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③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_____.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试在第(6)段横线处补充两个践行文明的事例.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低调
                                            冯骥才
                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高调的人往往离不开高调,像吸烟饮酒愈好愈降不下来,降下来就难受.可是媒体和网络都是滚动式的,喜新厌旧的.任何人都很难总站在高音区里边,所以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能持续高调.
                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
                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曝得一丝不挂;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所以有人说:
                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文化也是一样.也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需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热卖热销,低调谁知道谁去买?然而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 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有大量五光十色的
              ,但商品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一时的震撼与强势,不求持久的魅力.
                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红大紫而放弃一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这种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我很尊敬我的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充份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所以说: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文化也是一样.也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需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热卖热销,低调谁知道谁去买?然而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但商品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一时的震撼与强势,不求持久的魅力. 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红大紫而放弃一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这种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我很尊敬我的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享受一下低调吧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18期)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表达了自己什么主张.
              (2)本文标题为“低调”,为什么开篇先从“高调“写起?
              (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是如何理解“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有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中“泡沫”一词的?(2分)
              ②作者为什么写同行作家的事例?
              (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二:

              材料三:
                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居里夫人后来说:“我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节选自王清铭《生活如椅子》)
              ①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材料一”中“必须高调”的原因.
              ②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你对文中“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的理解.
            • 3. 阅读祝红雷《打开美好的内心》,完成问题。
              打开美好的内心    ①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同事平时刻薄计较而又玩世不恭,她一直与他拉开距离,只是面子上过得去的应付。当她某天听到他回忆自己大学时的足球往事的时候,她改变了看法,那一刻,她忽然觉得原来他骨子里也是个善感的、曾经满怀青春激情的人,距离于是一下子近了,两个人成了很好的工作搭档。平时我们看到的多是在社会表面的那个人,也常容易从表面来看待内心,却常常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颗善于打开的心,是睿智的、博大的、宽厚的、温柔的,也是让人心生向往的。
                  ②可是,我们常常隐藏自己的内心,不是觉得它不够美好,而是担心受到伤害。这使我们在躲避伤害的同时,也将一些阳光关在了外面。很多时候,为了掩盖脆弱,做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为了掩盖在意,做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架势,越是让自己魂不守舍的事情,越是要显得毫不在意。这个世界伤害确实太多,合理伪装一下是生存需要,毕竟,我们质地柔软的内心经不起太多血肉模糊的磨炼。或许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决定把它深深隐藏着。它很容易结茧,结了茧子的心就不再柔软、不再敏感并漠视周围的一切。后来,我们的心就在我们刻意建造的小囚笼里开始自轻自贱地发霉了,连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我们忽略它,它就半死不活给你看。谁都无法想到一颗打开的内心是多么的性感妩媚,只要它够美好。
                  ③看过一篇作家刘玉栋的文章,我觉得他写的就是打开的内心:1945年的一天,36岁的英国外交官、著名哲学家柏林,拜访56岁的俄罗斯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面对这位比自己年轻的多的陌生人,身体已经发胖的阿赫玛托娃坦率而诚恳,从日常生活谈到最抽象纯精神性的问题,不时地为他朗诵自己正在创作的诗歌,似乎忘记了他们年龄上的差距。回到宾馆的柏林嘟哝着说:‘我恋爱了,我恋爱了。’可实际上,他们连手都没有拉一下,那种精神上的沟通已经把柏林带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能够打开内心,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为他敞开的。
                  ④如果一个人能够适时地打开内心,那么他就找到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自由出入,因为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打开了通往他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内心的通道。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强大和柔软、细腻和粗犷,已经不需要修一座“钢铁长城”为自己的内心做个“防火墙”。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以朋友和其同事的故事开头有何作用。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
              (4)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 4. 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选自《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节)
              (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
              (4)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
            • 5.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3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分析论述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论证方法:    
              得出结论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6段“这个故事”的内容.
              (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5)选文第1段和第8段分别有什么什么作用?
              (6)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何谓幸福      
                                                 何启治
                  ①在人世间,人人都渴望幸福--那种让人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
                  ②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③也许,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头一句话所说的意思有所特指,而我在经历过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却不再犹豫地对自己,也想对读者说:与其说每个人心里向往的幸福大都相同,还不如说,幸福其实也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幸福.
                  ④首先,幸福因人而异.
                  ⑤伟大的政治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创建殊勋伟业,还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多做贡献,这是他心里渴望的幸福;而一位普通劳动者所渴望的幸福不过是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和殷实的日子.教师以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为幸福,战士以为保卫祖国而献身为幸福,科学家以在自己所迷醉的科研领域中驰骋为幸福;而贪婪的商人当然视巨额利润为最大的幸福,赌徒自然只想大把大把地赢钱.一个懒惰的美籍华人小伙子曾一点都不难为情地对我说,如果什么活都不用干,手里又有很多钱,想怎么吃喝玩乐就怎么吃喝玩乐,那就太幸福了.
