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笑对困难与挫折
                                                佚名
                ①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都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换.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动人的音乐多为悲凉的音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面对挫折呢?
                ②挫折虽带给人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弗利奇说:“人们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③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的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过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挫折是我们最挑剔的朋友,它时时刻刻都在准备与你翻脸.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最终还是你的朋友,当你真正接纳了它并且决心战胜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也挺忠诚的.挫折又是一剂良药,它有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功效.你也许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那时你会很悲伤,但软弱不是办法,你应该抬起头来,向生活挑战,你会惊讶地发现,挫折不过如此.
                ⑤只要坚定信念,勇敢去挑战挫折,就可以拔云见日,踏上成功的大道.吴晶,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女孩,在一岁时因一场疾病成为盲人,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惊人的毅力,先后攻读了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三门外语.她不俗的经历加上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数所中外名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先后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⑥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破茧成蝶!
                                                                        (选自《阅读鉴赏大典》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列四句名言能填入第③段划线处,作为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C.莎士比亚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
              D.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说“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
                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撑杆跳高王子布勃卡的纪录是一厘米、一厘米升高的;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一个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有赖于一步一步地积累.
                每天一点点地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与寡.每天自学一小时,一周就是七小时,一年累计365个小时,几年下来就可以完成大学本科课程的学习.每天用5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每周5个工作日都这么坚持改进,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虽然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每天,难在每天.“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因目标尚远而情移心摇,而应具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就要顶得住压力,不因面临障碍而畏惧退缩,不因遇到挫折而垂头丧气,而应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抗得住干扰,不因灯红酒绿而分心走神,不因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而应有专心致志的定力.
                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7期)
              (1)促使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三个先决条件是什么?应如何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先决条件:    
              如何克服困难:    
              (2)“每天进步一点点”具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3)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是如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的?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生存
                ①多年前,中日学生夏令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报道说,相对日本学生出色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韧品质,中国学生显得有些无知与软弱,他们似乎不懂得如何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下求得生存.这种状况时刻提醒我们: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必须学会生存.
                ②生存,就是生活,学会生存就是延续生命.丰衣足食并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的生存含义已扩展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会生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③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满怀希望地迎接生命的挑战.可以说,生存的理想就是为理想而生存,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体现的过程.人们常常用“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来形象比喻生存的意义,而这实际上都是由理想决定的.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懂得生存的重要,才能具备学会生存的决心和动力.
                ④学会生存意味着尽力实干.将求生存变为会生存,需要的正是实干.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水,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仅仅树立理想而没有行动,只不过是一位“空想家”,终究一事无成;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极行动,才能梦想成真.
                ⑤如果说理想是生存的思想基础,实干是生存的根本途径,那么,经受磨难就是生存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生存的道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在重重磨难面前倘若胆怯退缩,轻言放弃,便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倘若毫不气馁,迎难而上,便能化险为夷,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会生存的强者.古往今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流传了下来,纪念勇者,激励后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为生存不惜历经千难万险,终成正果;拜伦天生跛脚,贝多芬中年失聪,他们都为事业不顾身体残疾,奋斗终生,铸造辉煌…正是这些坚强的人用一曲曲千古传唱的生命之歌告诉我们:学会生存意味着要经受磨难.
                ⑥历史已经步入21世纪,学会生存就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处优胜劣汰的社会,适者才能够生存.
              (1)阅读第①段,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学会生存”的?
              (2)结合文意,分条陈述学会生存的重要意义.
              (3)作者引用克雷洛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作者认为,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意味着尽力实干,意味着经受磨难.你认为还意味着什么,请续写两个分论点.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论真性情
                  ①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②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③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④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⑤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人更本色.
                  ⑥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⑦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⑧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文中作者所说的“真性情”指的是什么?
              (3)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五六段中的“样儿”“味儿”“陶醉和满足”等词语的含义.
              样儿:    
              味儿:    
              陶醉和满足:    
              (5)文章最后“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这句话富有哲理,你是怎样理解的?
