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 解释下面句中的词。


              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___     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
              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_  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断句,请用斜线标出。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 [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①,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①内外:内外的亲戚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人有其父字者   道:____________

              (2)监试者之       异:____________

              (3)病去           以:_____________

              (4)为堂阳长       复:____________

              (2)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试 经 为 童 子 郎 监 试 者 以 其 身 体 壮 大 疑 朗 匿 年 劾 问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选文看司马朗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三冬文史足用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①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②者以千数,其不足采③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      

              (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注释】①不次:不差。②炫鬻:夸耀,兜售。③采:采用。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
              A.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   
              B.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                         
              C.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   
              D.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  
            • 4.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莞,家人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悟,用其人。

              注释:

              吏事:官吏应处理的事务;私第:自己的住宅;阖:关上;薨:古代把大官的死叫薨;龌龊: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箧:书箱子

              (1) 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

              莞:_______________② 箧:__________

              次日临政:_________④太祖悟:_________

              用其人:_________  ⑥险躁则不能性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

              (3) 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用/符号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 5.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①,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②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③,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④,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①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②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
              ③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慎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的著作。
              (1) 解释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略无 处                   ②非驷马 追也
              (2)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3) 请用“\”将下面句子断开。(只断一处)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

              (4) 【乙】文中与【甲】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句?
              (5) 请概括【甲】文长江的夏水与【乙】文黄河的孟门之水特点异同,并找出两者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 6.

              【甲】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情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年,以出揣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甲文: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文:晏子①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 [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③ [临淄]齐国国都。④[袂]衣袖。
              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以晏子/短 
              B.为小门/于/大门之侧
              C.比肩/继踵/而在
              D.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 8.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其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臵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逊必上(轻慢)         B.远其薪(搬走) 

                  C.臣闻客有主人者(路过 )  D.在人之(上位,尊贵的地位)

              (2) 请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3处)  

              霍 氏 泰 盛 陛 下 即 爱 厚 之 宜 以 时 抑 制 无 使 至 亡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②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4) 曲突徙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 9.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 

              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 故           故令嗥    ​     
              B.  目似瞑, 暇甚          甚仓皇
              C. 狼不敢       跑号如 状 ​       
              D. 相 数十步      一狼径
            • 10.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1)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2) 给下列加横线字先注音再释义。

              (1)日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4)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5) 读了本文, 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