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各题。
              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①开始,我不知道我家的附近还有一个那样大的苗圃,里面有着那样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当然,我更不知道刚上小学的儿子小铁放学之后常常光顾那里,一直疯玩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看他回到家一脸热汗腾腾的或一身泥猴似的样子,我不知道都是那个苗圃惹的祸。
                  ②从那时起,小铁开始总往家里拿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在花盆里,摆得阳台上到处都是。反正是小孩玩,我没有管他,任他自己摆弄、自得其乐,好像那些花花草草是他统帅的千军万马。
                  ③有一天,他搬回来一棵紫色的植物,长长的叶子,细细的茎,还带着胡须一样的根。
                  ④他进门就喊我帮助他赶紧找个盆,自己从书包里掏出早在外面挖好的一包土来,把这家伙栽在了盆里。看他满脸是土,我催他先去洗脸,他不动窝,问我:“爸,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一脸认真的样子。
                  ⑤我便也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紫色的家伙,然后摇摇头说:“不知道。”
                  ⑥他兴奋地说:“您不认识,我认识,我告诉您吧,它叫紫罗兰。”
                  ⑦“紫罗兰?”
                  ⑧我犯起了疑惑。紫罗兰,我在公园里见过,不是这样子的呀!紫罗兰的茎比这粗多了,再说,叶子也不对。但我不敢轻易地说这不是紫罗兰,因为我知道他最喜欢植物,光买的有关植物的书就不少。
                  ⑨小铁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就对我说:“爸,您不信?”
                  ⑩我赶紧说:“不是不信,是和我以前见过的紫罗兰不大一样。”
                  ⑪“您以为紫罗兰就一种样子?就不能多几样?”
                  ⑫看看他眼中的坚持,我说:“就叫它紫罗兰吧!”【A】于是全家都跟着叫它紫罗兰。其实除了小铁,我们都知道它不是紫罗兰。
                  ⑬它是那天小铁在苗圃里意外发现的,把它挖了出来,就爱不释手,因为它与众不同。这么漂亮的植物得有个名字,他便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最后决定管它叫作紫罗兰,那兴奋地劲头就像科学家给一个新发现的星星命名一样。只不过还想从我这儿得到证实罢了。
                  ⑭紫罗兰成了他的新伙伴。他关心的是它开没开花。在他的想像种,既然叫作紫罗兰,它就是要开花的。他特意查了《少年百科辞典》,里面关于紫罗兰的词条告诉他紫罗兰是开紫色、紫红色或血青色的单瓣或双瓣的花朵,怎么也得开出甭管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来,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
                  ⑮于是,盼望它开花,成了小铁心里的一件大事。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
                  ⑯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它也没有一点开花的意思。我故意对小铁说:“我看这家伙是开不了花了。”他立刻反驳我:“为什么?您没看见它的叶子都长大了吗?”“可是它是一点花骨朵儿都没有冒出来呀!”“您别着急呀,好饭不怕晚,它肯定能开花!”
                  ⑰他像是在给我给自己也给紫罗兰打气。
                  ⑱我便与他一起等待,盼望着哪一天它能够突然奇迹般地绽放出新奇的花朵来。【B】
                  ⑲但是,它始终没有开花。
                  ⑳一直到这棵它认为是紫罗兰的植物枯萎,最后彻底死掉,也没有开花。
                  ㉑花开在哪里?
