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不  染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一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杨直有时听到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
                 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道是多的意思?非也,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俩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来了高考。
                 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愣,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但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并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选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1)文章开头的三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2)文章前半部分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介绍杨直的家庭情况?
              (3)作者在文中连用了两个“一眼不眨”,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含义和作用的理解。
            •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1)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看钟楼老人的“功夫”应该怎样理解?请从两个层面简要回答。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 3.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妈妈银行
              琦君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钱庄、钱庄”,心想钱庄就是专门装钱的屋子,一定是洋钱挤得满满的,像专门装谷子的谷仓一样。
                  有一回,一位住在城里的叔叔来乡下玩,我听他对母亲说:“大嫂,你有钱该存银行,不要存钱庄。”母亲笑笑没有作声。我问她:“妈妈,钱庄和银行有什么两样?”母亲说:“钱少的叫钱庄,钱多的叫银行。”我又问:“妈妈的钱为什么不存银行呢?”她敲了下我的脑袋瓜说:“我的钱都存在你的肚子里了。你不是要吃中段黄鱼和奶油饼干吗?那都要钱买的呀。”我想想也对,就很感激:“那么我以后的压岁钱都给妈妈买黄鱼和奶油饼干,妈妈的钱就存银行了。”于是我就把抽屉里、枕头底下所有的钱统统捧出来,捧给母亲说:“妈妈,存在您那里。”母亲高兴地说:“好,我是你的银行。”母亲把我的钱放在针线盒的第二格,对我说:“不许动,这就是妈妈的银行,要等凑满两块银洋钱,就给你去存钱庄。”我马上说:“我不要存钱庄,我要存银行。”母亲说:“钱庄就在镇上,我们可以自己走去;银行在城里,我一两年也难得去一回呀。”我想起那个城里的叔叔,就说:“那我们就请叔叔代存好吗?”母亲想了一下,好像真有什么新主意似的。
              钱给了母亲,我得守信用不动用它,只能常常捧出针线盒,打开来摸摸数数,听听叮叮当当的声音。我就叫它“妈妈银行”。
                  有一次,乡长来捐款赈水灾,母亲从身边摸出五个银角子给他。我连忙问:“这是您的还是我的?”母亲说:“当然是我的。对了,你也该捐一点呀!”我起先有点舍不得,但想想赈灾是善事,“人要发挥广大的同情心。”老师说的。我就跑到楼上,从针线盒里拿出一个银角子,在手心里捏着,捏得热烘烘的,才万分不舍地送给乡长。他拍拍我的头说:“好心有好报。”就收下了。
                  也不知什么时候,母亲真把我的钱和她自己的钱都交给城里的叔叔去存银行了。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母亲把摺子拿给我的老师看,问他:“这里面一共是多少钱?看我的心算跟总数合不合呢!”
                  老师看了下,奇怪地说:“大嫂,你弄错了吧?这里面的钱都已取光啦。”
              “你说什么?”母亲知道老师是正正经经的人,不会跟她开玩笑的,她已经在发抖了。
              “这是一本空摺子,钱都一次次提光了。”
                  我在一边马上大哭起来,跺着脚喊:“妈妈,我要我的钱,叔叔拐了我的钱,他好坏,他是贼。”我越哭越伤心。母亲脸都气白了,半晌才大声喝道:“不要哭,也不许骂人。自己好好读书,多认几个字,把算盘学好,就不会给别人欺侮了。”她已泪流满面,我只好忍住哭,拉着她的衣角说:“妈妈,你也不要哭了,我们再从头来过。这回我们就把洋钱角子统统放在针线盒里,不要存银行,也不要存钱庄,把针线盒天天放在枕头边,就放心了。”
                  因此,我还是最最喜欢那个可以捧在手里,摇起来叮当响的针线盒,我的“妈妈银行”。
                  再后来,那个拐我们钱的城里叔叔,有一次他回到乡间来,母亲看他衣衫褴褛,鞋袜都前通后通了,忍不住就给他钱去买衣服。我想起当年母亲辛苦积蓄被他拐走的心痛神情,仍不免泫然。但母亲一点也不计较他对她的不诚实,反而在困难时再接济他。
                  好心的母亲啊!如果您是个百万富豪,真的开一家“妈妈银行”,您将会救济多少贫寒之人呢?
              (选改自《妈妈银行》,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下面句子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母亲脸都气白了,半晌才大声喝道:“不要哭,也不许骂人。自己好好读书,多认几个字,把算盘学好,就不会给别人欺侮了。”
              (3)通读全文,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中的母亲和胡适《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哪些异同?
