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 2.

              ①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②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在门的两侧。

                ③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④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⑤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子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 3.

              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的前世今生

              ①由于拥有地球上所没有的微重力环境,太空成为特殊的实验场,多年来吸引着人类源源不绝地来到这里开展实验。

              ②迄今为止,在这里开展实验的中国航天器,均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近日,记者来到五院探秘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的前世今生。

              ③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时,只受地球、月球、行星、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器及其内部的物体相互之间没有拉、压、剪切等作用力,即处于失重状态。

              ④航天器及其内部的物体失去重量,这只是一种理想状况。实际上,航天器还会受到微小空气阻力作用,航天器内的物体并不都在航天器质心位置,有时航天器会旋转或发动机工作会产生推力。在这些情况下,航天器及其内部的物体表现出有微小的重量或者产生微小的加速度,好像受到了微小重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力称为“微重力”。

              ⑤失重和微重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来自太空的礼物。借此,人类可以进行地面上难以进行的科学实验,进行新材料和昂贵药物的生产等。

              ⑥据记载,苏联从1980年至1990年进行了500项太空材料加工实验,范围涉及到金属和合金、光学材料、超导体、电子晶体、陶瓷和蛋白质晶体等,并曾首次在空间生长出半导体晶体结构、超离子晶体、沸石晶体、胰岛素、干扰素等。

              ⑦人类还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实验,主要是对生物体物质、能量循环及调节研究的生物圈研究,利用微重力促进生命进程研究及对微重力环境如何影响地球上生物机体的形成、功能与行为研究的重量生物学研究,对暴露在空间高能环境中的生物体损伤与防护研究的辐射生物学研究等。

              ⑧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生物体组织培养,可以避免地面重力条件所造成的对流和沉淀作用,获得比地面条件下更好的效果。

              ⑨在利用航天器技术服务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同时,从1987年开始,我国就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为载体,进行一系列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研究和试验工作,已成功进行了10余次航天育种试验,前后共有70多种植物10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经过太空育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4.

              苏州园林

              叶圣陶

              ⑴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⑶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⑷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⑸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 5.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它是酸性的时候,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是。而当它是中性的时候,则是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染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白色,中午淡红,下午深红,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又如八仙花,初开白色微绿,经过几天,变成淡红,或带微蓝,它不像添色木芙蓉那样朝开暮落。至于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渐淡褪。

              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酸性的花青素会把红色的长光波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含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有的花瓣,表面有较多的细微而排列整齐的玻璃球似的突起,看起来好像丝绒,能够像金刚石那样强烈地反射光线,色彩就更为鲜艳,如某些月季花就是。

              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所含热量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含热量多;蓝、紫光波短,含热量少。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在野生状态,红、橙、黄花都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反射了含热量多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蓝花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热量多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白花也多阴性植物,有些夜间开放,反射了全部的光波,是另一种适应措施。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只有少数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点,因为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热量过多,容易受到伤害。

              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和红,短波一端是青、蓝和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最后出现红色;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应是最晚出现的花色,在进化途程中居于项峰,最鲜艳,最耀眼。

              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了到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花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个时候来说吧,几十年功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额中不同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美丽色彩。

              ⑦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作者:贾祖璋)

            • 6.

              笑,是不苦口的良药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8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 20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19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10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

              (作者:梁姗姗。有删改)

              【注】①肱(ɡōnɡ):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②颧(quán):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 7.

              笑,不苦口的良药

              梁姗姗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 8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①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 20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 19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  (1)  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  (2)  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②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 80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

              (摘选自《大众科学》,有删改)

              【注释】①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②颧:huán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 8.

              阅读郭利的《山楂载冬酸亦甜》,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方的冬天,最是单调乏味,因此也显得冗长无趣。

              ②因为寒冷,大自然中仿佛所有的生命都蛰伏了。草木收敛了锦色芳华,生灵停止了奔突游走,一切归于安宁沉寂。曾经繁盛喧嚣的水果亦是纷纷消失不见,只剩下几种成熟于秋天、便于储存且又便宜的苹果、秋梨、桔子等,其中最活跃的是小巧味酸的山楂,它在冬天里绽放了全部的生命活力。

              成熟于秋天的山楂,属于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人统计100克山楂就含有维生素C89克,说是相当于胡萝卜里的八、九倍。另外山楂里还含有纤维素,可以促进肠蠕动,不仅有助于消化,还可以活血化瘀,预防贫血,正是秋冬时节的最佳食品。

              ④山楂从山中来,颜色深红,于是在古诗中被称为“山果”或者“红果”。很多诗人都描摹过。“晚果红低树,秋苔绿遍墙。”红艳艳的山楂与暗绿的秋苔相映成趣,是深秋最让人沉静安然的风景;“翁夸酒重碧,孙爱果初红。”老人喜欢的美酒碧绿深重,孩子却最爱山楂的浅淡香红。不过因为山楂太平凡,不够精致惊艳,很久以来一直只是文学作品中的点缀和插曲。直到一曲《山楂树之恋》唱响,才让人们惊叹:原来平凡的山楂也可以承载如此唯美浪漫的爱情,见证人间的沧桑传奇。

              ⑤因为物美价廉、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易于储存,从古至今,山楂一直是平民的美食,可以生食可以烹煮,还可以制成各种形态的食物,成为百吃不厌的美食佳肴。

              ⑥最简便的当然是生食,有点酸却爽口,细细品味,只觉滋味绵长,酸中含香,让人咀嚼不尽。不过很多人过于性急,一口咬下觉得太酸了,便知难而退,从而错过了与山楂的口腹之缘。