              (有删改)(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请说说第⑬段中小铁“兴奋”的原因。
              (3)文中有许多描写小铁迫切等待花开的句子,请找出其中两处。
              (4)文中有几处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请选择【A】或【B】中的一处加以品析。
              (5)“紫罗兰”最终没有开花,但作者以“花开在哪里”结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
            • 2.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妈妈银行
              琦君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钱庄、钱庄”,心想钱庄就是专门装钱的屋子,一定是洋钱挤得满满的,像专门装谷子的谷仓一样。
                  有一回,一位住在城里的叔叔来乡下玩,我听他对母亲说:“大嫂,你有钱该存银行,不要存钱庄。”母亲笑笑没有作声。我问她:“妈妈,钱庄和银行有什么两样?”母亲说:“钱少的叫钱庄,钱多的叫银行。”我又问:“妈妈的钱为什么不存银行呢?”她敲了下我的脑袋瓜说:“我的钱都存在你的肚子里了。你不是要吃中段黄鱼和奶油饼干吗?那都要钱买的呀。”我想想也对,就很感激:“那么我以后的压岁钱都给妈妈买黄鱼和奶油饼干,妈妈的钱就存银行了。”于是我就把抽屉里、枕头底下所有的钱统统捧出来,捧给母亲说:“妈妈,存在您那里。”母亲高兴地说:“好,我是你的银行。”母亲把我的钱放在针线盒的第二格,对我说:“不许动,这就是妈妈的银行,要等凑满两块银洋钱,就给你去存钱庄。”我马上说:“我不要存钱庄,我要存银行。”母亲说:“钱庄就在镇上,我们可以自己走去;银行在城里,我一两年也难得去一回呀。”我想起那个城里的叔叔,就说:“那我们就请叔叔代存好吗?”母亲想了一下,好像真有什么新主意似的。
              钱给了母亲,我得守信用不动用它,只能常常捧出针线盒,打开来摸摸数数,听听叮叮当当的声音。我就叫它“妈妈银行”。
                  有一次,乡长来捐款赈水灾,母亲从身边摸出五个银角子给他。我连忙问:“这是您的还是我的?”母亲说:“当然是我的。对了,你也该捐一点呀!”我起先有点舍不得,但想想赈灾是善事,“人要发挥广大的同情心。”老师说的。我就跑到楼上,从针线盒里拿出一个银角子,在手心里捏着,捏得热烘烘的,才万分不舍地送给乡长。他拍拍我的头说:“好心有好报。”就收下了。
                  也不知什么时候,母亲真把我的钱和她自己的钱都交给城里的叔叔去存银行了。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母亲把摺子拿给我的老师看,问他:“这里面一共是多少钱?看我的心算跟总数合不合呢!”
                  老师看了下,奇怪地说:“大嫂,你弄错了吧?这里面的钱都已取光啦。”
              “你说什么?”母亲知道老师是正正经经的人,不会跟她开玩笑的,她已经在发抖了。
              “这是一本空摺子,钱都一次次提光了。”
                  我在一边马上大哭起来,跺着脚喊:“妈妈,我要我的钱,叔叔拐了我的钱,他好坏,他是贼。”我越哭越伤心。母亲脸都气白了,半晌才大声喝道:“不要哭,也不许骂人。自己好好读书,多认几个字,把算盘学好,就不会给别人欺侮了。”她已泪流满面,我只好忍住哭,拉着她的衣角说:“妈妈,你也不要哭了,我们再从头来过。这回我们就把洋钱角子统统放在针线盒里,不要存银行,也不要存钱庄,把针线盒天天放在枕头边,就放心了。”
                  因此,我还是最最喜欢那个可以捧在手里,摇起来叮当响的针线盒,我的“妈妈银行”。
                  再后来,那个拐我们钱的城里叔叔,有一次他回到乡间来,母亲看他衣衫褴褛,鞋袜都前通后通了,忍不住就给他钱去买衣服。我想起当年母亲辛苦积蓄被他拐走的心痛神情,仍不免泫然。但母亲一点也不计较他对她的不诚实,反而在困难时再接济他。
                  好心的母亲啊!如果您是个百万富豪,真的开一家“妈妈银行”,您将会救济多少贫寒之人呢?
              (选改自《妈妈银行》,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下面句子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母亲脸都气白了,半晌才大声喝道:“不要哭,也不许骂人。自己好好读书,多认几个字,把算盘学好,就不会给别人欺侮了。”
              (3)通读全文,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中的母亲和胡适《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哪些异同?