            • 5. 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常年靠乞讨为生的远房亲戚.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
                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有近万首诗篇传世.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的成果.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1)对文章中心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
              B.习惯决定你活动空间的大小
              C.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
              D.习惯对人的影响是自然而然,不易察觉的
              (2)有人说文章开篇引用的那则语言故事在文章中作用不大,甚至可有可无.对此,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请你为文章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6.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有删节)
              (1)文章开头引用胡总书记的话的作用是        
              (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是    ,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是    
              (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句话,其大意是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    
              (4)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
              (5)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说说“浅阅读”
                                                   吕宏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it-、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
              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选自200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③段加点词“其”指的是    ,第④段加点词语“临时抱佛脚”在文中的意思是    
              (3)第⑤段列举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强调传统式阅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做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标题中“茅屋”一词的含义是    
              (2)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3)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50字左右)
            • 9.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认为什么是永恒的书?怎样去读永恒的书?
              (3)选文第②、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D.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4)目前有关武侠、言情、凶杀等方面的网络小说风靡校园,某些学生对它们的痴迷程度无法形容,结合文章中读书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50字以内)
            • 10. 阅读《也谈内心和谐》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也谈内心和谐
                                                  张汉明
                ①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永远不用担心豆子卖不出去.豆子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卖;如果豆浆卖不出去,就制成豆腐;豆腐卖不出去,可以晒干了当作豆腐干来卖;豆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就把豆腐腌起来,做成豆腐乳.卖豆子的人还有另一种选择:如果豆子卖不出去,就把豆子拿回家加水生成豆芽卖;如果豆芽卖不出去,就干脆让豆芽长大,卖豆苗;而如果豆苗卖不动,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田地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就结出了许多新豆子.看,卖豆子的人是多么豁达、乐观,遇事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和谐.
                ②人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应该学学卖豆子的.同样一件事情,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就会觉得心平气静,就是天天都有好心情的“乐天派”;而用消极的心态去对待,就会觉得心理不平衡,甚至郁闷忧伤.如:同是面对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情景,李商隐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哀叹,刘禹锡却高兴地吟咏“莫道桑树榆晚,为霞尚满天”,而叶剑英元帅更是豪迈地唱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来.
                ③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人个活在世上,必须学会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容忍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伤心事、苦恼事,有时甚至使人痛苦不堪.而这些令人痛苦的事情,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亲人离去、身患不可治愈的疾病等.既然无法改变,我们何不改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心态的开关扳向积极的一面,使自己有一个和谐的心态、快乐的人生呢?当你进入一个新环境为没有人认识你而苦恼时,你应该想到“ 甲 ”;当你担心走到山前无路可寻时,你应该想到“  乙  ”;当你与关系特别亲密的朋友相隔很远,不能经常把盏谈心时,你应该想到“  丙   ”;当你心爱的人随别人而去而无法挽回时,千万别垂头丧气,应鼓励自己说:“   丁   ”;当你和心爱的人天各一方,不能花前月下牵手浪漫时,要记住“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当你在高考中名落孙出,在创业中屡遭失败的时候,切莫心灰意冷,以为自己无法走出生命的低谷,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卷土重来未可知
                ④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抱一个良好的心态,换个角度去看,都能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舒畅.相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处在好的环境里,也会感到悲观沮丧.内心和谐的人,黑夜中也能绽出笑容;内心失衡的人,睡梦中也会泪湿枕席.
                ⑤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没尝过黄连的苦涩,就无法体会美酒的香醇;                        
              只有经过挫折的历练,你才能真正悟出生活的意义;有云卷云舒的变幻,才是真正的天空;有月盈月缺的无常,才生出对佳期的守望.懂得生活辩证法的人,才能永葆内心的和谐.
                ⑥内心和谐是金.其实,不一定“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只要你保持一个和谐的心态,乐观地看生活,辩证地看世界,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你的人生之旅就会一路欢歌.
                                                                               (选自《演讲与口才》)
              (1)将下列诗句分别填写在文中第③段甲、乙、丙、丁四处.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应填在(    )处
              B、“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应填在(    )处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应填在(    )处
              D、“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应填在(    )处
              (2)你是怎样理解下列句子的?
              ①“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卷土重来未可知”:
              (3)文章开头写卖豆子人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6)仿照第⑤段中划虚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没尝过黄连的苦涩,就无法体会美酒的香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