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①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②,人烟旷绝,幽阒③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为十八涧,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因、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张岱《西湖梦寻之九溪十八涧》)

              注:①洄:水回旋而流。

              ②蔚秀:繁茂,茂盛的样子。

              ③幽阒(qù):静寂。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语段(一)第②段与《答谢中书书》中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的写景手法有何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上面两个语段中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并请结合内容谈谈两位作者面对此景分别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故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心也(        )

              (3)今人曰(               )  (3)何(       )

              (2)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断子之手足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诲汝知之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投诸渤海之尾

              (3) 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 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舍生取义的观点。

              (5)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 3.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解释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2)斯是陋室,惟吾德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                                 

              (3) 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具体来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了陋室       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室中人       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室中       人之雅。

              (4) 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 4.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丙]南山①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②,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③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孟郊《游终南山》)

              【注释】①南山:指终南山。 ②正:正直。  ③即:到。

              (1) 翻译下面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甲、乙和丙三段文字都寄情于景,请分别说说这三段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 5.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两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②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③用韩琦④、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惮:怕,畏惧。③乞:乞求,请求。④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 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

              (2) 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 6.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3)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 7.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的含义

                 ①月色入                     ②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                    ④相与步于中庭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闲人”? (4)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 8.

              卖 白 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今天是大集,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她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娘,”我哭着说,“我……”

              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⑦段“终于挨到了集上”一句中“挨”字的含义。 (3) 文中两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你任选一处细节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4) 文章结尾写到“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依然沉痛”的原因是什么。 (5) 在“母亲”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请试着说一说。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谎言里的救赎
                  ①十二岁那年的感恩节,我在大街徘徊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那些路灯揉开了惺忪的眼。作为孤儿的我,胃开始抑制不住地咕咕作响,于是鬼使神差地走向了那间黑着灯的房子。
                  ②我没费太大的力气就进入了那间房子,可只在冰箱里找到了半瓶水和一只干瘪的奶酪。我扫兴地叼着奶酪往外走,却突然发现门口多出了一个人,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那扇半开的门,满脸惊愕地看着我。当时屋子里安静极了,只有我的肚子还在咕咕叫个不停。
                  ③“……哦,瞧我这记性,今天是感恩节,对吧?”门口的老人最先打破了沉默,而且,他的问题让我感到意外。
                  ④“……是的,先生。”我的声音颤抖得厉害。
                  ⑤“那一定是我的小孙子罗杰让你过来的吧。”老人朝我微微一笑。
                  ⑥“……是的……是罗杰……”我随声附和着,心跳也渐渐慢了下来。
                  ⑦“你看,我腿脚不灵便,每年都要找人去给他送礼物,一个火鸡腿,一瓶可乐,还有一杯热巧克力,……”老人一边说一边递给了我一张十美元的钞票。
                  ⑧临走时老人说他叫汤姆森,我告诉他我叫朱利安,可我一说出来,立马就后悔了,我怎能告诉他我的名字呢。
                  ⑨老人告诉我孙子的地址是鲍勃街43号,我买了那些东西后,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大快朵yí      ,我还从来没有吃到过那么大的火鸡腿。
                  ⑩不久我敲响了汤姆森的家门。他先是一愣,后又对我的再次拜访很是高兴,并问我他的小孙子收到他的礼物高兴吗,我说罗杰可高兴了,那些美味的食物,他一口气就吃了个精光。老人沉默了一会,便吃力地从床底下拽出了一个小木箱子,里面是一台胜家牌手摇缝纫机,汤姆森也为我讲了他的故事。
                  ⑪他年轻时是一个裁缝,由于手艺精湛,好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有一天,一对年轻人来找他定做一件婚纱,他们给汤姆森留下了一个小盒子,要他把里面的饰品全部镶嵌在婚纱上。那些珠宝价值连城,于是汤姆森关带着那盒珠宝藏了起来。不过警察很快就找到了他,并开始对他调查。汤姆森追悔莫及,自己一时的贪念,将要毁掉他的名誉和前程,于是他便跳楼自杀,虽然事后被抢救了过来,可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左腿。
                  ⑫而在开庭的时候,那对年轻人却说,盒子里的珠宝只不过是一堆装点布料的赝品而已,他们相信,汤姆森是个好裁缝。于是,汤姆森躲过了一场牢狱之灾。
                  ⑬后来,汤姆森一直都想把那个盒子还给那对年轻人,因为他知道,那的确是一盒货真价实的珠宝,他们之所以那么说,是不想毁掉汤姆森的人生,可汤姆森却再也没能找到他们。
                  ⑭这个故事汤姆森并没和别人讲过,而我想在那一刻,我们心里的某些感受完全是一样的,我之所以能够鼓足勇气并满怀感激地来到汤姆森家里,是因为事后我发现,鲍勃街43号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货栈,而那里,也没有住着他那个叫罗杰的“小孙子”。
                  ⑮后来,汤姆森的家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他教我怎样使用他那台古董缝纫机,后来,我成了一名职业服装设计师,并开了自己的公司。汤姆森临终前拍卖了那盒珠宝,并用那笔钱翻新了孤儿院,而我也没有告诉汤姆森,拍下那盒珠宝的人就是我,我会继续为他寻找那个盒子的主人,因为我想告诉他们,除了那些珠宝,那些谎言背后的救赎,同样价值连城
              (1)根据拼音在第⑨段横线上写上汉字:大快朵yí    
              (2)本文中的“我”最终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由于老人汤姆森谎言的救赎,但也不能否认“我”本性中的良知未泯,请从文中找出两个细节加以佐证。
                   ②    
              (3)第①段划线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4)从记叙的顺序看,第⑪⑫段是    ,其作用为                        
              (5)下列不属于小说人物“救赎”行为的一项是    
              A.那对年轻人谎称珠宝是假的来免去汤姆森的牢狱之灾。
              B.汤姆森面对警察的追问和调查,追悔莫及跳楼自杀。
              C.汤姆森用善意的谎言来唤醒“我”内心原本的善念。
              D.“我”暗暗拍下珠宝并寻找盒子主人来表达感恩之心。
            • 10.

