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磨 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从来纨绔少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想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用“//”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3)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3分)
            • 2.
              退步与向前

              王也


              (1)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是从现实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2)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在进步,当人们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时,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可。如果是非达到不可的,能停下来甚至退下来想想,就可以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何必非去挤独木桥不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如自唐朝始的科举,多少学子为此而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熬成白头?因此出现了范进中举而精神失常的情况,更多的是像孔乙己一样的心不如愿,贫困潦倒。但是,也有不少学子知难而退,却取得非凡成就。


              (3)作家刘诚龙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给人看,问是否熟悉这些人名。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耳熟能详。谜底最后揭晓: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举子!


              (4)想当年,第一份名单上的人多么显赫啊!但由于在官场上的打磨,以致状元郎归于平庸,湮没无闻。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名落孙山,与高官厚禄无缘。但是,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有的成为思想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有的成为农民领袖,有的成为一代枭雄,声名鹊起,载入史册。


              (5)不少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农人插秧,一步步倒退,退到最后,秧便插好了,看起来是退步,实则是向前。船舶前行,双桨却往后划动;箭拉得越往后,射出的距离就越远……


              (6)不少青年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更有不少到处碰壁还执迷不悟。我们要鼓励勇往直前,也要劝告毫无进展的人及时认清方向转型,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电视剧《潜伏》中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三段所举事例具有怎样的作用?


              (3)仿照第五段划线句,再列举两个事例。


              (4)你是如何理解第六段“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这句话的?


              (5)请简述本文的论述过程。

            • 3.
              比天赋更重要的
              柯云路
                   ①许多人问过我,创作需不需要天赋?这似乎是个不问自明的问题。创作怎么可能不需要天赋呢?也因此,我一向不鼓励年轻人以写作为职业,因为这碗饭的未知因素太多,不像掌握一门技术,至少能解决温饱。但不少文学爱好者还是矢志不移地尝试写作,大多并不成功。在接连被退稿之后,很多人不免自我怀疑起来,是不是根本没有写作的天赋?
                   ②我想,世界上大概是有天赋这样的东西存在的。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天赋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但对天赋也要辩证地看,姚明童年时就显示出打篮球的天赋,若让他练体操,好像离他的天赋就比较远了,也不可能出什么成绩。我们的体操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拿到过那么多金牌,但让他们去打篮球,弹跳力再好,首先个子就不行。这就是要承认天赋。
                   ③承认了天赋,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天赋。姚明成为一个伟大的篮球运动员,除了个子高以外,还有诸多综合因素,包括他聪明的头脑,从小能在同样是运动员的父母的正确指导之下勤奋地训练。我看过一些资料,我们的体操运动员从娃娃时就起早贪黑,相当吃苦,金牌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是要靠勤奋才能得到的。
                   ④那么,怎样看待天赋呢?
                   ⑤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他有没有天赋已经是个客观存在了。或者有,或者没有,或者多一点,或者少一点。他适合做什么,是否有天赋,是由以往十几年的生活、社会环境、成长环境,包括文化教养,他受到的熏陶所铸造成的。在这里,遗憾、后悔甚至无视自己的过去都是无济于事的。首先应该承认自己的天赋现状,同时冷静地回答几个问题。
                   ⑥第一,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和判断,分析一下自己的天赋现状。如果你的天赋条件并不适合搞文学,而更适合于搞理论或技术,那么,你从事理论研究或技术研发无疑比文学创作对社会贡献更大,更能发挥你的优势。人的才能各有不同,一个优秀的管理学家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小说家。而一个好的小说家却可能对管理完全是门外汉。各个领域对天赋的要求是不同的。硬逼着陈景润去写小说,无疑会扼杀一个数学天才。
                   ⑦第二,假若你认定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天赋,并决定以此为职业的时候,应当分析自己的所长所短,并有意识地在文学努力中扬长补短。比如一个人的视觉很敏感,他写的东西往往有画面感;而有的人听觉很差,他的作品就很少读到声音,看不到对声音的感觉和描写;还有的人听觉灵敏,但肤觉较差,他的文字往往缺乏对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描写。这种种感觉也属于艺术天赋,要善于扬长补短,进行经常性的训练。
                   ⑧第三,要善于在勤奋中把潜在的天赋调动起来。人类的很多天赋是潜在存在的,当你不把它调动出来的时候,它和根本不存在是一样的。很多年轻人有很敏锐的艺术感觉,但是没有把它调动起来,就认为它不存在,这就是错误的判断。再者,人的才能也是越用越有,往往在勤奋中提升才能。很多作家一开始写东西并没有显出多少才气,但是越写越精彩,艺术感觉也越来越敏锐。这是在勤奋的写作过程中不断调动自己潜力的结果。
                   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想搞文学的人不要因为一两次失败就悲观,不要因为最初的作品显得不那么有才气而气馁。初学写作时会有一些不顺利,包括别人的闲言碎语。不要被吓倒,要相信自己是有潜在天赋的,要自觉而勤奋的努力把它调动起来。
                   ⑩即使能客观分析自己的天赋现状,分析自己的所长所短,并且把潜在的天赋调动起来,离真正的文学创作、离一个优秀的作家还会有距离。有一句格言,天赋就是勤奋。搞文学的人的天赋是可以通过勤奋写作不断丰富和成长的。        
                                                                                                (有改动)
              (1) 在作者看来,该如何对待“天赋”?
              (2) 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3)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哪一项最合适,为什么?
              A.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英国学者 贝尔纳
              B.不要急于知道什么才是成功,哪里才是巅峰。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灵魂中最可贵、最有把握的那一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发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慢慢的,你自会走向成功。不管别人是否比你更聪明、更伟大、成就更高。只要你尽量发挥你自己的天赋专长,勤奋去做,你自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法国思想家、文学家  罗曼•罗兰。
            • 4.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①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③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④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⑤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选文有改动)

              (1) 

              2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 

              22.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 

              23.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 

              24.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25.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