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赏识
                  ①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表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就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着的“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致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②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前进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③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赏识弃绝“祖师爷”和“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彻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作灵光.
                  ④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含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⑤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标准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地选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纯美的人情…
                  ⑥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而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赏识不是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诚接纳.
                  ⑦学会赏识吧,这样,你的胸怀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拥有赏识吧,这样,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1)根据文章写作思路,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请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①    、②    、③    
              (3)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3)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他们大胆启用盲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给公众留下不拘一格降“重用人才”的印象,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争先恐后到柯达公司效力.
              以上文字适合放在第    段充当事实论据,理由是    
              (4)以下对文本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
              B、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C、结尾段在文中起到发出号召并总结全文的作用.
              D、文中“诊断”“渴望”“祖师爷”引号的作用相同.
            • 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⑧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阅读文章①-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
              (2)文章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
            •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修炼善心
                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构建一颗善良的心.
                ②善良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奠定人们高尚品质和道德的重要品质.雨果曾说:“善良是人类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心地纯洁、仁爱无私是善良,宽容、奉献是善良.人有善良,日子红红火火,生活蓬蓬勃勃;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
                ③《格林童话》里有一个名为《星星银元》的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穷得只剩下身上的衣服、头上的帽子和脚上的鞋子.当他在夜里赶路时,遇上了一个赤脚的光头小男孩,就把自己脚上的鞋子和头上的帽子给他;遇上了一位寒冷的老人,就把自己的衬衣和长裤给他.当他光着身子走在树林里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变成银元落在他的身旁.虽然这是个童话,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善待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④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善良之心.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与人交往,强调与人为善;个人修身,主张独善其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善良更有必要.和谐社会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其中人际关系和谐非常重要,这需要人们有一颗善良之心.
                ⑤如何修炼善良之心?
                ⑥善良虽宝贵如金,却又是人人都可以学会养成的:自要能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你就是善哉了.作为领导干部,权为民用,就是善良;作为医生,救死扶伤,就是善良;作为工人,兢兢业业,就是善良…
                ⑦善良虽博大如海,却又蕴于简单而平易的细节之中:有时,它是风雨中悄然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它是黑暗中倏然为你点亮的一盏灯;有时,它是寒冬里为你燃起的一盆火.更多时候,善良是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的祝福.
                ⑧仁爱是通往善良的路径,真诚是开启善良的钥匙.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存仁爱,待人真诚,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的人道路就会永远有和煦的春风,我们的社会就更加安定、和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方法有什么作用?
              (3)填入第③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帮助别人就能得到金钱                    B.播种善良就收获希望
              C.与人方便就是为了自己方便                 D.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笑对困难与挫折
                                                佚名
                ①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都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换.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动人的音乐多为悲凉的音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面对挫折呢?
                ②挫折虽带给人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弗利奇说:“人们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③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的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过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挫折是我们最挑剔的朋友,它时时刻刻都在准备与你翻脸.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最终还是你的朋友,当你真正接纳了它并且决心战胜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也挺忠诚的.挫折又是一剂良药,它有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功效.你也许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那时你会很悲伤,但软弱不是办法,你应该抬起头来,向生活挑战,你会惊讶地发现,挫折不过如此.
                ⑤只要坚定信念,勇敢去挑战挫折,就可以拔云见日,踏上成功的大道.吴晶,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女孩,在一岁时因一场疾病成为盲人,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惊人的毅力,先后攻读了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三门外语.她不俗的经历加上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数所中外名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先后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⑥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破茧成蝶!
                                                                        (选自《阅读鉴赏大典》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列四句名言能填入第③段划线处,作为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C.莎士比亚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
              D.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说“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生存
                ①多年前,中日学生夏令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报道说,相对日本学生出色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韧品质,中国学生显得有些无知与软弱,他们似乎不懂得如何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下求得生存.这种状况时刻提醒我们: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必须学会生存.
                ②生存,就是生活,学会生存就是延续生命.丰衣足食并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的生存含义已扩展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会生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③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满怀希望地迎接生命的挑战.可以说,生存的理想就是为理想而生存,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体现的过程.人们常常用“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来形象比喻生存的意义,而这实际上都是由理想决定的.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懂得生存的重要,才能具备学会生存的决心和动力.
