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第下列各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       .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选文有改动)
              (1)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4)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5)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 2.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守住心灵的高度
                ①孙天帅是珠海市工业区一家外资企业的普通工人.平日里,他目睹了韩国老板对工人们的种种刁难和侮辱,内心极为愤怒.当那个韩国老板责骂一个因极度疲劳而睡着的女工,甚至令所有工人统统跪下时,只有他拒绝下跪,一个人直直地站着.孙天帅的行为不仅表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节,更体现了中国人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豪迈气概.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强权与暴力面前不屈服,守住了自己心灵的高度.
                ②无论是谁,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就是说要守住心灵的高度.
                ③霍英东,在中国的政界、商界、体育界声名显赫.他从小吃苦,靠着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财产.他没有为富不仁,而是热心公益,多年来为社会捐款多达200亿元.他说过一句话:“有钱,是上天赐给你做善事的机会.”霍英东是商界的精英,是精神上的富翁,更是守住心灵高度的楷模.然而有人却在金钱、荣誉面前,暴露出丑陋的人性.陕西农民周正龙和他身后的利益集团,制造了哄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就是为了骗取国家的大量拨款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荣誉.对名利的追逐让他们忘记了生命的最终目标,他们也因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④守住心灵的高度,需要心系天下不甘平庸的情怀.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更是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屈原出身贵族,在楚国本来有着较高的地位,生活无忧,但是在“举世皆醉”中,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真理面前挺身而出,即使被放逐,也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虽然他的生命随着汩汩流淌的汨罗江水一同远去,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令人敬仰,他也成为中国人的光辉榜样,只有那些自觉地把自己生命与祖国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⑤守住心灵的高度,需要雄厚的资本和健康的心态.在风靡欧洲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中,美丽的中国女孩李娜,历经多场苦战,横扫众多欧洲劲敌,杀入冠亚军决赛.万众瞩目之下,她战胜了强劲的对手--意大利网坛老将斯齐亚沃尼.全面扎实的技术、稳定出色的发挥,使她成为本次比赛的冠军,作为亚洲获得大满贯赛冠军的第一人,面对如此殊荣,李娜没有忘乎所以,而是用动听娴熟的英语,微笑着告诉世界:只要有底气,没有什么不可以!当一个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在世上立足的雄厚资本,就会战胜压力与诱惑,直面自己的心灵.
                ⑥守住心灵的高度,需要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悬崖上的松树令人敬佩.悬崖上少土,需要它拥有刺穿岩石的力量;悬崖上少水,需要它拥有忍受饥渴的意志;悬崖上少有人照顾,需要它用心灵抚慰自己.树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追寻真理的路上,一定会充满荆棘,充满危险.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罗斯福也说:“生活好比橄榄球比赛,原则就是奋力冲向底线.”只有具备非凡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
                ⑦真诚勇敢地面对生活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只有让心灵高高地站立着,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择下面一个人,写出他的事例,用来充当本文④⑤⑥段中任意一段的论据.
              陶渊明  陆游  邓稼先  袁隆平  成龙  何祥美  比尔•盖茨  海伦•凯乐
              ①选择    的事例,充当第    段的论据.
              ②事例:    
              (5)阅读下面材料,说一说真正做到“守住心灵的高度”,除选文所论述观点外,还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至少写出三点.
              陈文原是福建一名大学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收碗哥”.他每天饭后都在学生食堂里收拾餐具.从视频上可以看到,他手臂上下翻飞,原本杂乱的餐具瞬间被分门别类收拾好.据统计,在两分钟时间里,他收了整整两千只碗盘.他来自农村家庭,靠助学贷款上了大学,此后没有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课余凭借在学校食堂收碗赚取学费,现已偿还大部分贷款.面对许多因欣赏而有意招聘他的大企业,他婉言谢绝.他计划先把功课学好,把碗收好,毕业之后再自己创业.
            • 3.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急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
              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1)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为什么这样写?
              (2)请选取一个外国名人的事例,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
              (3)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4)对第③段加点词“这种说法”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B.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 5.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善良   丰富   高贵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听凭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制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矿难频繁,矿主用工人的生命换取高额利润,看到每天发生的许多凶杀案,往往为了很少的一点钱或一个很小的缘由夺走一条命,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
              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的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成为法西斯,成为恐怖主义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
                  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惟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
                  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高享受.为什么人们弃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认为,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上天的赐予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它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目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严,我为这些人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高贵,曾经是许多时代最看重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认为,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也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精神贱民?