              站在花阴凉儿里的老师

              肖复兴

              ①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到高挥老师了,高老师一把握住我的手,拉我坐在她的身边。今年就是八十岁的人了,腿脚利索,还显得那么有生气。高老师是我在汇文中学读书时的老师,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想想,那时她30岁上下,长得漂亮,又会拉一手小提琴,还在学校的舞台上演出过话剧。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偷偷地喜欢多才多艺的她,觉得她长得特别像我的姐姐,连说话的声音都像。后来听说,她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团员,从朝鲜战场上回来,部队动员她嫁给首长,她没有同意,只好复员,颠沛流离之后考学,毕业不久,到了我们学校,开始教地理,后来负责图书馆。

              ②我就是在高老师负责图书馆的时候,和她逐渐熟悉起来的。那是1963年的秋天,我读高一,因为初三的一篇作文在北京市获奖,校长对她说可以破例准许我进入图书馆自己选书。那一天的午饭时间,我刚要进食堂,看见高老师站在食堂旁的树下,向我招招手,我走过去,她对我说起了这件事,说你什么时候去图书馆都行。我的心里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口拙,一时又说不出什么。她摆摆手对我说,快吃饭去吧。我走后忍不住回头,才发现高老师站在一片花荫凉儿里,阳光从树叶间筛下,跳跃在高老师的身上,闪动着好多颜色的花一样,是那么的漂亮。

              ③图书馆在学校五楼,由于学校有百年历史,藏书很多,有不少解放以前的书籍,由于没有整理,都尘埋网封在最里面的一间大屋子里。高老师帮我打开屋门的锁,让我进去随便挑。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叹为观止见到那么多的书,山一般堆满屋顶,散发着霉味和潮气,让人觉得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像是进入了深山宝窟。我沉浸在那书山里,常常忘记了时间,往往是高老师在我的身后微笑着打开了电灯,我才知道到了该下班的时候了。

              ④久别重逢,逝去的日子,一下子迅速地回流到眼前。我对高老师说,您对我有恩,没有您,也许我不会走上写作的道路。高老师摆摆手说不能这么讲,然后对在座的其他几位老师说,我去过肖复兴家一次,看见地上垫两块砖,上面搭一块木板,他的书都放在那里,心里非常感动,回家就对我女儿说。后来,肖复兴到我家里看见有一个书架,其实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个矮矮的书架,他对我说,以后有钱我一定买一个您这样的书架。这给我印象很深。

              ⑤我忽然想起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我破例可以进图书馆挑书,高老师曾经和一个同学吵过一架,那个同学非也要进图书馆自己挑书,她不让,同学气哼哼指着我说为什么他就可以进去?为此,“文革”中她被贴了大字报,说是培养修正主义的苗子。我私下猜想,为什么高老师默默忍受了,大概她去我家的那一次,是一个感性而重要的原因。秉承着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她一直同情我,帮助我。如今,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如今,不少老师是向学生索取,偏偏要通过学生寻找那些有钱有权的家长,明目张胆地增添自己收入或关系网的份额。

              ⑥我对高老师说,我从北大荒插队回来,第一个月领取了工资,先在前门大街的家具店买了一个您家那样的书架,22元钱,那时我的工资才42元半。高老师对其他老师夸奖我说,爱书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爱书。

              ⑦我又对高老师说,“文革”中,虽然挨了批判,但图书馆的钥匙还在您的手里,有一次在校园的甬道上,您扬扬手里的钥匙,问我想看什么书,可以偷偷进图书馆帮我找。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把想看的书目写在纸上交给您,您帮我把书找到,包在一张报纸里,放在学校传达室王大爷那里,我取后看完再包上报纸放回传达室。这样像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一样借书的日子,一直到我去北大荒。那是我看书看得最多的日子。《罗亭》、《偷东西的喜鹊》、《三家评注李长吉》……好几本书,都没有还您,让我带到北大荒去了。高老师说,没还就对了,还了也都烧了。在场的几位老师都沉默了下来,那时,我们学校的书,成车成车拉到东单体育场焚毁,那里的大火曾经燃烧着我学生时代最残酷的记忆。

              ⑧我庆幸中学读书时遇见了高老师。虽然多年未见,但心里一直把她当作自己的一位大姐(她比我姐姐大一岁)。想起她,总会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一个人的一生,萍水相逢中能够碰到这样的人,即使不多,也足够点石成金。

              ⑨分手时,送高老师进了汽车,一直看着汽车跑远,才忽然想到,忘记告诉高老师了,那个从北大荒回来买的和您家一样的书架,一直没舍得丢掉,还跟着我。很多的记忆,都还紧紧地跟着我,就像影子一样,像校园里树叶洒下了花荫凉儿一样。

              (1) 文章围绕“我”和高老师的交往,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2) 文章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3) 那个书架作者为什么一直不肯丢掉?
              (4) 赏析第②段中的划线句子。
              (5)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高老师的性格特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