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说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 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茶”介绍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2)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3)从文中看,第④⑤⑥段顺序不能调换的理由是    
              (4)第⑥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    
              (5)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 2. 白米饭是垃圾食品吗
                                                张郭男
                ①白米饭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主食.然而,最近有网络传言认为,如果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的定义标准“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则白米饭就是最符合的食物.人体每天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只有50克,可中国人一天吃不低于600克~800克的米饭,所摄入的糖超过身体需要的10倍,日积月累,会增加得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危险.果真是这样吗?
                ②世界上没人是因为吃米饭过多导致糖尿病、肥胖或者其他疾病的.糖尿病等疾病不是吃米饭吃出来的,而是营养摄取过量、营养失衡、运动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糖代谢功能失调,这时大量吃米饭就会出现血糖急剧上升的现象.所以,米饭不是糖尿病的致病原因.
                ③大米和白面等主食的升糖指数都比较高,但对正常人而言,这种升糖指数是不要紧的,因为人体自身能够调节.
                ④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人每天摄取的能量应该有25%
              来自脂肪,13%左右来自蛋白质,其余60%左右来自碳水化合物,所以,说一个人每天只需要50克碳水化合物是
              错误的.具体到每天应该食用多少食物,
              的数量参考是:食用谷物类(包括杂粮类)250克~400克,肉类50克~75克,蔬菜400克,水果300克.对男性来说,每顿150克~200克的米饭或馒头一点都不多,而女性,每顿100克左右是合适的.
                ⑤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需要的碳水化合物的量有差别,对于营养素比如糖的吸收转化效率也不同,所以每个人每天应该吃多少米饭,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
                ⑥想做到健康饮食,应该均衡多样,而不是避免吃某种食物.饮食营养是否适当因多种因素而异,例如人种、年龄段、地理条件等等.各国均有各自适用的膳食指南,包括对谷物、动物、乳类、果蔬等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建议.片面过量食用单一营养,造成不平衡状态都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⑦米饭和面食等主食的摄入主要是给生命活动提供热量,也就是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身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受到影响,生物酶的合成更需要能量.所以人们必须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当然还得摄入足够的其他营养素包括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等等.
                ⑧能量是指在体内能通过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化学能量的物质,主要是糖类和其他能提供能量的化合物物质,如蛋白质及其构成单元氨基酸.要从这些物质中提取能量,需要酶催化的代谢反应途径、多种其他微量物质辅助,如维生素、金属离子、氧分子和水分等.大米、小麦就是这类基本的糖类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提供者.这类物质被称为能量物质.
                ⑨如何才能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呢?
                ⑩从酶的角度看,健康饮食有几个注意事项:一是吃饭只吃七成饱,研究表明,七成饱可延长寿命30%;二是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酶的食品,给人体补充酶;三是如果可能,尽量远离含有外源添加剂的食品,部分食品添加剂人体不能代谢,可能有潜在的致癌威胁.合理的饮食习惯中应包括摄取适量肉类、油脂脂肪类和淀粉类食物.以淀粉为代表的食物与肉食应该保持在1:1或1:2以下才是合理的.来自食物的能量与营养物,肉食占50%~60%,淀粉类低于50%.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量吃米饭就会出现血糖急剧上升,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发生这一现象.
              B.大米和白面等主食的升糖指数都较高,但人体自身能调节,这种升糖指数是不要紧的.
              C.片面过量食用单一营养,造成不平衡状态就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
              D.大米、小麦是基本的糖类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提供者,是能量物质.
              (2)关于“健康饮食”,下列表述或推测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想做到健康饮食,应该均衡多样,而非是避免吃某种食物.
              B.吃饭只吃七成饱,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酶的食品.
              C.尽量远离像辣条、薯条等含有外源添加剂的食品,注意荤素搭配.
              D.以淀粉为代表的食物与肉食应该保持在1:1或1:2左右才是合理的.
              (3)下列对文段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本文由网络传言认为“白米饭是垃圾食品”说起,可以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第④段中,“左右”“完全”“基本”等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第⑩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如何才能健康饮食.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稍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稍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稍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摄氏度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摄氏度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摄氏度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5期,有改动)
              (1)本文标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下面农谚适用于本文的一项是    
              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老鹰旋顶,天气转晴.           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3)从全文写作思路来看,选文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其说明了什么道理.