                  我听见一切时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作者:周国平,本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善良、丰富和高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
              (3)是什么让作者怀念善良、丰富和高贵?请分别简要回答.
              (4)请你为文中“善良”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结合实际,就文中的“丰富”或“高贵”谈谈你的认识.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论友谊
                                                    西塞罗
              公民们: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 事,你也不要做.所以,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 的事,尤其是背叛国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如果确认是道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作基础的人,实在是丢掉了友谊的基础.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 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如果我们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于真诚的爱.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质财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只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十艮,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一 种是在自己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而弃之不顾,逃之天天.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仍能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色的友谊,才可以称之 为神圣友谊.
                ⑤“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 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 欢乐.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不要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凡是,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人,不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有关,有爱.一个人的羌德一旦表现出来,便会光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别人的美德.美德与美德互相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燃出友谊的光焰.
                ⑧先看准了朋友,然后再爱他.不要因为先爱了他,就认作朋友. 因为,凡是心灵值得爱的人,才是值得去结交的人.
              (1)这篇演讲词始终围绕着     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2)第②段中画线的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第⑤段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请简述论证过程.
              (4)从第⑥段看,“不懂友谊”的表现是什么?
              (5)第④段中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证明这个名言的一项是    
              A.“我”被困在悬崖上,其他小伙伴离“我”而去,杰利却喊来“我”的父亲解救“我”.(《走一步,再走一步》)
              B.小伙伴们看社戏归途中肚子饿了,阿发冒着被妈妈哭骂的风险,偷来自家的罗汉豆给小伙伴们吃.(《社戏》)
              C.乔元贞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给了乔元贞一半.(《我的第一本书》)
              D.安东尼奥因货船失事而违约,将被夏洛克割取一磅肉时,他的好友巴萨尼奥、鲍西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威尼斯商人》)
            • 7.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得.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 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②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1)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结合议论文论据或论证的有关知识,分析第①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3)留心观察,我们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动人的光彩.请写出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的这样的“动人的光彩”.
            • 8.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
              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或根据词义找到文中对应的语句.
                  
              ②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
              (2)认真阅读选文,概括两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3)请你根据文中划横线句子再列举一个历史或现实中有名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并简述相关事例.
              (4)第二段中为什么对不敬业者既“从学理方面说”又“从事实方面说”?
              (5)列举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至少两种,2分)
              (6)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谈谈你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 9. 议论文阅读
                                                文字也喜欢省力气
                                                     徐艳霞
              最近,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争论又被热炒起来,有人提议把简体字改回繁体字,理由是:中国大陆现在使用的简体字缺乏美感,丧失了汉字的一些表意功能和文化内涵,而使用繁体字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简体字的“爱”少了繁体“愛”字中间的“心”就失去了不少韵味;简体字的“龙”失去了繁体“龍”字的气势和感觉.
                 反对恢复繁体字的人则认为简体字简洁流畅,便于识记,大费力气再把现在通行的简体字改回笔画超多的繁体字,根本就没有必要.况且,现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有数十亿人在使用简体汉字,只有中国台湾、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圈中的大约3000万人使用繁体字,使用简体是大势所趋,繁体将来必然会成为过去时,甚至有人呼吁拿繁体字申报世界遗产.
                 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在两种声音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经济学家们说,繁体字简化成简体字其实是受“节约成本”这样的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人们喜欢花最小的力气做最大的事情,文字也喜欢“省力”.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朝着越来越简洁、越来越清楚的方向发展.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现在大部分人都喜欢在袖珍词典、手机或MP4有限的显示屏中看到那些笔画清晰的简体字,而不是挤成一堆黑团团的繁体字.
                  不仅文字的演化追求“省力”,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也有口头节约的倾向,喜欢用大量的简化语言.两个中国人见面,传统的问候语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吃了?”另一个人说:“吃了!”在菜市场上,我们想买一斤黄瓜,需要问价格,可以问:“黄瓜多少钱一斤?”也可以问:“黄瓜怎么卖?”还可以直接指着黄瓜问:“怎么卖?”大部分人大概都会用最后一种方法问价.为了省力气,我们不但说话喜欢省略主谓语,还喜欢用简称.如“艾滋病”的全称应该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非典型性肺炎”简称为“非典”.