            • 4. 阅读《货郎李老四》,完成下列各题。
              货郎李老四
              周礼
                  ①多年前,我在一个边远的山区支教。学校坐落在一座林木茂密的大山中,风景十分秀美,可交通非常不便,赶一趟集得步行三四个小时,平常所吃的菜多半都是学生家长送来的。
                  ②学校的条件十分落后,除了三间简陋的教室外,还有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也是我的卧室。学校一共有三名教师,除了我是外地人外,另外两名教师都是本地人,每天放学后他们都回家。白天的时光比较好应付,但晚上就难熬了,那时没有电视,连电灯也没有。通常放学后,我先到后山吹一阵笛子,再去山下的河边坐坐,等到天快黑时再回到宿舍。
                  ③那年月,乡间时常有货郞出没,他们挑着一个担子,走村串户,卖些日用品什么的。其中有一个叫李老四的货郎,每个星期都会在这一带转悠。路过的次数多了,彼此便熟识起来,偶尔买了东西,也站在一起说说话。 李老四,四十多岁,长得憨厚老实,脸上黑不溜湫的,额头上的皱纹很深,说起话来像放机关枪。
                  ④有一个周末,李老四正好路过这儿,我问他能不能帮我搞一部收音机。李老四笑着说,没问题,我每个月都要去城里进一次货,到时给你带一部,绝对不赚你的钱。我听后十分欢喜,随即将买收音机的钱交给了李老四。那时的工资很低,买这个收音机几乎花去了我大半年的积蓄。李老四临走时又补了一句,您放心吧,下个星期我就可以给您带回来。
                  ⑤周一早上,我向同事说起此事,他们听后都埋怨我说,你太老实了,怎么能先把钱给他呢?他一个走村串户的货郎,要是拿着钱跑了,你上哪儿去找他呀!我说,让别人带东西,怎么好意思让他垫钱呢?再说看他人挺忠厚的,又经常在这一带出没,不至于如此吧。同事叹息说,人心隔肚皮,还是慎重些好。
                  ⑥同事的话不无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我有些担心,说实在的,要是李老四从此不再来这儿卖东西,我还真找不着他,我根本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甚至连他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
                  ⑦一连几天,我都守在校门口等着李老四,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李老四的半个影子也没见着。我安慰自己,李老四不是那样的人,他可能是最近有事忙不开,过一段时间就会来的。一个月过去了,还是不见李老四的踪影,看来真印证了同事说的话,我彻底失望了。
                  ⑧半年后,我因受不了山里的艰苦条件,当了逃兵,回到了家乡,也渐渐将这件事情淡忘了。
                  ⑨多年后,我再次来到曾经支教的地方,这里早已成了旅游区,学校面目一新,不仅修了综合大楼,还来了许多年轻的大学生。这所学校的校长,正是我当年的一个同事,见到我时,他十分激动。一阵寒喧后,他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随即从家里取来一部收音机递给我说:“这是当初你让李老四带的,后来是他儿子送来的,我一直替你保存着。”原来,李老四那次回去后,就一病不起,在家里熬了大半年,但还是离开了。临死前,他一再叮嘱他的儿子,一定要将这部收音机给我送来。他还说,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诚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不能食言。
                  ⑩拿着那部如今只能算做“文物”的收音机,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选自《大江晚报》2015年8月16日,有删改)(1)开篇写“我”的支教情况,这与主题有关系吗?为什么?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结构安排上看,第⑨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结尾写道:“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 5.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4)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5)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 6. 妈妈的树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④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比香椿树高大了许多,妈妈却说白杨树是比香椿树晚一年栽的.刚栽下的时候,香椿树比白杨树高了好多,可是只一年的时间,白杨树就长过了香椿树.妈妈很喜欢白杨树.她常说白杨树是上天赐给大地的树,它总是高昂着头,连着它的每一条枝干、每一片树叶一个劲儿向上长,想回到天堂里去,所以它比其它树都要长得高,长得快.妈妈希望我和弟弟也能像白杨树一样.我也很喜欢白杨树.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夏日寂寞的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树走,乐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再上树就要打断你的腿…”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妈妈把柿子树栽在了猪圈边.柿子树的树冠长得像一把巨大的伞,大半个猪圈都让它给盖住了.盛夏的时候,猪就躲在树荫底下乘凉.柿子树那股独特的淡淡的清香,从春天开花一直延绵到秋果累累,完全遮盖住了猪圈的气味,让一个农家院子自始至终都萦绕着淡淡的香气.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                                      .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一地.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
              (1)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2)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请说说“美”的含义.
