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时值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自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就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共有37个国家航天机构和航天国际组织发来贺信贺电。设立“中国航天日”的重要政治意义有

              ①彰显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负责任大国智慧

              ②与航天强国结盟进军国际空间站,增强综合国力

              ③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搁置利益分歧,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④凝聚实现航天强国梦想的强大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 2.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促进多边合作事业;中国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这表明()

              ①中国在外交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工作

              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走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是和平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向海洋,中国人意气风发;拥抱海洋,中国人昂首阔步;捍卫海洋,中国人坚如磐石。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工程装备、海水利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是航运大国,水路货物运输量和港口呑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海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和平台;中国是造船大国,造船工业综合实力保持世界领先,为提高我国综合工血水平和海上运输、海洋矿产、海洋渔业、海上旅游、航海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拙。

                 材料二 2016年7月12曰,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罔顾基本事实,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公布了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栽决”。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强调,中国尊重和践行国际法,在坚定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坚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白皮书表示,中国坚持与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坚定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对此,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南海问题立场,70多个国家明确表态不承认南海仲裁结果。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是如何利用海洋助推经济发展的。







              (2)综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南海问题立场为什么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 4.

              近年来,中国外交亮点频频。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中国近年来外交活动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文化渗透
              B.和平发展 战略同盟 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C.多边外交 和平发展 负责任的大国
              D.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元化
            • 5. (12分)改革开放3O多年,我国创造了“中国式的发展速度”,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美国在国际社会上鼓吹“中国威胁论”。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中国威胁论”进行反驳。

            • 6.

              目前,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目前,中俄关系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中俄共同发展“将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正能量”。中俄两国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评价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

            • 7.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材料一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材料二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臵的联合行动。2015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开展跨国产能合作的中国产业,既有以轻工、家电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钢铁、平板玻璃为主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又有以通信设备、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同时还带动了通讯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埃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第一期吸引了68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园区。合作区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年纳税约2亿埃镑,为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 8.

              材料:今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回应热点问题“一带一路”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这一倡议顺应了亚欧大陆要发展、要合作的普遍呼声,秉持共商、 共建、共享原则,奉行的不是扩张主义,而是开放主义,带给未来世界的,一定是一幅亚欧大陆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的历史画卷。

              结合材料,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奉行的不是扩张主义,而是开放主义”的理解。
            • 9.

              澜湄六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澜湄合作机制是第一个由我国发起和主导的新型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随着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个亲密友好邻邦共识进一步凝聚、意愿进一步增强,澜湄合作机制务实性与执行力的特征正不断彰显,对区域合作和地区一体化的贡献与正能量不断显现。

              随着澜湄合作项目不断推进,“澜湄一日生活圈”将从梦想走进现实,泛亚铁路中线呼之欲出,“一带一路”倡议获得新支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正在六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中国梦正同周边国家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加速对接。在澜湄合作的新起点上,中国愿与湄公河五国一道,交流互鉴经验,深耕务实合作,共同促进次区域发展与繁荣。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

            •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打开了“筑梦空间”。“一带一路”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以及非洲东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44亿人口联系在一起,实现40多个国家的互惠共赢。2016年是“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一年,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互经济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的合理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