                  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和途径,语言的使用和演变存在着倾向节约的经济特点,人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试图用最少的音节和字符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简化和节约也不是无限制的.
                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推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因过度简化,反而产生了应用的混乱,最后不得不停止.
                 现在一些网络语言也极其简化.GG(哥哥)、PPMM(漂亮美眉,即漂亮的女性网民)、GXGX(恭喜恭喜)、3ku(thank  you谢谢你)、CBA(酷毙啦)、DX(大侠,大虾,在某方面值得佩服的人)等等,这些网络语言便于快捷交流,把语言的经济性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如果不熟悉网络语境,就很难搞懂别人说了些什么.这种互联网上的简化语言加大了两种语言环境中人们之间信息传递的成本.
                 由于语言过度节约带来的理解困难甚至误解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李金斗在相声段子《省略语》里把这种语言现象恶搞了一回:包头子母扣厂简称为“包子”,淮南运输公司简称为“淮运”(怀孕),开滦搪瓷厂简称为“开搪”(开膛),上海吊车厂简称为“上吊”…
                 语言节约和省力的经济特性推动着文字和语言的发展演化,文字不断简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信息时代更便捷获得信息资源的要求.繁体字虽然有汉字之美,但在信息化时代,再来恢复繁体字,已经不可取了.
                                                                  (选自《百科新说》2009.06B,有删改)
              (1)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在论说过度简化的语言让人理解困难甚至误解时,分别用    和相声段子中的省略语这两方面的例子作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文章后一部分花不少笔墨论述“简化和节约也不是无限制的”的观点,从全文来看有何作用?
              (4)为了便于人们快捷交流,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组织机构或单位、重大活动或事件都有很合适的简称.试从这两个方面各举一例(文中的例子除外).
            • 10.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敬业•职业•精业
                                                  唐宋
                ①一位朋友出差归来,对当地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水准印象深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②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敬业精神不仅是通向职场的“绿卡”,更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涵.
                ③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早在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当时的国人缺少认真的精神.有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没有敬业的精神,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更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
                ④没有敬业精神建不成现代化.懒懒散散,工作就没有效率;粗枝大叶,容易造成失误、留下隐患.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背后,麻痹大意、失职渎职是重要的原因.
                ⑤敬业精神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却不是竞争力的全部.在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敬业,还要专业、职业、精业,才能从尽职尽责跨越到尽善尽美,才能从优秀跨越到卓越.
                ⑥在我们身边,大体有四类人.有的人既敬业又职业,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核心竞争力.有的人敬业不职业,这样的人吃苦耐劳、精神可嘉,遇到紧急情况招之能来,可是,来了却不一定能战.有的人职业不敬业,虽然业务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却三心二意、毛手毛脚,容易“大意失荆州”,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有的人既不敬业又不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浑浑噩噩混日子,误己误人.
                ⑦敬业不易,精业更难.梅兰芳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流光溢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眼神活起来,眼睛近视的他每天早晨放飞鸽子,极目苍穹,苦练眼功.邓亚萍打球快速凶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增强手腕的力量,身材娇小的她曾用铁拍子练球.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⑧在职场上,既敬业又精业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常常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既勤勤恳恳又有创新能力,就能引领科技、创造品牌,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就很难拿出有品质、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落伍是早晚的事.
                ⑨不断强大的国家、民族,无不有着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个以实力说话的时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只有秉承敬业、职业、专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后来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的标题为“敬业•职业•精业”,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分析选文第⑦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哪一则更适合作选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①李素丽,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1962年出生,1987年入党.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②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已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说:对过失负责.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给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他终于还清了向父亲借的12.5美元.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③朱可夫是二次大战期间苏联红军的主帅,莫斯科保卫战打得正激烈的一天,朱可夫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德军伞兵已在苏军指挥部不到100米处降落,人数很少的苏军指挥部顿时一片混乱,正在地图上沉思的朱可夫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头都没有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我拿枝冲锋枪来.”主帅的神情和勇气使苏军士气大增,上下一心共同歼灭了这股伞兵.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