              (3)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
              (4)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
            • 7. 窗外
                                              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 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小女孩看到王 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 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 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玩呢.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王老师发怒了.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1)请简要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王老师?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窗外”为题目,有何含意
              (4)小说以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作结尾,这样写在表现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8. 差一分钱   
                                                 葛取兵
                ①父亲一定有心事.
                ②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③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④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象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⑤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⑥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⑦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⑧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锟饨担的敲梆声.
                ⑨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⑩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⑪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⑫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⑬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⑭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⑮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⑯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⑰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⑱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⑲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⑳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㉑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㉒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㉓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㉔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㉕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㉖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㉗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全文看,文中⑪-⑳自然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文中㉓自然段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心结,父亲的心结到底是什么呢?
              (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 9. 趴  下
                  ①美国大西洋赌城的一个周末,一位老太太玩老虎机赢了一桶25美分的硬币.他决定先把这桶硬币放到酒店房间里,然后再下来和丈夫一起吃晚餐.
                  ②老太太捧着那桶硬币走到电梯前.她正要跨进电梯,却发现里面早已有人--两个黑人!
                  ③其中一个身材魁梧,高大得有些吓人.老太太惊呆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个黑人要打劫我.但转而又想:不要心存偏见,这两个黑人看起来都颇有绅士风度.可她思想中的种族观念根深蒂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让她不知道是否该走进电梯.
                  ④太太呆呆地站在那里,犹豫不定地望着那两个黑人,既紧张又害怕,内心还有一种羞耻感.她想:但愿他们不要看懂我的心思.可她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她犹豫迟疑的样子如此明显,任何人都能看穿她的想法.
                  ⑤老太太的脸开始变红.她知道自己不能老是站在那儿不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她终于迈腿踏进了电梯.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1秒钟,2秒钟,3秒钟…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她内心的恐惧也在一点一点地堆积.
                  ⑥电梯依然原地不动.“上帝呀!”老太太心想,“我已被他们困在了电梯里,他们是不是就要动手了?”她心跳加速,所有毛孔开始冒冷汗.就在这时,她听到一个黑人说:“Hit the floor!”(趴到地上).本能告诉她:千万不要反抗,照他们说的去做.老太太慌慌张张地放开小桶,双手按地趴下.那桶硬币“哗啦啦”地掉在地上,到处乱滚.
                  ⑦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电梯里一片静寂.几秒钟后,老太太听到一个黑人非常礼貌地说:“夫人,如果你能告诉我们你住哪一层,我们很高兴帮你按一下按钮.”她抬起头,疑惑地看着那两个高大的黑人.他们伸出手,将她搀扶起来.老太太有些不解,惊魂未定,两条腿也不听使唤.这时,那位黑人解释说:“当我和朋友说‘Hit the floor’时,我是要朋友按我们要去的楼层按钮,而不是让您趴到地上,夫人!”(英语中“Hit the floor”有两个含义:趴到地上;按电梯的楼层按钮.)
                  ⑧两位黑人互相对了一下眼神,极力控制住自己不要笑出来.老太太感到无地自容.她想:我的老天,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
                  ⑨三个人一起动手,将滚落一地的硬币一一捡起,放回老太太的小桶里.电梯到了老太太所在的楼层后,两个黑人坚持要把她送到房间门口,礼貌地道晚安,转身离去.就在老太太走进房间的时候,她听到两个人在楼道里大声笑了起来.
                  ⑩第二天一早,一束鲜花送到了老太太的房间--12朵娇艳的玫瑰,每一朵玫瑰花上都挂着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随鲜花送来的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两位黑人的名字.”
                                                         (选自《读书文摘》2011年2月总第210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⑧段“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中的“错误”指什么?她为何会犯错?
              (3)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两位黑人给老太太送花送钱的目的是什么?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读完本文,你从老太太和两位黑人身上各得到了什么启示?
            • 10. 照夜白
                15年前,她丈夫去世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斡照夜白.
                我一怔,沉吟道:“韩斡照夜白?韩斡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我没做声,慢慢打开手卷,看后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呢!”
                我耽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
                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她低着头问.
              “确定!这是伪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她没再说,站起身,很快地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后来有一次遇到他们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
                我立刻心里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斡照夜白”.
                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和爸爸一样,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你们家…”
              “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
              “那张画…”
              “我带到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就知道画是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我的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
              (1)文章以“照夜白”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全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母亲,请指出其中两种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3)“儿子”为什么觉得假的“照夜白”比真的还真?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4)读了这篇小说,你对“儿子”这个形象有怎样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