              ⑦不过山楂与其他水果不同,不只一种吃法。将山楂切开去核,加冰糖和水煮,便成了家庭自制的山楂罐头。这样的山楂凉热皆可入口,不仅在寻常的日子里当作饭后甜点,还可以端上节日家宴的餐桌,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让人们在鱼肉油腻之间开胃消食。

              ⑧山楂还可以做成冰糖葫芦,是孩子们的最爱。它们被插在一支支的麦秆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迎风招摇,裹着糖衣愈加红得晶莹剔透、鲜亮诱人,那是北方冬天最灿烂亮丽的风景。

              ⑨山楂不是温室里的娇贵蔬果,它们历经苦寒却依旧无损无恙,始终味道纯正。它们承载了整个冬天的笑容与梦想,用繁复多变的形态,温暖了我们少年的记忆,抚慰着每一颗在严寒中坚持跋涉的心,留下一段酸甜杂糅的美好味道。

                                                       (《沈阳晚报》2016年11月29日)

            • 9.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回顾史料,更是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天气预报”的记载。                      

                ②商代后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人们用占卜预测气象、天象、战争等,占卜中关于风、雨、水等方面的卜辞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天气预报。这种法子,我们的祖先大概用了几千年之久。

              ③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为了更详细地表示每个节气内的气候变化,又形成了“七十二候”。对于一年的冷暖变化,又总结出了“三九”和“三伏”。再后来,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气象谚语,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谚语,有的反映出各种天气变化的前后期联系,有的描述了气候规律。通过观察日、月、云、风、雾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反复总结印证,也集中体现了概率论的中心思想。         

              ④在我国,天气预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进入一个正常的发展期。中央气象台起步之初,还没有卫星遥感技术,台站资料也十分欠缺。很多预报都依靠当地天气谚语、动物在天气变化前的反应等办法。比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就是如此,钩卷云一旦出现,就预示着产生降水的天气系统即将来临。

               ⑤普遍认为,现代天气预报开始于天气图的诞生,气象工作者依靠天气图,根据经验和固有的理论基础对天气的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分析和描述,从而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报。虽然预报仍然与经验和个人的主观判断一样,也是一种概率问题,但是基于天气图出发的分析手段使天气预报技巧大大提升。

                ⑥随着天气预报的不断迅猛发展,气象观测站点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以中国为例,根据统计,全国气象观测站数量达到2423个。这样就会使绘制出的天气图更接近真实大气的运动;加之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形成多套资料之间的对比分析,使得这种基于天气图的预报准确率显著提升。

               ⑦1950年,美国人冯·诺依曼首次用电子计算机制作以大气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天气预报取得成功,从此数值天气预报方法逐步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1982年2月,我国第一个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应用,结束了中国只收用国外数值预报产品的历史。

              ⑧然而,限于观测资料的缺乏、分析手段的不完善、模式性能的欠缺,目前的天气预报仍是是概率预报,不能100%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但是预报的准确率正在逐步提升,预报周期也在逐渐延长,尤其是一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是相当可观的。

              (作者:李矜宵。有删改)

            • 10.

              肥胖原是基因惹的祸?

                                                张树庸
              基因是什么?俗话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掏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说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而遗传物质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就是DNA的一个片段,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的肥胖竟是肥胖基因在起作用。那肥胖基因是怎么一回事儿?

              “FTO”基因能让人吃进身体里的食物增加能量。研究人员对2726名4至10岁的苏格兰地区儿童进行了实验。实验中的孩子每天可自由选择肉肠、奶酪、面包圈、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结果发现:“FTO”基因发生变异的孩子更喜欢吃脂肪、油、甜点类的食品,平均每餐要多摄入100卡路里的能量。这表明“FTO”基因变异能改变人的饮食模式。

              肥胖儿体内的“多巴胺(一种脑部神经传递物质,主要负责大脑兴奋、快乐等传递)受体基因”偏少,因此必须多吃食物才能兴奋、快乐。

              肥胖基因让人体脂肪难分解,有些还会阻止人体脂肪消耗。研究人员比较了两组墨西哥裔美国人的体重后发现,“CRTC3”基因活跃的一组偏胖,原来此基因一启动,就阻止了人体分解脂肪的速度,进而使人发胖。

              肥胖还和胰岛素的分泌有关,在脂肪分解的过程中,胰岛素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人体胰岛素分泌过少,脂肪分解减速,脂肪就会堆积。研究发现肥胖儿的基因会阻止胰岛素正常分泌,有的还会阻止人体内合成胰岛素所需的化学物质生成。

              精神压力过大会激活肥胖基因。德国科学家曾对过多负债者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其中25%的人肥胖,而一般人群肥胖者比例只有11%。压力会激活人体的肥胖基因,而肥胖基因会增加食欲,面临压力时开怀大吃应激激素才会平静。

              既然胖源于基因,那如何应对肥胖基因呢?首先,科学饮食能够关闭肥胖基因。“FTO”基因变异与肥胖密切相关,但也有很多发生这种基因变异的孩子并不超重。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只要科学饮食,“FTO”基因就不会使人变胖。

              那如何做到科学饮食呢?首先要说明的是,节食、不吃晕腥、“饿瘦”的办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旦营养供给不足,细胞生理功能下降,连喝水都会胖(虚胖)。那该怎么办?其实,所谓科学饮食就是选择“高蛋白、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的食谱。

              其次,运动也能改变肥胖基因。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对704名阿朱什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他们是肥胖基因的携带者,有的还带有两种肥胖基因。他们要比一般人患肥胖症的几率高出67%。

              研究者同时发现,有一组坚持体育运动但携带两种肥胖基因的人群并未患肥胖症。这不是空洞的说教,原来坚持运动真能改变肥胖基因战胜肥胖。

                                                    ——《知识就是力量》2016年第4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