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材料一: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太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材料二: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竞人的政治灵魂。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长征是一班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我们要走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

              (1)“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弘扬长征精神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

              (2)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我们如何在新的长征路上坚定理想信念。

              (3)某班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为背景,举办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一、二,草拟一份班会活动方案。(要求:班会主题要明确,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实效性、针对性、多样性,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班会活动方案至少设计两个活动。)

            • 2.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和教育评价等指明了方向。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目前,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已经率先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中得到贯彻,这为在中学教育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改革发展的重点。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2013年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彰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国家研究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确性。

              (3)班级召开“增强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班会,请就中学生如何增强自身核心素养列出发言要点。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连年高产,粮食实现创历史的“十二连增”,但是农产品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充分发展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结构性改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央高度重视深化农业改革,补齐农村短板的依据。



              材料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美丽窗口。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在世界掀起“中国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地道的中国美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大批海外“粉丝”;一套中国味十足的“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丛书已成功展开版权输出。一股勃勃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并不断走进世界人民心里。

              2016年5月,习近平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话语体系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合理性。



              材料三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展示了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即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

              (3)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

            • 4.

              材料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国际局势动荡,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理念,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一主张超越了一己之私,一国之利,用高瞻远瞩的视野,开阔宽容的胸襟,荡涤着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弥合着对抗、冲突造成的鸿沟,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同。中国也积极践行这一特色外交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唯物史观角度,阐述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得到广泛认同的原因。




              (2)请从下表中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选项,从国际关系决定性因素的角度,说明我国在这一外交实践中是如何践行“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原则的。

              A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的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个成员,人民币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

              B

              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围绕“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一主题,宣布未来一段时期中非合作的重要举措,着力支持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C

              在“猎狐2015”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积极拓展国际执法合作渠道,向境外派出50多个工作组,从6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抓获各类外逃人员857名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营养剂。

              在山西省,有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延续2000佘年,名人辈出,这与裴氏崇文重教的家风密不可分。裴氏家规规定,“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凡贪官污吏,死后不得葬入祖坟”。现在的裴柏村,谁家生了孩子,门口会挂上“自强不息”的牌匾,以示铭记祖训并躬身践行。

              重教为根,廉洁为本。优良家风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财富:而坚守家风的责任与信念,又赋予后人对绵延至今的家风不自弃的坚韧与自信。这正是裴氏书写传奇的原因所在。当今,当地创建“河东裴氏文化旅游开发区”,以弘扬华夏文明.重塑传统家风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尤其是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绝不是私事小事,更要以身作则、树好榜样。正己以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就是要明晰情与法的辩证法,守住公与私的分界线:就是要自觉远离诱惑.管好自己与身边人。做到修身慎行、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裴氏家族传承优良家风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探究共产党人“正己以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的理论依据。

              (3)请你为弘扬“优秀家风”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每条不少于10个字。(要求主题鲜明,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能够振奋人心,朗朗上口。)

            • 6.

              2016年12月4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浙江省杭州市开馆。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对于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努力为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做出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是什么的知识,说明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宪法精神。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真的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一位青年学子的追问值得深思。如今,虽然少了生与死的命运抉择、血与火的种种考验,但成就人生梦想、攻克发展难关、破解改革难题,哪一项不需要意志的支撑,哪一个不需要精神的指引?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相比于80多年前的那场远征,中华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程更长、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实干才能兴邦,劳动铸就中国梦,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长征精神。高擎长征的精神火炬,传承长征的精神基因,我们才能一往无前,走好这一代的长征路。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弘扬长征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弘扬长征精神的客观必然性。

              (3)结合材料,就如何弘扬和践行长征精神提出两点建议。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国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形成的精神基础,也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萌芽于尧舜时代,形成于西周,后经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所尊崇。自汉代开始走向政治化,宋以后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孝文化在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

                “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传统孝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金钱至上观念的泛滥,出现了人情冷漠,尽孝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和谐。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代表的孝文化又得以发扬光大。重庆市万州区的李传梅用孱弱的肩膀背着婆婆到深圳打工,十三年不离不弃;河南工人谢延信赡养亡妻家人,几十年无怨无悔,普通百姓孝老爱亲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

              (1)在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上,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甲认为:传统孝文化在维系家庭社会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应该尊崇传统孝道。乙认为:传统孝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必须重建现代中国的孝文化,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孝文化,在今天仍能得以发扬光大,请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其原因。




              (3)请就弘扬孝文化写两句宣传标语。(每一条标语都能反映一个主题,两条标语主题不能重复,句式精炼、朗朗上口。

            • 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

                 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美籍华人在美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困扰。影片主人公的儿子感冒,恰逢爷爷来美探亲,于是爷爷使用了中国古老的治疗方法——刮痧给孙子治病。而这被美国人认为是不符合儿童保护法的,于是被福利院的人员将孩子强制抱走,并剥夺了其父母的抚养权。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同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如何应对文化冲突。

                 






              (2)有人认为从文化冲突的事例中可以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文化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冲突。”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理由。

                 






              (3)请为我国文化安全宣传教育策划两项活动,并说明理由。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构性短缺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某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市开通了“公共文化民心桥”网络平台,半年后共发布各类文化信息2000余条,收集百姓意见建议数百条,实现了文化需求精准收集;推广“菜单”式服务,实行“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供给模式,启动了“农民点戏、戏进农家”等文化惠民行动;该市群众艺术馆借助网站和微信等媒介,组织了“微时代”全国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圆梦”公众艺术展、“凡人日记”等在內的近10项示范性新业态活动,充分发挥群众艺术馆“零门槛”的特点。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该市的做法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启示。

              (2)习近平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论证其合理性。

              (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请你为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提两条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