              链接材料: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 4.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竞然发现自己一个宇也不认识了,极为恐怖的是,即使是拿出他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感到一无所知…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疾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旅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其语言行为便出现异常,常见的表现是患上“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
              左半球这个中枢受损,
              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例如,这位美国少年,就是因为脑外伤患上了这种“失读症”.但事实上却不完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欧美人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要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欧美人患“失读症”的概率多,而中国人、日本人患失读征”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重和美国儿重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患“失读症”的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最后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竟毫不费力的就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
              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后来,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能慢慢逐步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由此可见,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
              充分、
              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1)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使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也感到一无所知…”中的省略号作用是内容的省略
              B.第②段“失语症”和第⑦段“唤醒”中的双引号用法是一样的.
              C.第④段“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的冒号可 改为破折号,作用不变.
              D.第⑧段“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中的顿号改为“与”,意思不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用不当,根据上下文推断应改为“只有…才…”.
              B.第⑤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其中”一词,说 明中国儿童智商高的原因有多种.
              C.第⑥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初步”一词说明费城心理学家的这次试 验刚有效果,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⑧段中的两个“更”字,从程度方面说明学习汉语能促使人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发展.
              (3)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 的说明方法是    
              A.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B.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C.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 5. 阅读《奇妙的克隆》(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一)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决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二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二)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仅α-Ⅰ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阅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给第(一)、(二)语段拟写小标题.
              第(一)语段:    
              第(二)语段:    
              (2)第(一)语段中说:“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那么,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是指什么?
              含义:    
              (3)根据第(一)语段说明的内容和顺序,用简洁的词语完成下列填空.
              文段从    的“克隆”说起,又从词源上追溯“克隆”一词的原意,使人明白了“克隆”的含义,再从    的“克隆”进一步说明,最后以“克隆”的    作结,把抽象的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4)阅读第(一)语段,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②     ③    
              (5)阅读第(二)语段,说说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哪三方面的好处?
              第一:    
              第二:    
              第三:    
              (6)阅读第(二)语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 6. 阅读《动物的忧伤》,完成下列各题.
                                             动物的忧伤
                                             谢尔盖耶夫
                  ①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②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③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④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⑤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⑥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⑦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⑧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⑨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2)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改为:“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第②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
              (4)⑤-⑧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
              (5)第⑥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为什么?
            • 7.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各题.
                                      食品添加剂值得我们信任吗
                  ①民以食为天,当奶粉被添加不该有的三聚氰胺时,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食品中添加的各种成分.
                  ②这些成分主要是指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家族种类繁多.目前,中国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达1513种;而美国则有2.5万种以上的不同添加剂,应用于2万种以上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老三样--香精、色素、防腐剂,人们已耳熟能详,而很多默默无闻的添加剂,也在为食物“增光添彩”.
                  ③食品添加剂的出现,令食品生产商喜出望外.添加剂犹如神奇魔术手,“点石成金”般地改变了食品生产的面貌.它对人类的“口腹之欲”贡献太多,难怪有人说,没有食品添加剂,生活虽能继续,但会暗淡乏味.
                  ④可人们现在犯难了,既然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那它究竟安全吗?
                  ⑤首先是天然与合成之争.
                  ⑥现代人崇尚自然,认为天然的总比人工合成的安全、健康.没错,有些天然产物的确比人工合成的好.然而更多时候,食品添加剂都需通过化学合成获得.化学合成的物质,分子结构清楚,纯正度高,更容易被调配添加.而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其组合大多较为复杂,或含有杂质,不同批次间稳定性不尽相同,因此评估天然产物的安全性会更加困难,添加剂的纯度和一致性也难以保证.
                  ⑦其次是有害与无害之争.
                  ⑧一种物质被添加入食品,首先,要考虑是否对人体有害.很多化学物质都能增稠、染色、添香、乳化、消泡,但只有通过食品安全性检验和毒理学测试后,方被允许加入食品.番茄酱的红色要靠番茄红素获得,而苏丹红--能让动物致癌的工业用染色剂,则必须禁用.其次,食品添加剂还必须符合食品等级生产流程,盐酸、醋酸、烧碱既是工业原料,还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应用于工业时其产品可能含有害成分,或纯度不够,这种等级的产品不能用于食品生产.此外,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也有限制.例如,在美国广泛使用的乳化剂SSL使用浓度便不得超过0.15%
                  ⑨最后是食品生产商可信与否之争.