                ④学会生存意味着尽力实干.将求生存变为会生存,需要的正是实干.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水,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仅仅树立理想而没有行动,只不过是一位“空想家”,终究一事无成;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极行动,才能梦想成真.
                ⑤如果说理想是生存的思想基础,实干是生存的根本途径,那么,经受磨难就是生存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生存的道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在重重磨难面前倘若胆怯退缩,轻言放弃,便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倘若毫不气馁,迎难而上,便能化险为夷,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会生存的强者.古往今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流传了下来,纪念勇者,激励后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为生存不惜历经千难万险,终成正果;拜伦天生跛脚,贝多芬中年失聪,他们都为事业不顾身体残疾,奋斗终生,铸造辉煌…正是这些坚强的人用一曲曲千古传唱的生命之歌告诉我们:学会生存意味着要经受磨难.
                ⑥历史已经步入21世纪,学会生存就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处优胜劣汰的社会,适者才能够生存.
              (1)阅读第①段,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学会生存”的?
              (2)结合文意,分条陈述学会生存的重要意义.
              (3)作者引用克雷洛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作者认为,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意味着尽力实干,意味着经受磨难.你认为还意味着什么,请续写两个分论点.
            • 6. 阅读议论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完成下列各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    ;四是    
              (4)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 7.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2010年第6期《文苑》)
              (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
              (2)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失重感”指什么?
              (3)作者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你是怎样理解“无用”的?
              (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快速便捷的“网络阅读”和细嚼慢咽的“传统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种?简述理由.
            • 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①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阅读”领域内的一些新变化,如迅速流行开来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③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说:“30年前,大家都读‘走向未来’丛书,都读李泽厚的书,而发展到后来,特别是近10年,阅读的分野出现了.‘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择的自由.有人喜欢读通俗小说,有人热衷励志类、财经类的书籍,也有人青睐哲学、文史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于是阅读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④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掠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意识到“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强调传统式“深阅读”,如西方一些学者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等.
                ⑤“‘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志伟认为,思想使人进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⑥“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接受采访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
                                                                      (摘自2010年《半月谈》,有改动)
              (1)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文段⑤中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    ,作用    
              (3)你赞成文中哪种阅读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4)在文段⑥中,评论家雷达谈到了读书时投入忘我的经历,请把你的阅读经历写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
            • 9.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要把别人的赞许当成一种需要    
              [美]戴埃
                  ①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之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赞许是十分令人
              的.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②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乐于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
              .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
                  ③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就够糟糕的了,然而如果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这就更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④人的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我曾接待过一位名叫奥齐的中年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需要赞许心理的人.奥齐起初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如计划生育、中东战争、水门事件、美国政治等等.每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便感到十分沮丧.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为每一个人所赞同,他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向我谈起他同岳父的一次谈话.当时,他表示坚决赞成无痛致死法,而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便几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直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在上司面前也谈到自己赞成无痛致死法,然而却遭到强烈的训斥.奥齐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责备,便马上改变以自己的立场.上述两个例子都是奥齐在讲述他通常如何与人打交道时举出的,他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甚至不惜时时改变自己的立场.就个人思维而言,奥齐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仅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决定着奥齐的感情,还决定着他的思维和言语.总之,别人希望奥齐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
                  ⑤寻求赞许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几乎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⑥的确,应付受人斥责的局面很不容易,而采取为人所赞许的行为则容易得多.但如果为回避困难而选择后者,那就意味着你认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在我们社会中难于避免的危险陷阱.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意:(        
              丧:(        
              (2)
              1)写出①段的中心句    
              2)第③段、⑤段主要写了    
              3)④段用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③段中的哪句话?用文中原句回答.
              (3)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赞许,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哪些不利影响?通读全文后,你认为对待别人赞许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 10. 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常年靠乞讨为生的远房亲戚.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
                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有近万首诗篇传世.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的成果.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1)对文章中心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
              B.习惯决定你活动空间的大小
              C.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
              D.习惯对人的影响是自然而然,不易察觉的
              (2)有人说文章开篇引用的那则语言故事在文章中作用不大,甚至可有可无.对此,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请你为文章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