
              (6)古人读书自有其趣味,春则“绿满窗前草不除”,冬则“雪夜闭门读禁书”,作者这样写古人“四时读书乐”的目的是什么?。
              (7)被称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本文多处用典,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于朴素淡雅的语言中,传达出作者怎样真挚的情感?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 9.
              现代文阅读
              幽静的小巷
              河洋
                  晨曦中的西递在阵阵鸡鸣中开始热闹起来了,袅袅炊烟裹着晨雾在古老的村庄蔓延,粉墙黛瓦上沾着未消的露珠,青石铺路,清溪绕屋,漫步在油亮的青石板上,接触着斑驳陆离的老墙,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喧闹的宁静。
                  我独自一人,登上村子南北高坡的一间亭子,俯瞰着西递。它四面环山,东西长700米,南北宽400米,在翠竹苍松的掩映下,黑白分明,错落有致,宛如一艘即将起锚的大船。听村民说,ll世纪初建此村时,有意把村子建成船型,寓意为:借船西行,大吉大发。
              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誉的西递,给我的感受是娴静、优雅、古朴、端庄,有一种被人感知却又难以言表的韵味。
                  此地我来过多次,每回都会独自去拜访一条幽静的小巷。
                  这是一条普通的小巷。灰砖墙体,青瓦白垛头,两堵笔直的院墙,齐头并进,长约100多米,在小巷的左边的一侧向里凹进去一米的空间。
                  当年,第一次来到西递时,听导游介绍:这家主人在京为官,邻居砌墙,分厘必争,家人无奈,遂写信告之。回信引用了一句古诗:“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这个小巷中出现了这个小小的空间,当行人相遇时,就有了一个错肩相让的地方。
                  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原版是发生在安徽桐城,那里有条著名的六尺巷。在这条小巷的南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超用之,家人告之,公批诗寄归:“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退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三尺,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在文人雅士中懂这首诗的可谓不少,遇到纠纷时,也常常脱口而出:让他三尺又何妨。但此处与六尺巷不同之处在于,这位尊贵的芳邻并未受其感动,对面这堵高高的院墙,巍然矗立,寸土未失,很有些盛气凌人的感觉。
                  在西递我买了不少本有关书籍,翻来复去,查阅多遍。可惜,怎么也没找到这家主人的姓名,和在京官居何职。
                  小巷里静静的,幽幽的,没有一个游人,这一头轻轻说句话,那一头听得清清楚楚。我忽然萌发奇想,可惜这窄窄的小巷不是一条时光隧道,否则穿越过它,我便可与这家的主人促膝交谈。虽说青史行行没有留下他的姓名,但在寸土寸金的西递,他的行为,他的人品,人们有口皆碑,流传至今。
              当然,在某些人心目中,当今之世,乃强者之世。身为京官,俗话说:宰相家奴七品官。这等小事,告到县衙,杀威棒下,纵然你是地方豪强,一方霸主,也得俯首贴耳,低声下气,讨回公道易如反掌,让他三尺,实乃懦夫之举。
                  此类高论,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我认识一位画家,是位丹青高手,每每为花鸟传神,替山水留韵,总能恰到好处地留些空白,这一留是给人以诗的想象,弦的余音。
                  在绘画艺术中这是一种高明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反映了一种人生的哲理。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要想活得精彩,活得壮美,就要学会给生命留白。俄国一位作家曾说过,什么都想来一点,什么都要争一点的人,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
                   这种空白不是苍白,而是一种境界,一种襟怀。就像这位院墙的主人,大权在手,胜券在操,却主动退避三舍,为路人,为公众留出三尺之地。高风亮节,坦荡胸怀,岂是那些终日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凡夫俗子所能效仿与理解。
                 在沉思中,我默默地穿过了100多米长的小巷。虽说雨季已过,但卵石上的斑斑苔藓,仍光滑得难以行走,也许这小巷本不是供人行走的,它承担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德。
                  与西递每户人家一样,这户人家大厅正中挂着一幅国画,在国画下的条案上,摆着一架老式的自鸣钟,右边陈着古瓷瓶,左边放着木雕底座的镜子,俗称东瓶(平)西镜(静).此时刚好是上午l0点,自鸣钟传出了当、当、当的奏鸣声,使人感到“终身平静”的心理慰藉。窥视西递人平和的心态,真让滚滚红尘中躁动不安的我羡慕不已。
                  人过中年,普遍都有着一种心态,爱拍风景,不爱留影。每每看着照片中的自己青春已逝,韵华难留,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此时,在平静的钟声中,我靠着条案坐了下来,摆出个平常的姿式,拍了张平平静静的照片。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俯 ______  ②起 ______      ③慰 ______    ④发 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他的行为,他的人品,人们,流传至今。
              (3)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誉,读完本文请你说说西递与“桃花源里人家”有哪些相似之处?
              (4)“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话对家人、对吴氏都有教育意义,也能让我们深受启发,试谈谈这句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5)“每回都会独自去拜访一条幽静的小巷。”为何我对这条小巷情有独钟?
              (6)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也有些时候“有声却在写无声”,请在本文中找出一处并体会起作用。
              (7)“此时在平静的钟声中,我靠着条案坐了下来,摆出个平常的姿式拍了张平平静静的照片。”写这个结尾有何深意?
            • 10.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注释】①辐:连接车辋(wǎng)和车毂(gǔ)的直条。  ②轸(zhěn):古代指车厢底部四周的横木。  ③轼:古时车前的横木。  ④辙:车轮压的痕迹。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和“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中的两个“然”意思不同。

              B.“盖竹柏影也”和“轮、辐、盖、轸”中的两个“盖”意思不同。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和“惟愿孩儿愚且鲁”中的“惟”意思不同。

              D.“记承天寺夜游”的“记”和“名二子说”的“说”都是指古代的文体。

              (3) 用现代文翻译下列句子。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________ ___ ____

              (4) 苏洵有二子,长子名轼,次子名辙。苏洵为什么用这两个字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

                                                                                     

              (5) 根据你对《洗儿》的理解,你觉得苏轼最有可能给儿子起的名字是(    )。

              A.竞            B.遁            C.杰            D.胜

              (6) 苏轼最终是否领会苏洵为其起名“轼”的初衷?请你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和《洗儿》具体内容,来谈谈你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