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Word(我的)天”、“ 辣么美”、“ 表酱紫”…… 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近期,南宁一位小哥在录制失恋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结果因为他的一口方言,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 “蓝瘦香菇”一时成为网络新词。深圳某家企业及时扑捉商机、迅速抢注了“蓝瘦香菇”。

              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这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 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好不尊重。

              (1)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

              (2)针对网络新词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3)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需谨慎,请你就此提出两条建议。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6年,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来临之际,中山装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式礼服的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揉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体现“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它是一种文化和象征,是一种中国人的特殊符号,体现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中山装在民间逐渐淡出,但其民族复兴精神却得以保存。当年中国人脱下中山装是因为在强调个性的年代里,中山装无法给予人们个性的表现。而如今的中山装将大量流行元素与经典版型结合,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元素,无论是从材质还是从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山装不再是单一的制服,而是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既不落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变化使得中山装被视为众多品牌中难以取代的经典。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山装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



              (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国人对中山装态度的变化。


              (3)“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传统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恢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让国人找到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你认为最需要注重的是什么?(至少提出两点建议,要求言简意赅,每点不超过15个字)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新华社推出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该片使用1892年以来1000多万张的珍贵照片,向世人揭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

              材料一 《国家相册》自播出以来,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让这些老照片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了新生:从海量、零碎、珍贵的历史照片中勾出一个个深刻的主题,让人们有强烈的点击欲望;有的故事把视角投向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他们不畏艰险的精神令人振奋,患难与共、友爱互助的故事令人动容;从形式上看,每个人的纪录片有五六分钟的片长,主线明确、信息量大,适合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并通过三维动画等增强表现力,通过互联网、电视台、移动端、户外屏幕等平台同步传播,扩大了影响力。正是一系列的背景、材料、回忆,培养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故事在更吸引人的同时,有了打动人心、发人深省的“魂魄”和“气质”。

              材料二 《国家相册》第11集讲述的是“家书抵万金”。在手机和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经历过一个漫长的邮件“慢时代”,古人盼望鱼雁也能传书,感叹“寄书长不达”“家书到隔年”。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一声“有信来了”,牵动无数惊喜。而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书信往来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打电话”或是“微信”“QQ”联系。书信文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并且渐行渐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国家相册》是如何让这些老照片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新生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书信文化走向衰落的原因。

              (3)某市准备组织中学生开展“写一封家书”的活动,请你为该项活动写两条主题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 4.

              材料一  针对当下的“韩流”热,人民网进行了一项调查,“韩剧热潮伤害文化自尊,您怎么看?”下图是其调查情况:

                

               (1)结合材料一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论证得票最多选项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二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一不朽丰碑和人类历史上 的伟大壮举,某学校拟组织学生参加“重走长征路、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他们 计划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穿越大渡河,重温延安精神。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论证组织“重走长征路、复兴中国梦”社会大课堂活 动的必要性。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近日,北京某著名大学的学者撰文指出,“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此文一出,引起热议:

                观点一:不应让孩子阅读。《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讲述的是佛法;《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预期。

                观点二:四大名著传播广泛,除因其具有的文学价值外,还在于它们反映了民族的精神情结,如《水浒传》的反抗情结,《三国演义》的忠义情结,《西游记》的超人情结,《红楼梦》的爱情情结。从这个意义上看,不能一刀切,因为不同孩子特点不同,不同作品内容不同。《西游记》可以打开想象力,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水浒传》可选择优秀的选段,不能把它当成洪水猛兽。

                观点三:应该让孩子们阅读。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吸取老祖宗的好东西,同时也能从小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学的兴趣,长大后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贡献,而不是从小脑子里只有米老鼠和唐老鸭、蜡笔小新等。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孩子阅读“四大名著”?请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理由。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孩子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积极影响。

              (3)假如有孩子向你咨询应该如何阅读文学经典,请你为他提出合理建议。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倡导优良家风,使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培育乡贤文化,重构乡村本土文化,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善。重视传统节日,让其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彰显了节日文化内涵,树立了节日新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虎拍蝇”……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国家公祭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时代楷模发布、感动中国人物表彰,“身边好人”“寻找最美”……无数道德灯塔在全国挺立,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同频共振。

              (1)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先进文化的知识,谈谈国家是怎样“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的。




              (3)结合实际,请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朗朗上口),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指出其哲学依据(两条“依据”不能重复)。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教师被称为先生,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大型纪录片《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胡适、蔡元培、陶行知等,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这十位先生已远去,可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精神,为今日中国教育立下可鉴明镜。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育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职业。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从普及新知到教育救国,教师总是挺立在时代最需要的地方。《先生》中的先生们学贯中西,为世师表;为国家民族传承与担当,示范着国师风骨与学人风度;我们的周围,亦有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张丽莉、辞去村支书甘当“孩子王”的韦造祥等无数好教师楷模。他们身上,闪耀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典范,闪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闪耀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阐释“教师肩挑着民族未来”的合理性。

              (3)某班级召开“贵师重傅”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尊重老师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

            • 8.

              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一次伟大远征,是一部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保存有生力量,实现抗日救亡,红军主力从1934年10月开始,开始漫漫长征路。这一路,艰苦卓绝。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及队伍严重减员的情况,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借崇高理想和坚定革命信念,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反革命力量,从挫败走向胜利。这一路,浴火重生。

              (1)结合材料一,运用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的知识,分析红军长征从挫败走向胜利、实现浴火重生的原因。

              材料二: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2)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哲学依据。

              (3)有人认为,长征已成为历史,长征精神也已过时。请就此批驳长征精神“过时”论拟出两条宣传标语。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社会掀起了阅读、朗读的热潮,同时引发人们重新审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朗读者》倡导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轻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3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在新媒体和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喜爱,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被评为“高而不冷”。

              策划者将该节目的成功归结为两个“决心”——“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并且认为,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做到“高而不冷”。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的依据。


              (3)目前娱乐类综艺节目不但充斥荧屏,且存在相互抄袭复制、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请就国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 10.

              材料一:在偶像剧、玄幻剧充斥荧屏的当下,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异军突起,刷新多项收视纪录,好评如潮。《人民的名义》直面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政治生态、社会风气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回应了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新期待、新要求,对转变政风、世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人民的名义》用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有网友评论说,革命时期,共产党靠冲锋在前、吃苦在前赢得了民心,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太平日久,为官者很容易忘记历史,忘记权力来源,从公仆变成官老爷。如此下去,“人民的名义”就有可能变成“名义的人民”。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探析《人民的名义》广受人民欢迎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2)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防止“人民的名义”变成“名义的人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