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树叶的颜色来自哪儿
                                                  李忠东
                  ①树叶的颜色来自哪里?来自于它所含的各种色素.在叶子的细胞中有多种色素,例如呈绿色的叶绿素、橙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遇到酸会变红的花青素等.相比较而言,叶绿素含量最高,占了80%左右.
                  ②整个夏天,树木给树叶提供丰富的养料,使它们更好地吸收阳光.然而随着秋天的到来,树木开始把营养集中到树干和树根.细胞的软木层在细长的叶柄处形成,留下“伤疤”,慢慢地将其“窒息”,结果树叶停止产生叶绿素,绿色渐渐褪去.那些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含量较多的树叶,这时候会呈现出黄色.于是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刚开始时,正在变化的树叶还保留有一部分绿色;后来随着叶绿素的中止,它开始出现黄色或红色的斑点;叶脉里的深绿色保存的时间最长,清楚地勾勒出它们的轮廓.由于“伪装”不复存在,我们第一次清楚地接触到树叶的其他颜色.在树叶的营养供给被切断后,剩下的糖分可以产生一种使叶子明亮的色素.它每年有所不同,依靠温度和阳光而起变化.当秋天的日照最强烈或者夜晚干燥凉爽时,这种色素能够使树叶发出刺眼的强烈颜色.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树叶在阳光灿烂的秋日似乎变得格外明亮.
                  ③
              的是,在深秋季节,枫树、黄栌和火炬等树种的叶子会陆续地转换成红色.究其原因,在于它们的树叶细胞中不但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而且还含有花青素这样一种在其他树种中少有的物质.在温度降低、湿度减小和光照减弱的气候里,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的含量逐渐减少,而花青素却不断增多.在枫树等树种叶子里呈酸性的细胞液的作用下,花青素使树叶变为红色.(《大众科技报》)
              (1)请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2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解说的?
              (3)揣摩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说说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细胞的软木层在细长的叶柄处形成,留下“伤疤”,慢慢地将其“窒息”.
              (4)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的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沙尘暴与沙尘源
                  ①沙尘暴的形成有三种主要因素:第一,大风;第二,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第三,当地地理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一是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二是华北地区,这里的沙尘暴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②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从沙尘源的角度看,主要是土地
              开发和
              耕作所致.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自然植被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干燥的土地并被风蚀,潜在着大量的沙尘源.
                  ③当大风来到的时候,被风蚀土壤中的粗粒子在距地表高度1-2米的范围移动.而大量细小颗粒悬浮于风中,顺风位移到几百公里以外,形成大的尘埃团并引起空气质量问题.悬浮颗粒对空气和土壤质量的破坏都很大.扬尘使能见度降低,污染空气,损坏财物,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同时这些细小粒子又是土壤中最肥沃的部分,其有机质和氮元素的含量是原土壤的两倍.
                  ④研究的结果表明,沙尘中的大量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这是我国传统的耕作方法所造成的.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求对土壤进行多次的耕翻、犁耙,以造成一个疏松的耕层.然而正是如此,土壤便得不到保护,这是水土流失和严重风蚀的重要根源.所以,防治沙尘暴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减少和控制农田的风蚀,要利用生长的作物和作物残茬来保护农田.这就关系到对我国传统的耕作方法的否定.
                  ⑤据此,防御沙尘暴的主要措施就是推广农田免耕法.免耕法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将作物残留于地表的一种改良的、集约的、防御水蚀和风蚀的耕作方法.免耕法耕作体系取消了许多传统的耕作作业,如耕翻、犁耙、整地等.作物残留物的覆盖能有效地减少直接作用于土粒的风力,又能改善土壤表面状况,提高土壤抵御风蚀的能力,限制土壤的颗粒运动.
                  ⑥2001年由农业部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进行了1100亩农田的免耕试验成效显著.通过实验,我们不但看到了免耕治理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发现免耕种植具有较大的增产节支的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降低种地成本.免耕播种减去了传统耕作的耕翻、犁耙和整地等环节,每亩节约费用18-20元.二是保墒蓄水、苗全苗壮.免耕播种土壤翻动较小,有利于保蓄土壤水分.免耕播种比传统播种提前出苗7-15天.三是作物增产.小麦的免耕种植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增产率达45.48%.
                                                                                      (文章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选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第⑥段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4)近几年,西双版纳的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为了让北回归线以南的这块唯一的绿洲永远长青,请用你的智慧为西双版纳的明天出谋划策.
            • 3. 阅读《动物的忧伤》,完成下列各题.