                  ⑥其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企盼.
                  ⑦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跟着父母出游,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件精美的玩具,一些可口的糖果点心,就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而言,成绩优秀,学业有成,异性的爱恋,网上的遨游,往往都是他们所憧憬的幸福.而人到中年所追求的,自然就应当是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和美了.至于老年人,那“健康是金,平安是福”也就道出了他们对幸福的企盼了.
                  ⑧但是,幸福和不幸,其实融注在人们每天的日子里.应该说,幸福还因每个人不同的生存境遇而有别.
                  ⑨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当你爬行在黄山那段不到两米宽的“鲫鱼背”上战战兢兢(两边都是云遮雾罩的深渊)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就是幸福.对于一个被无边的忧郁所包裹的孤独者,真挚的呵护,友善的关爱,就是他(她)的幸福.在“大跃进”过渡到大饥荒的年代,对于在饥饿和浮肿中艰难度日的人,不要说什么美味佳肴,只需一个菜窝头,几根手指粗细的胡萝卜,也就意味着幸福.在以极“左”为特征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当你被推来搡去,被带铜扣的皮带抽打,被连着几天几夜的“车轮战”式的批斗折腾到出现幻视幻听的时候,别说是安卧床榻,就是能短暂地让你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墙角上打一会儿盹,也就得到一时的幸福了.
                  ⑩可见,幸福真是因人因时因境遇之不同而有别.除了真正的违法犯罪分子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之外,我惟愿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得到幸福--用你辛勤的劳动,用你真挚的爱,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去赢得应该属于你的真正的幸福.
              (1)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⑦自然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3)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不能重复原文).
              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
            • 7. 辨析较真
                                             (文/王朝明)
                ①不知从何时起,“较真”这个词悄悄挂上了些贬义色彩.比如说谁爱“较真”、太“较真”,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好相处、认死理儿,甚或还有愚钝、狭隘、遇事爱钻牛角尖、与人斤斤计较的意思.
                ②然而,并非所有的“较真”都不必要.试问,如果布鲁诺不是宁肯被烧死也要坚持“日心说”,袁隆平不是较上了杂交稻的“真”,或许科学史的许多章节都将重写.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华南虎”、“毒奶粉”、“躲猫猫”等一些公共事件中缺少了媒体、政府、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追问与“较真”,假如汶川桑枣中学的叶志平不是一次次“较真”去搞校舍加固和安全演练…那么若干事情的走向与结果,可能不会是现在所乐经见的.
                ③可见,辨析、评价“较真”,关键不在于是否“较真”,而在于因何“较真”、为谁“较真”.在一些琐事、小节上过于“较真”,容易生疏、隔阂感情,甚至闹僵关系,影响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这样的“较真”者,当不足取.但出于岗位职责、公民意识乃至做人的本分和良心,为追求真理和自由、推动发展和进步、维护公平和正义、弘扬“真、善、美”,为捍卫祖国声誉、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尊严,敢于直面“险”,矢志挑战“难”,不畏叫板“恶”,这样的“较真”者和“较真”作为,值得褒扬,应予鼓呼.
                ④在很多时候,“较真”不仅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更考验人们的立场和意志.在有的部门、单位,相对于“老好人”、“和事佬”,一些坚持原则、责任心强、干事认真的“较真”者,因为不好“说话”、不够“活络”、不会“通融”,反倒面临得罪人、“吃不开”甚至被“边缘化”的尴尬;还有一些人,不乏在危难、风险和压力下“较真”的勇气,但在“亲情”、“人情”、“面子”前败下阵来,“随大流”、“装糊涂”,做出一些丧失原则、有违规纪的事情,甚是可惜,须作警醒.
                ⑤是“较真”,还是放弃,需要每个人作出正确的辨判与抉择.在一定意义上,“较真”的过程,就是激浊扬清、拨乱反正、惩恶扬善的过程,就是明是非、判真假的过程,就是选方向、定路子的过程.
                                                                      (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7月2日)
              (1)本文第④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正证明了    的观点.
              (2)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请根据第③段作者对“较真”辨析的结论--“较真”有时不足取,有时应鼓励;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学习过程中应如何“较真”?
            • 8.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①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②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改动)
              (1)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2)②~⑧段中,作者是采用由        、由        、由        的顺序来逐层论证的.
              (3)选取《名人传》中三个名人的事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
              (4)“不完满才是人生”,那么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 10.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2)请分别说出林语堂和黄山谷对待读书的观点,作者对他们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3)请结合②③段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