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言文阅读.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熨斗〕形状如勺子,斗中烧木炭,用来烫平衣物.④〔复裈(kūn)〕夹裤.裈,裤子.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天下缟
                      ②
              得襦    
              作复裈        ④母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意将隧入
              攻其后也
              B.
              不错意也/母问其

              C.轻寡人
              /未复有能
              其奇者
              D.虽千里不敢
              也/寒暑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4)【甲】文中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现了唐雎怎样的性格特征?
              【乙】文中母亲认为韩康伯将来一定是国家栋梁之才的依据是什么?
            • 2.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释】①外面遂以为例:指官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近臣曰/此中人
              云          B.
              闻禁中每有索取/无与伦

              C.
              恐自此逐夜宰杀/帝感其
                   D.以
              非时供应/前人之述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则 岁 月 之 久 害 物 多 矣 岂 不 可 忍 一 夕 之 馁 而 启 无 穷 之 杀 也
              (3)你对宋仁宗“忍饿”有何看法?
            • 3.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⑪[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长跪而
                            ②安陵君受地
              先王而守之    
              ③寡人
                             ④图
              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②使毕使于前.    
              译文: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 4.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子列子/所识乏者得我   B.有道之士也/今已亭亭如
              C 至其我也/不效则治臣之  D.民果作/李广
              (2)用三个“/”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妾 闻 为 有 道 者 之 妻 子 皆 得 佚 乐 今 有 饥 色 君 过 而 遗 先 生 食。
              (3)子列子辞粟的原因是什么?
            • 5. 马钧二异事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③,令童子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选自《三国志•杜夔传》注引《马钧传》)
              【注释】①给事中:皇帝左右的一种侍从官。②器之模:陶器的模型。③翻车:龙骨水车。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子古无指南车/ 初,权吕蒙曰       
              B.于是二子遂以明帝/ 上下一
              C.无水以溉/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D.京师/ 数月
              (2)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先 生 曰 古 有 之 未 之 思 耳 夫 何 远 之 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马钧的两件奇事:一是相信古有指南车并亲自做成了指南车;另一件是制作出了外形奇特、功能奇多的水车。
              B.高秦二人与马钧争论的焦点是古代有无指南车,争论中,高秦二人转移话题,用马钧的名与字来嘲笑他。
              C.面对高秦二人的嘲笑,马钧认为说空话无用,不如用实验证明;并用做成指南车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他们。
              D.从文中的两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马钧是一个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富有创造力的人。
            • 6. 阅读《李世民畏魏征》,完成各题。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回人主意/其者而从之B.故中耳/与人佣耕,耕之垄上,
              C.外皆严装已/众妙毕备D.上得佳鹞/臣先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
              征 状 貌 不 逾 中 人 而 有 胆 略 善 回 人 主 意 每 犯 颜苦谏;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
            • 7. 阅读(宋)陆游《肃王与沈元用》,完成各题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注释】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之子。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⑦诬:虚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蠦甚偶俪/蠦以军中多务B.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蠦虏/陵君因使蠦唐雎使于秦
              C.元用强记/调琴,阅金经D.不能记者之/知天上宫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用三条“/”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标出来。
              书 毕肃王 视 之 即 取 笔 尽 补 其 所 阙 无 遗 者
              (3)细读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 8. 包 拯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伪色悦人/蒙以军中多务
              B.者皆惮之/不求达于诸侯
              C.凡讼诉不得造庭下/一狼去,其一犬坐于前
              D.吏苛刻/余之游将从此始,能无记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后 世 子 孙 仕 宦 有 犯 赃 者 不 得 放 归 本 家 死 不 得 葬 大 茔 中
              (3)请结合选文,说说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琢冰【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以衣裳同舍生皆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之堂背且焉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巧矣此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怒(《石壕吏》)
              (3)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 10. 课外文
              言文阅读
                                                   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①曲: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参:通“掺”.③诮(qiào):责备,讽刺.④第:只是,一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而用水二斗/云
              而岩穴暝     B.何
              于是/渔人甚

              C.
              水也/在昼
              昏              D.尔第不
              我法耳/
              规蹈矩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3)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谈谈在学习方面受到的启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