                                             动物的忧伤
                                             谢尔盖耶夫
                  ①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②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③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④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⑤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⑥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⑦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⑧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⑨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2)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改为:“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第②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
              (4)⑤-⑧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
              (5)第⑥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为什么?
            • 4.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各题.
                                      食品添加剂值得我们信任吗
                  ①民以食为天,当奶粉被添加不该有的三聚氰胺时,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食品中添加的各种成分.
                  ②这些成分主要是指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家族种类繁多.目前,中国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达1513种;而美国则有2.5万种以上的不同添加剂,应用于2万种以上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老三样--香精、色素、防腐剂,人们已耳熟能详,而很多默默无闻的添加剂,也在为食物“增光添彩”.
                  ③食品添加剂的出现,令食品生产商喜出望外.添加剂犹如神奇魔术手,“点石成金”般地改变了食品生产的面貌.它对人类的“口腹之欲”贡献太多,难怪有人说,没有食品添加剂,生活虽能继续,但会暗淡乏味.
                  ④可人们现在犯难了,既然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那它究竟安全吗?
                  ⑤首先是天然与合成之争.
                  ⑥现代人崇尚自然,认为天然的总比人工合成的安全、健康.没错,有些天然产物的确比人工合成的好.然而更多时候,食品添加剂都需通过化学合成获得.化学合成的物质,分子结构清楚,纯正度高,更容易被调配添加.而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其组合大多较为复杂,或含有杂质,不同批次间稳定性不尽相同,因此评估天然产物的安全性会更加困难,添加剂的纯度和一致性也难以保证.
                  ⑦其次是有害与无害之争.
                  ⑧一种物质被添加入食品,首先,要考虑是否对人体有害.很多化学物质都能增稠、染色、添香、乳化、消泡,但只有通过食品安全性检验和毒理学测试后,方被允许加入食品.番茄酱的红色要靠番茄红素获得,而苏丹红--能让动物致癌的工业用染色剂,则必须禁用.其次,食品添加剂还必须符合食品等级生产流程,盐酸、醋酸、烧碱既是工业原料,还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应用于工业时其产品可能含有害成分,或纯度不够,这种等级的产品不能用于食品生产.此外,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也有限制.例如,在美国广泛使用的乳化剂SSL使用浓度便不得超过0.15%
                  ⑨最后是食品生产商可信与否之争.
                  ⑩综观各种报道,导致食品添加剂安全危机的症结在于,某些食品制造商并不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生产法规,导致添加剂超标或违规添加工业用原料,进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小作坊或厂家,对色素、乳化剂的使用“跟着感觉走”,没有标准量化;为节省成本,有些厂家会添加大量功能相似的工业用化学物质,代替合格的食品添加剂.
              ⑪上述种种,无疑让人们忧虑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从食品工业角度看,食品添加剂既然进入食品生产,必然是经过严格的试验,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随着科学发展的进步,更多的研究和发现,终将令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合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3)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⑩段,分析其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为节省成本,有些厂家会添加大量功能相似的工业用化学物质,代替合格的食品添加剂.
              (6)针对食品添加剂出现的安全问题,请你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①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近80%.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国家的生态建筑学家开始设计建造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态城市.
                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2018年在距离首都阿布扎比不远的荒漠上建造一个名叫马思达尔的小型生态城市.城市面积约7平方公里,9万人将在那里工作,包括5万常驻人口.马思达尔市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排放有害物质的城市”.负责这个生态城市建筑设计的是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
                ③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是:汽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市外停车场,市内交通一律用电瓶车,每150至200米设一个站点.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种设计理念重在大量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
                ④弗斯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总共才占全球面积3%的城市却消耗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资源.根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6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500万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占多数,这种发展趋势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视生态问题.
                ⑤《经济周刊》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首先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这方面,美国纽约市计划到2012年,1.3万辆出租车将使用混合动力平;同时改造使用天然气和重油的过时电站;普遍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甚至还可以考虑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房主
              使用税的征收.
                ⑥参与马思达尔生态城市设计的斯蒂芬•贝林格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标准是:能源生产和消费达到零指标.设计生态城市一定不能考虑汽车交通,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工业中心也可以考虑这样做,建筑物的设计要紧凑,应增加对绿地的投资,搞好市中心周边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采取这些措施几乎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半.
                                                              (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说说“生态城市”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2)第③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④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先概括第⑤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
              (3)第⑤加点的“减少”一词的词性是什么?结合文段内容说说“
              使用税的征收”的意义.
              (4)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选自《看云识天气》,有删改)
              (1)第④节文字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各类云?
