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①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在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③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之所以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     )地低下了头。

              ④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⑤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子愣了一会儿,慢慢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⑥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她让奶奶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她们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⑦那个春天,很暖……

              (1) “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玩游戏,疼爱奶奶。

              (2)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   B.失望地 愤愤地 怯怯地

              C.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   D.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3) 理解文章第②段的含义。

              那个冬天,很冷……



              (4) 谈谈你对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5) 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作为儿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母亲,“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 2.

              感受夜雨之诗意

                                                                 

              ①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璧》,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首,套一套,可很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②翻来翻去,眼下出现了“夜雨”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③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④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⑤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渐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腾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

              选自余秋雨《夜雨诗意》

              (1) 本文选自余秋雨的《夜雨诗意》,原文4千多字,从多个角度抒写了对夜雨的感受和思考,请给本选文另拟一个标题,能体现本文段的写作角度和主要内容。 (2) 就本段选文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太冗长,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另写一个开头,替代1、2两段。 (3) 请仿照第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再续写1句。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4) 《夜雨寄北》中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的句子是                      。 (5) 下面词语理解题,任选一题完成。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首,套一套,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

                ②下句中的“其中”一词是指什么?

                  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 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下面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三句,表达了词人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然而壮志难酬的悲伤愤恨之情。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与征人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D.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作者借助“海域”这一物象,来表现两岸相隔的断肠离情,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 5.

              (三)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④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诗歌,说说诗人在诗中四次使用“定然”一词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节中的画线句。
            • 6.

              上帝的背影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1996年只是一个平常的年份,与其他年份并没有区别。但是,人怎能预测命运呢?灾难之所以成为灾难,往往是因为猝不及防。

              1996年的下半年,父亲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中风”击倒了。于是,一向视金钱如粪土的父亲从此放下了他的清高,变成了一个令我们感到十分陌生的人。

              那年的除夕夜,父亲对我和哥哥说,他现在病了,不能挣钱了,以后每月的生活开支和医药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想让我们哥俩每月给他汇一些钱,多少不限。一旁的母亲赶忙打断父亲的话头,说哪有年三十问孩子要钱的,你还想让孩子过个安稳年不?父亲没有理会母亲,他只是一个劲地追问我们行不行。那时候,哥哥在常州做木工,收入不高;我也是刚工作没两年,标准的月光族。但我和哥哥能够体谅父亲的苦衷,还是爽快地答应了父亲的“无理要求”。

              这一说就是10年。10年间,哥哥从一个小木匠摇身变成了一个拥有50多人公司的法人。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自是风光无限。而我,由于单位不景气,一直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尴尬境地。但我没有忘记当年对父亲许下的承诺,尽量按时给父亲寄钱。有时候,父亲催款电话碰巧被妻子接到,妻子就会急,说我们就差讨饭了,干吗还喋喋不休地跟我们要?说心里话,我能理解妻子:现在农村种地不用交税,每亩还有100元的补贴,再加上养的鸡、鸭、猪什么的,而大哥每月都是千儿八百地给父亲汇钱,老两口应该不缺钱的,可父亲还总是按时向我们催款。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我们每次回去看他,父亲嘴上“乖孙女、乖孙女”地叫着女儿,却从不主动给女儿一分钱。

              2006年的春节,我们一家又聚到了一起。按惯例,父亲饭前都是要说两句新年祝词的。那天,父亲没有立即开讲,而是让母亲从卧室里取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铁盒来。那是一个当年父亲做大队会计时放单据用的盒子。我小时候见过,但不知道父亲这时候将它取出来是什么意思。

              父亲看看手里的盒子,看看哥嫂、侄儿和侄女,然后又看看我和妻子,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女儿的身上。许久,父亲才腾出左手在已经老花了的眼上抹了一把,说,你们都忙,一家人一年也难得聚一次,所以,我今天就把压在我心里10多年的心结跟你们交代一下。父亲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10年来,家里变化不小,尤其是老大混得有模有样的,老二惨了点!听父亲这样说,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知道父亲向来是对我寄予厚望的……

              说着,父亲从盒子里取出一个红色的小本来,说,这上面有75806元,其中有你们哥俩给的,也有我们老两口种地、养家禽赚的。10年前,我一直担心老大没考上大学,将来日子不好过,就想出了让你们每月给我汇款的笨法子,没想到……没想到老大现在什么都有了,而老二空有一肚子墨水。唉!老二毁就毁在为人太老实,太善良,如果不是……算了,不说了,那都已经过去了(我知道父亲指的是数年前我被一个朋友骗了十几万的事)。

              父亲又说,这两年来,老二仅靠单位的那点工资和可怜的稿费生活,日子过得很紧巴,但他还是一次不落地给我汇款,难得一片孝心!现在,跟你们哥俩差不多大的亲戚朋友,大小都有了房子,只有老二还没有。所以,我考虑再三,决定将这笔钱交给老二,让老二回去也买一套,这样,我走之前也就可以闭上眼了!你们看,我的乖孙女都10岁了,总不能让她跟着你们流浪一辈子吧?说着,父亲又看了一眼哥嫂:“你们什么意见?”哥嫂自是没话。

              饭毕,哥哥和我一起来到父亲的房间。我们毕恭毕敬地跪下给父母敬完茶后,哥哥紧紧地握着父亲的双手,说:“这些年来,我对老二关心不够,我这个当老大的做得不好,我检讨。您给的这点钱买房是肯定不够的,这样吧,剩下的,我来!”

