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包拯传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  ②鬻:(yù)卖。  ③茔:(yíng)墓地。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二则》)

                  【乙】孟子日:“……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③命:教导。  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  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未比喻“礼”。  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⑨由:遵循大道走。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  (2)是亦不可以乎(已:      )

                  (3)往女家(之:      )  (4)以为正者,妾妇之道也。(顺: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好乘汗马击剑                云归岩穴暝

              B.此一夫用                    甚矣,汝不惠

              C.使各言志                    真无马邪

              D.将奈何                      吴广都尉

              (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赏必行,罚必信

              (3) 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又大笑并封曹彰为侯?

            • 4.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l,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 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语。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⑵一日书画(             )

              ⑶尔辈不能究物理(   )           ⑷沿河求之,不亦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译文:

              ⑵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

              (3) 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⑴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⑵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

              (4) 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

              乙文: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女有         

              归:

              ______

              ②鳏、寡、、独、废疾者

              孤:

              ______

              制礼义以分之

              故:

              ______

              养人之欲

              以:

              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答:                                                             。

              ②争则乱,乱则穷。

              答:                                                              。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

              (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二)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③彼,跑④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⑤,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致:使。③趋:快走,这里是“跑向”的意思。④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⑤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1) 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1)一狼其中  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狼去     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 甲已两文都写了狼,但描写的角度完全不同。对甲文中的狼,你有什么看法?对已文中的狼,你有什么看法?


              (4) 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 7.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1)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1)顾亭林居家恒布衣         服:_________

              (2)《诗本音》卷二稿再鼠啮    为:_________

              (3)略无色 愠: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说明顾亭林生活上追求________________;“鼠啮我稿,实勉我也”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 8.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 ,约 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 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 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 9.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 解释下列加线词

              (1)有仙则 (   )
              (2)无案牍之 形(   )
              (3)不 产业 (  )

              (4)欢守志固(   )

              (2)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3)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 【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 10.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高冠瀛言:有人宅后空屋住一狐,不见其形,而能对面与人语。其家小康,或以为狐所助也。有信其说者,因此人以求交于狐,狐亦与款洽。一日,欲设筵飨狐,狐言老而饕餮,乃多设酒肴以待。比至日暮,有数狐醉倒现形,始知其呼朋引类来也,如是数四,疲于供给,衣物典质一空,乃微露求助意。狐大笑曰:“吾惟无钱供酒食,故数就君也。 使我多财,我当自醉自饱,何所取 而与君友乎?②”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款洽:亲切。②飨:用酒食招待客人。③饕餮: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贪婪的神秘怪物。此处指食量大。④比:等,等到。⑤典质:以物为抵押换钱,可在限期内赎回。⑥取:选择。


              (1) 甲文出自课文《   ① 》,甲、乙两篇文言文的作者都是清代文学家 ②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如是再               (2)知其一      

              (3)如数四               (4)数就君也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句①

              句②

              (4) 写出甲文中有关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5) 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