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强化战略支撑作用,陕西省制定并发和“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行动计划。

              材料一 构建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加强高铁网建设,统筹建设大西安轨道交通和关中城际铁路。支持西安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西安高新区等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推动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意航空谷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推进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工作。简化境外投资手续,简化企事业、科研单位人员赴丝路沿线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商务活动审批手续。放活市场。

              材料二 构建科技旅游文化教育中心,搭建人文交流平台。与沿线国家建立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机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争取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落户陕西。积极落实《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打造以“汉风古韵”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举办丝路沿线国家青年领袖圆桌会议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周等活动。与丝路沿线国家建设以培养外语类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实践基地,依托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设立“一带一路”大数据研究中心。

              (1)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陕西省这样做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陕西省的举措是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的。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办。大会发布“2016年世界互联网发展乌镇报告”,提出了互联网发展治理的若干趋势,再次提醒世人注重互联网思维的建立。

              材料一: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以及相关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以他人为中心”“强调体验”“开放、透明、分享”和“承担责任”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要素。

              材料二:近年来,某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筛选了若干种古文化遗址保护的做法,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成功地保护了该地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该地成功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本地文化遗产制作成3D宣传片,用现代科技讲述遗产的“故事”。同时,也将本地文化遗产展现给世界,既提升了本地文化的知名度,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互联网思维?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互联网大数据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何重大意义?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时隔37年之后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体现了中央对城市工作的重视。

               材料一

               城市精神

                  中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文物、建筑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也将因此黯淡。“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日趋成为重要竞争力。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是该放缓脚步,重温民族文化,守住我们城市的历史文脉了。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对我国城市发展的作用。 

            • 4.

              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全民阅读”第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一  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4月21日出炉的2016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而青少年阅读的现状更加堪忧,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阅读率虽然显著上升,但阅读数量同比却减少了很多。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1)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材料二 近年来,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山东省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同时加强队伍建设,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截至今年4月底,已成功举办培训班50期,直接培训文艺骨干8000多人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大批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提高了山东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坚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人民需求相对接,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的理解。


              材料三 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该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
            • 5.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 6.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

              材料一 秉承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G20杭州峰会主题,同时为了体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要求,一场饱含江南风韵、诗情画意,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在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的湖光山色中徐徐展开。《春江花月夜》、《梁祝》、《高山流水》、《天鹅湖》、《欢乐颂》等中外名作,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材料二 G20杭州峰会是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而开,却辅以文化盛宴,用文化艺术来滋养,可谓匠心独运。文化艺术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无论是色彩、音符,还是线条、舞步,都能跨越时空的障碍,消除语言的藩篱,互通情意、鼓舞人心、激发斗志,从而连接南北、跨越鸿沟,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让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

              (1)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交融对话的正确方式。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阐释“全球经济治理需要文化艺术滋养”的合理性。

            • 7.

              2016年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拉开帷幕。这是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的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甘肃省立足于自身丰厚的文化积淀,积极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总投入30亿元。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385个,建成“乡村舞台”11559个。2015年,甘肃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57.09亿元,文化产业成为全省转方式调结构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材料二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2016年5月,“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展览在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展出。这是敦煌艺术首次在北美地区展出,许多美国民众排队等候参观。2015年,《敦煌传奇》作为甘肃省首部走出国门的动漫剧,在巴基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巡展播出,打开了又一扇对外交流的文化之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甘肃省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各项举措的依据。

              (2)联系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分析敦煌文化走出国门的意义。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 9.

              龙庆峡,1986年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素有“小满江”、“小三峡”之称,堪称“塞外一绝”。2013年以来,北京龙庆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韩中文化友好协会携手,共同致力于促进中韩文化友好交流,参与了“冰雪情——中韩缘文化节”、“龙庆峡杯——中华缘大赛”和“心连心——中韩模范青少年互访”等双向交流活动,为推动中韩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贡献了积极力量,在中韩两国树立了良好口碑,同时也成为韩国民众最喜爱的中国著名景区之一。

              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北京龙庆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什么要参与这些交流活动。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材料一 报告回顾了“十三五”开局之年取得的成就。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亮点频现。2016年财政主要支出投向“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等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智慧家庭等新兴信息消费推广;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和事业单位等改革,大力推动全民阅读……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保持增长,增速比2015年加快0.6个百分点。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举措的合理性。






              材料二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各委员分别就挖掘文化发展潜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2)请列出与下表各建议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

              中国文化发展建议

              文化生活依据

              注入时代精神,采用动漫、微电影等流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示例: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节日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担当历史责任,努力创作更多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加强对特色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对建筑技艺的研究,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助推传统村寨发展。

               

              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就是文化的走出去。要幼儿园、中小学的课堂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加强国民礼仪教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