            • 3. 阅读《货郎李老四》,完成下列各题。
              货郎李老四
              周礼
                  ①多年前,我在一个边远的山区支教。学校坐落在一座林木茂密的大山中,风景十分秀美,可交通非常不便,赶一趟集得步行三四个小时,平常所吃的菜多半都是学生家长送来的。
                  ②学校的条件十分落后,除了三间简陋的教室外,还有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也是我的卧室。学校一共有三名教师,除了我是外地人外,另外两名教师都是本地人,每天放学后他们都回家。白天的时光比较好应付,但晚上就难熬了,那时没有电视,连电灯也没有。通常放学后,我先到后山吹一阵笛子,再去山下的河边坐坐,等到天快黑时再回到宿舍。
                  ③那年月,乡间时常有货郞出没,他们挑着一个担子,走村串户,卖些日用品什么的。其中有一个叫李老四的货郎,每个星期都会在这一带转悠。路过的次数多了,彼此便熟识起来,偶尔买了东西,也站在一起说说话。 李老四,四十多岁,长得憨厚老实,脸上黑不溜湫的,额头上的皱纹很深,说起话来像放机关枪。
                  ④有一个周末,李老四正好路过这儿,我问他能不能帮我搞一部收音机。李老四笑着说,没问题,我每个月都要去城里进一次货,到时给你带一部,绝对不赚你的钱。我听后十分欢喜,随即将买收音机的钱交给了李老四。那时的工资很低,买这个收音机几乎花去了我大半年的积蓄。李老四临走时又补了一句,您放心吧,下个星期我就可以给您带回来。
                  ⑤周一早上,我向同事说起此事,他们听后都埋怨我说,你太老实了,怎么能先把钱给他呢?他一个走村串户的货郎,要是拿着钱跑了,你上哪儿去找他呀!我说,让别人带东西,怎么好意思让他垫钱呢?再说看他人挺忠厚的,又经常在这一带出没,不至于如此吧。同事叹息说,人心隔肚皮,还是慎重些好。
                  ⑥同事的话不无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我有些担心,说实在的,要是李老四从此不再来这儿卖东西,我还真找不着他,我根本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甚至连他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
                  ⑦一连几天,我都守在校门口等着李老四,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李老四的半个影子也没见着。我安慰自己,李老四不是那样的人,他可能是最近有事忙不开,过一段时间就会来的。一个月过去了,还是不见李老四的踪影,看来真印证了同事说的话,我彻底失望了。
                  ⑧半年后,我因受不了山里的艰苦条件,当了逃兵,回到了家乡,也渐渐将这件事情淡忘了。
                  ⑨多年后,我再次来到曾经支教的地方,这里早已成了旅游区,学校面目一新,不仅修了综合大楼,还来了许多年轻的大学生。这所学校的校长,正是我当年的一个同事,见到我时,他十分激动。一阵寒喧后,他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随即从家里取来一部收音机递给我说:“这是当初你让李老四带的,后来是他儿子送来的,我一直替你保存着。”原来,李老四那次回去后,就一病不起,在家里熬了大半年,但还是离开了。临死前,他一再叮嘱他的儿子,一定要将这部收音机给我送来。他还说,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诚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不能食言。
                  ⑩拿着那部如今只能算做“文物”的收音机,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选自《大江晚报》2015年8月16日,有删改)(1)开篇写“我”的支教情况,这与主题有关系吗?为什么?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结构安排上看,第⑨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结尾写道:“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 4.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4)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5)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香椿
                                                   张晓风
                ①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②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③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
                ④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⑤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的摘着,那样心安理得的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⑥不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⑦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⑧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⑨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⑩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
              ⑪“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⑫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⑬万物于人原来蚵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选自《意林》,未来出版社2010版)
              (1)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细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
              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2)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
            • 6. 妈妈的树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④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比香椿树高大了许多,妈妈却说白杨树是比香椿树晚一年栽的.刚栽下的时候,香椿树比白杨树高了好多,可是只一年的时间,白杨树就长过了香椿树.妈妈很喜欢白杨树.她常说白杨树是上天赐给大地的树,它总是高昂着头,连着它的每一条枝干、每一片树叶一个劲儿向上长,想回到天堂里去,所以它比其它树都要长得高,长得快.妈妈希望我和弟弟也能像白杨树一样.我也很喜欢白杨树.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夏日寂寞的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树走,乐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再上树就要打断你的腿…”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妈妈把柿子树栽在了猪圈边.柿子树的树冠长得像一把巨大的伞,大半个猪圈都让它给盖住了.盛夏的时候,猪就躲在树荫底下乘凉.柿子树那股独特的淡淡的清香,从春天开花一直延绵到秋果累累,完全遮盖住了猪圈的气味,让一个农家院子自始至终都萦绕着淡淡的香气.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                                      .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一地.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
              (1)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2)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请说说“美”的含义.
              (3)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
              (4)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
            • 7. 阅读《回家去问妈妈》,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
              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
              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感悟答出两点即可)
              (2)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5)读了本文后,请你联想一次“问”的经历,写出独特的感悟.(不超出所给字格)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声吆喝
                                                   召 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2006年4月)
              (1)文章开头“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一句,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
              (2)第3自然段“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用得好?
