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1~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0%,城乡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算,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14年的0.469。

              【注】基尼系数是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主要指标,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高,表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1)描述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对于上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如何解决?

            • 2.

              2011~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算,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14年的0.469。

              【注】基尼系数是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主要指标,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高,表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1)描述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对于上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请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解决?

            • 3.

              材料 2016年9月4日,习近平出席G20杭州峰会并致开幕辞,在演讲中把脉世界经济“向何处去”的焦虑,向世界描绘了站上新起点的中国经济,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五个坚定不移,是对中国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另一种阐释,也是中国给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开出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五味中药,必将引领世界经济的航船扬起“中国帆”。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习近平主席关于经济发展新路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再度迎来重大制度创新。

               材料一 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简称“三权”)分置并行,深化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二 意见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示范引导,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要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认“三权”权利主体,明确权利归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构建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扶持体系。完善“三权分置”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试点,在此基础上完善法律制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深化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5.

              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一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接力赛”在各地展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分配公平的重要内容。对于当前存在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收入差距过大等分配不公现象,人们反映强烈。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 611元、12 86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 007元、3 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 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请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实现社会公平。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

              材料一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打造铁路文化精品力作。2007年,中国开启第一列高速列车,2014年底“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宣布合并,以其强劲的科技实力成为中国高铁建设的主力,全球“高铁旗舰”,2016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超2万公里,到2020年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列车的商业运行速度迅速提高,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旅行费用的降低,掀起了人们对高铁沿线的旅游热潮,带动了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对汽车客运和航空客运产生了重大冲击,使得汽车客运和航空客运必须通过提供服务质量等途径来争取客户。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知识点,分析说明中国高铁不断发展的原因。 

              答题行数:8行。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极化背景下,促进文化繁荣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专家认为“文化如人,有了性格就变得鲜活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见,只能是别人的影子,受人摆布,文化亦如此。没有性格的文化就没了脾气,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自信可言。要让文化有性格:一是要传承,不忌本,把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东西继承下来;二是要吸收,只要有营养,对中华文化有益,尽管拿来;三是要创新,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再优秀的文化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辉煌过后,总要重头再来,因此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用最美的音符奏出中国文化最强音。”

              (2) 结合材料,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

              答题行数:5行。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2015年我国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


              注: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长8.9%。

              材料二: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通过让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等方式切实提高居民牧入水平,确保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7.18%以上,努力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立一整套规范的、定型的、成熟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真正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应如何实现“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上述目标。

            • 9.

              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2.47亿,占总人口的18%。一直到2025年,我国流动人口将超过3亿,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但是在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他们依然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坚持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用经济生活中“收入与分配”的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缩小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教育部最新消息,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795万人,我国已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创新人数“双增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一直以来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材料二 制约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制约就业的因素

              具体表现

              观念因素

              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

              区域因素

              78%的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西部就业

              能力因素

              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信息因素

              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1)分析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济意义。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政府和劳动者的角度就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