              (2)文中使用“你”“我们”这样的称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3)比较文中画线的句子和《百度百科》对“高积云”的不同说明,结合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甲】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看云识天气》)
              【乙】高积云:云块较小,轮廓分明,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大多数云块的视角宽度在1°-5°.
                                                                                    (《百度百科》)
            • 7. 说明文阅读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预报阴雨
                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预报温度
                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气温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气温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气温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气温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5月B版,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
              (4)本文第二个小标题中的“温度”一词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5)请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文题《植物“气象员”》的妙处.
            • 8.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月牙泉
                ①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月牙泉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晴空万里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
                ②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③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鸣沙山在刮风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④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
                ⑤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竞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⑥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予枯竭.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⑦随着国家开发银行2000万元贷款落实到位,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也已经顺利开工.将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来解救月牙泉.后时,月牙泉一定会重现昔日碧波荡漾的胜景.
              (1)阅读全文,概括沙漠中的月牙泉“天旱不涸”、“不被飞沙埋没”的原因.
              (2)文章④⑤⑥段主要采用哪种说明顺序介绍月牙泉?
              (3)文章介绍月牙泉时,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举例说明.
              (4)月牙泉的变迁给我们当代人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 9.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看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 世纪70 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 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 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 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童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 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
              上升1 厘米到16 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 年,中国海平面
              上升1 厘米到16 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 10.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妙趣横生话钥匙
                ①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小小的一把钥匙,与人类形影不离,是我们口袋中的必备之物,也是隐私的守护神,牵系着千门万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吗?钥匙的发展历史亦妙趣横生呢.
                ②人类最早锁门的方式是用绳子打成错综复杂的结把大门绑紧.解铃还须系铃人,绳结只有打结的人才晓得如何解开.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利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横向思维”,才挥剑斩断了当时著名的弗里吉亚“戈尔迪亚诺难结”.据说解开此结者能统治整个亚细亚.
                ③此后,人们发明了锁,当然,钥匙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原始的钥匙是怎样的呢?考古人员在位于现在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地区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宫殿废墟中,发现一把1.2米长的木制钥匙,这把钥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这种原始的木制钥匙是一种形状类似大牙刷、一头有很多木栓的杠杆.当把钥匙插入锁眼中后,这些木栓就会嵌入锁里同等数量槽沟中,因此转动杠杆就能打开锁眼.
                ④19世纪中期,这种最古老的锁的结构成为莱纳斯•耶鲁发明弹子锁的灵感源泉.后来发明的弹子锁,所用的是锯齿状的扁平钥匙,钥匙边缘是高低不平的锯齿和豁口,而锁芯和锁体内装有5~6个大小不一的金属弹子作为障碍物,需将钥匙作为楔子把弹子置于同一位置才能打开锁.20世纪的锁,大多以这种弹子锁作为模本.
                ⑤近年来,为了提高锁的安全性,逐渐出现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新型锁,比如多孔锁和直边锁等.现在已经出现了电子汽车钥匙、条形码钥匙卡和建立在指纹和眼角膜识别技术上的开锁系统,我们可以用眼睛来开锁,钥匙有望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⑥钥匙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还创下了几个“世界之最”呢.
                ⑦迄今为止,世界上锁和钥匙的组合最多的,当属1787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默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套筒锁,它可以有4.7亿个组合.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⑧钥匙在物理学史上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⑨1752年6月,美国天才发明家富兰克林正在对雷电进行研究,他推测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进行了一个风筝实验:用金属线将风筝放到电闪雷鸣的云层中,在其末端拴上一把钥匙.这样一来,一旦雨水淋湿了风筝和线,就能观察到手指靠近钥匙时引起的火花.由于有了金属丝和钥匙作为电容储存了部分电流,他并没有触电.因而发明了避雷针.
                ⑩一些极富创造性的人总会把很多常用物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用途.一把钥匙经过改良后,可以当作螺丝刀、瓶起子、指甲锉,甚至酒精检测计.如瑞典汽车制造企业萨博公司首创了一款酒精检测钥匙,这把钥匙的顶端安有一个小型检测口,驾驶员在发动汽车前对着这个检测口吹气,一旦该装置检测出的酒精浓度超标,发动机将无法启动.
              ⑪人类的智慧总能创造出奇迹.未来的钥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选自2009年1月21日《参考消息》,有改动)
              (1)这篇选文主要介绍了与钥匙相关的哪些内容?
              (2)选文第②~⑤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找出其中两种,并举例说明.
              (4)第⑦段加点词语中“迄今”应如何解释?“迄今为止”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