                  ⑩综观各种报道,导致食品添加剂安全危机的症结在于,某些食品制造商并不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生产法规,导致添加剂超标或违规添加工业用原料,进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小作坊或厂家,对色素、乳化剂的使用“跟着感觉走”,没有标准量化;为节省成本,有些厂家会添加大量功能相似的工业用化学物质,代替合格的食品添加剂.
              ⑪上述种种,无疑让人们忧虑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从食品工业角度看,食品添加剂既然进入食品生产,必然是经过严格的试验,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随着科学发展的进步,更多的研究和发现,终将令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合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3)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⑩段,分析其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为节省成本,有些厂家会添加大量功能相似的工业用化学物质,代替合格的食品添加剂.
              (6)针对食品添加剂出现的安全问题,请你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8.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内蒙古是第一个举办活动周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匠心独具的内蒙古馆里,围绕“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这一参观主题,用“展示、演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城市和谐共存的内蒙古.

                  ②内蒙古馆是世博会中国馆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主体外形采用敞开式布局,草原、沙漠、蒙古包与环幕上的白云、繁星连成一个自然空间,再由哈达飘逸环绕,仿佛让人看到了城市中美丽的草原,草原上现代的城市.
                  ③经过前厅的那一片碧绿,走进实体馆的展示体验区和环幕影院,参观者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内蒙古的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灿烂的草原文化.
                  ④草原黄沙变废为宝--内蒙古馆的建设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其展示体验区的地面是用国家技术专利--沙砖(用沙漠里的沙子制成)铸就的.展示厅里还有一面由2010块沙砖组成的特殊墙壁,上面是用少年儿童的作品制成的2010幅砂岩画,寓意2010年世博会,充分体现了内蒙古人民在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聪明才智.
                  ⑤(  )--展厅内陈列着没有一颗铁钉的勒勒车和可装可拆、没有建设垃圾的蒙古包,这是草原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展厅内还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草原民俗用品,如马鞍、马镫、奶桶等,再配以极具代表性的背景雕塑--标志着民族锐气的苏勒德,历经千年仍昂首屹立的胡杨树及奔腾的骏马等等,桩桩件件都充满了草原风情的气蕴,是草原人民自然、纯朴生活的缩影.
                  ⑥(  )--展厅地面镶嵌放置了表现元上都文化的羊皮卷画和表现草原城市早期形态的古列延模型等千百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展厅内还陈列着长达148米、创中国书法长卷之最的《蒙古秘史》书法作品,它们均可谓是草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在展示区的互动活动中,人们还可以现场学习拉马头琴,弹陶布秀尔,下蒙古象棋,画沙画,羊皮画等等.这样的传统活动,不仅可以让来到这里的人们零距离地接触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艺术,更可以了解草原历史的发展.
                  ⑦草原与现代文明同行--内蒙古馆中的环幕影院运用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为观众呈现出270度环幕影片的震撼视听效果.伴着苍凉、悠远的“呼麦”声,天幕上次第走来莽莽森林,走来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河水在奔涌,湖水在荡漾.鸟在飞,花在开,羊群在撒欢,牧人在歌唱--如诗如画,也让来到在这里的人如痴如醉.环幕影片中的天籁之音、草原迷人的风光与现场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应用的展示和电动汽车、草原飞行器的互动体现,生动地展示了草原城市美好的今天和未来.
                  ⑧诉内蒙志,颂草原情.上海世博会是个契机,它一定回将内蒙古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和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带到世界各地.
              1.(1)文中②~③段用了    的说明顺序介绍内蒙古馆.内蒙古馆的外形特征是    ,实体馆分为        两部分.
              (2)④段括号中句子的作用是    
              (3)⑦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找出一种即可)
              2.给⑤、⑥两段的说明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⑤段:    
              ⑥段:    
              3.如果让你在内蒙古馆内设计一些鄂尔多斯地区的展示内容,你认为除了上面的介绍,还应该展示什么?把你想展示的内容介绍给大家.(不超过100字)
              我的介绍:    
            • 9. 食素拯救地球  
                                              (文/李琴)
                ①餐桌上的肉类原来是碳密集型产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人们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不吃肉、少吃肉,成了环保分子的呼声.
                ②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动物保护、宗教信仰…现在又多了一条:拯救地球.