              这时,母亲流下了眼泪,父亲的眼圈也红了,而我,也是在那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有人说,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于是就创造了母亲。而我以为,上帝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母亲,更在于他在创造母亲之前创造了父亲。因为当我看到父亲转身偷偷擦泪的时候,我分明觉得,那就是上帝的背影。(选自《青年文摘》2016•12•12)

              (1) 文章的开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 从文章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并没有真的“中风”?父亲装“中风”的目的是什么? (3) “许久,父亲才腾出左手在已经老花了的眼上抹了一把。”结合前后文语境,说说“抹”字包涵的蕴味。 (4) 文中的母亲和妻子对推动本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5) 亲爱的读者,你的家庭里也有“上帝的背影”吗?请结合你家庭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家里的“上帝的背影”。
            • 7.

              背 影

              ①那年我才九岁,在村小上三年级。村小条件简陋,有的只是粗糙的桌椅、布满伤疤的黑板,以及永远关不牢的窗户。供电也极不正常,这就使得那盏六十瓦的白炽灯泡常常很长时间地不能尽职。那时的孩子倒也懂事,知道上课的时候该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讲,偶尔的乐趣,便是能够从高过头顶的狭窄的窗户里瞥见一角蓝蓝的天空了。

              ②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姓徐,是个有二十余年教龄的老教师。由于劳累的缘故,他的背过早地驼了,而且患了病,看上去苍老而干瘪。那是期中考试的前夕,徐老师正上着课,电又停了,教室里一片昏暗。他看了看天,吩咐将凳子搬到室外去。

              ③天边红彤彤的一片,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徐老师将一块小黑板支在课桌上,让我们依照在教室的顺序坐好,便开始讲述未完的课程。

              ④过了一会儿,他背转身板书。抬起手臂的刹那,夕阳在他身上碎成了零星的光斑。套在老蓝色中山装里的干瘪的身子似乎不再那么刺目,而他佝偻的腰部更弯了,突露出高高颧骨的头部几乎与肩相平,杂乱的白发被深秋的风吹得根根直立起来。他埋着头列算式,忽然的我便有一些错觉,不知是他融进了黑板中,还是黑板融化了他。这四周的一切是那么宁静而美丽。

              ⑤倏地,他弯下腰去,喉咙口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旋即一大堆沉闷的咳嗽接二连三地从他的喉咙口钻出来,由于不能尽情地咳嗽,他的身体颤动不已,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他用手撑住涌上前的同学的肩膀,不住地喘着气,恍若用旧了的风箱一般。我们没办法看到他的表情,因为他竭力不让我们走到他面前。良久,他才平静下来,努力挺直了腰,回转身来。就在他回转身的瞬间,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一下,我们接着便哭了。他用力地一挥手,用滞重而嘶哑的声音宣布:“今天就讲到这儿吧,放学了!”可是,当他那被搀扶着的蹒跚的背影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时,我依旧没能适应眼前的灰色。

                ⑥我那时一直不明白徐老师为何这般拼命。他只不过是一个民办教师,而且憔悴得厉害。他有几十个理由可以申请休假,甚至辞职。那几十元的工资根本不值得他这样。等我真正懂了的时候,我已经走进了一所师范学校。

              ⑦一个暧融融的春日的下午,我静静坐在花园的一座亭子里。几对燕子在不远处追逐嬉戏, 大朵大朵的月季迎着风绚丽地摇曳。这时同乡捎来了一个消息:徐老师死了,因为肺癌。

              ⑧很久以前那个绚丽而又惨淡的黄昏骤然走进了我的视线,那大片大片吞噬晚霞的黑烟,那 苍老而倔强的背影,仿佛都用犀利的眼光牢牢地盯住我。我的泪很快地滴下来,打湿了摊在膝头的语文课本。

              (1) 文段①中“这就使得那盏……”的“这”指代什么?

                                                                                               

              (2) 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一文,“背影”是作为文章的线索,本文的“背影”是不是文章线索?为什么?

                                                                                                

              (3) 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4) 文段⑤中“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了一下,接着便灭了。”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5) 本文写“背影”与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表现的中心相同吗?试作比较。
            • 8. 现代文阅读Ⅱ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收野栗→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 9.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⑪父亲夸,好儿子!
              ⑫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⑬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⑭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⑮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⑯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⑰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⑱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⑲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⑳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㉑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㉒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㉓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㉔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㉕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㉖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㉗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㉘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
              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㉙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㉚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㉛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㉜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㉝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㉞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⑧-⑫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
            •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爱的“号兵”
                                                    琦君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正
              危坐     ②浩
                    ③通
                    ④
              绰有余    
              (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