                ③不少生态科学家认为:人工饲养牛、羊等动物会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甲烷,这将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相对于减少汽车使用量,普通民众减少肉类消费,对遏止全球变暖的作用更大.早在2006年底,联合国粮油组织就公布了:肉类食品生产向大气层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于交通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而在这当中,全球10.5亿头牛排放出的废气,       
                ④根据“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组织的调查数据,全球的肉类消费在显著增长,在过去的40年中,欧洲肉类的人均年消费量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而美国则由89公斤上升到了124公斤.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成为“心腹大患”,40年前,我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仅4公斤,这一数字现在已经达到了54公斤,并且仍在继续增长.
                ⑤不过仍有一些好消息要给那些坚定的肉食主义者们.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正在澳大利亚推动“吃袋鼠救地球”运动.袋鼠之所以被送上餐桌,是因为它放的是“环保屁”,袋鼠的胃里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帮助它排放不包含甲烷的废气.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目前正计划把袋鼠胃中的这种细菌移植到那些释放大量甲烷的牛羊体内,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促进牛羊对食物的消化,进而减少饲料用量.
                ⑥农场动物如何影响全球气候,这一研究领域曾经被认为是“小题大做”,但现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局势证明了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
              (1)选文用     顺序说明了    
              (2)第③段空缺部分有以下两种说法,试比较哪种说法更为合理?为什么?
              ①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②一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3)本文第(4)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要做到低碳减排,除了减少肉类产品生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做下列各题
                  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展示标题为“齐鲁青未了”,该标题由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写.表达“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山东馆的展馆外形设计和展区设计富有特色,亮点很多.
                  展馆占地600平方米,最高处约9米,以蓝色为主色调,突破了以往展馆四墙合围的方正常规,外观将大海的浪涌和雄峙的泰山融为一体,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表达出“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之中,五岳之尊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了“齐鲁青未了”,表达了山东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情怀.
                  山东展馆具体展示内容分为3个板块:“过去---文明礼仪的齐鲁”、“现在---科学发展的山东”、“未来---和谐美好的家园”.在定位的把握上,历史文化部分重在文化,现代城市部分重在城市,未来发展部分重在家园;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置“一廊”、“一厅”、“一家园”.
                  第一板块为“智慧长廊”,承担展馆的序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古代城市文明,展示山东人对城市文明进步所贡献的智慧.观众进入该区域,将感受“文化山东”.
                  第二板块为“城市窗口”,承担展馆的主展厅功能,将给观众展现一个继承了传统的齐风鲁韵,开放进取、科学发展的山东.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当代山东城市发展的成果,展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该区域将给观众留下“魅力山东”的印象.
                  第三板块为“齐鲁家园”,承担展馆的尾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和对未来生活、未来家庭的追求.该区域主要以互动方式使观众切身体验“好客山东”.
                  展区设计上亮点颇多.特别是正门口一个以现代光电技术制作的巨大“鲁班锁”夺人眼球.“鲁班锁”是山东馆的一大特色,“鲁班锁”是春秋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构件--斗拱的基础,将其作为城市营造智慧的典型符号,颇具齐鲁风味,同时紧扣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主展厅,120度弧幕上循环播映以“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影片,重点展示山东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尾厅“城市畅想”则大量体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此外,展馆还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离子膜、集成电路等山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山东展馆以最有代表性的山东元素,展示了古代圣贤智慧的金色之光、当代城市发展的绿色之道和未来美好家园的蓝色愿景,把山东的历史与现实对接、与未来沟通,以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给参观者留下道德方正、智慧圆融、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文化感受.
              (1)从文中介绍看,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在外形设计和展区布设上各有什么特色?
              外形设计:    
              展区布设:    
              (2)“鲁班锁”之所以成为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大“亮点”,其原因究竟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做.
              ①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选文末段画横线句中“现代”与“艺术”两个词语,能否删掉其中一个?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山东展馆主题“齐鲁青未了”既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也表达了“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B.山东展馆在空间布局上设置的“一走廊”“一窗口”“一家园”分别指的是“智慧长廊”“城市窗口”“齐鲁家园”三个具体的展示板块.
              C.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也是上海世博会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个亮点.
              D.山东展馆从外形设计,展区布设到具体展示内容,全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
              (6)上海世博山东馆开馆前夕,某同学在了解山东馆的诸多特点后,出于为山东馆“聚人气,增魅力”的目的,拟撰写一副对联.下面是该同学结合展示内容拟出的上联,请你据此写出下联.
              上联:“智慧长廊”凝聚齐鲁圣贤智慧
              下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