              (3)江汉平原和山城的腊梅各具有什么特征?
              (4)卖花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6)文章结尾一段写道:“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 9. 窗前的母亲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 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 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1)文章第⑥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①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②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3)第⑨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 10. 水磨镇的微笑
                                               文/范宇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雨的地方,特别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到达水磨镇时,绵绵的细雨正好如一层薄薄的面纱,把小镇朦胧得像一个温婉的梦.白脊青瓦,雕梁画栋,青石长街…这一切都太美丽了,美得让我以为是不是走岔了路,乘错了车,误闯入了王剑冰先生笔下那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周庄.只是寻了很久都没有见到周庄的乌篷船,这才让我清醒过来,这里不是江南的周庄,这里是汶川的水磨.
                唐宋的街道、明代的台阶、清代的灯笼…没有哪一样能够让我们把眼前这个小镇与地震、与废墟联系在一起.越是温婉的梦,越容易让人迷失,走进烟雨中的水磨,谁还会记得三年前的那场地崩山摧的大地震呢?可是那些破败的废墟以及废墟之前的那些迷烟,又与水磨镇无法分开.
                虽然细雨朦胧,但是蜿蜒的禅寿老街上依然是游客不绝.大多都像我一样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长长的街道上悠悠的徘徊.从繁华的现代缓慢走向静谧的古代,却又在似浓度不高的高粱小酒的雨中,我们都醉了.融合了羌、藏、汉三民族精髓的建筑风情,更是让我们不自然地想到了援建者们的良苦用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如江南周庄那样的小镇,而更多的是民族间的和谐乐章与当地居民们一个温暖的梦.我想,游客们醉在其中终究还是会醒的,而当地的居民却不会醒来,也不再愿意醒来,因为这已经是他们永远的梦,永远的家.
                走得累了,收好油纸伞,小心翼翼地走进一家茶铺.一看就知道,迎上来的是一脸微笑的老板,不,应该是一脸微笑的掌柜.虽然他没有称我们为客官,也没有着上一套唐宋元明清的服装,但是古色古香的桌凳、宋元的柜台和那些挂着的清朝的灯笼,不得不让我把他和“掌柜”这个遥远的词汇联系起来.我不懂茶,也不会品茶,只是慕名要了一碗这里的名茶“高山羌牙”.我是品不出茶的神韵,只是觉得茶水进到舌尖时很舒服,让我情不自禁地吟出那句关于茶的广告词:“天堂甘露山里来,九寨神茶雾中生.”正好今天有些雨雾,又喝了此“神茶”,这水磨小镇也算得上是人间天堂了.
                据茶铺的老板说,这里的居民都把新水磨镇叫做“乡巴啦”,而“乡巴啦”在他们的语言词汇中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之意.你看,不只是匆匆路过的游客们视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为天堂,就连当地的居民也毫不谦虚地称它为“乡巴啦”.所以,今日的水磨镇的确很难与从前的那个污染重镇联系起来,你看,就连那臭水横流的寿溪河也都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那么,2010年全球人居论坛把“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荣誉称号授予水磨镇,也就毫无一点夸张的成分了.对于这一世界级的荣誉称号,水磨镇没有感到丝毫的惶恐,而是从从容容地接受了.今日的水磨镇,也绝对有这个资格.
                春季的细雨总是难以停息,水磨镇的雨雾是越来越朦胧了.越是朦胧越是像一个清远而温婉的梦,越是像梦也就越是让人联想到烟雨中的江南,联想到江南,就让人联想到了泼墨的山水画.流水潺潺的寿溪湖畔,黄墙青瓦、雕廊飞檐的吊脚楼,怎么不是一幅掩映在烟雨朦朦中的泼墨山水呢?雨在画中下,人在画中行,而画中的水磨古镇就变成了一个梦,一个愿意永恒的梦.我觉得水磨镇,也可以是“水墨”镇,亦真亦幻,梦与现实就在水磨与水墨之间来回,而烟雨还在继续.
                每每走进一家店铺,接待的老板或是服务员都是面带着微笑.我已经看不出,面带着微笑的他们就是三年前从废墟里走出来的幸存者.灾难中的忧伤已经隐没在了水磨的烟雨之中,这里流淌着的是一派祥和的生命气息.水磨镇的居民们都在微笑,烟雨中的水磨镇也在微笑,这微笑就是水磨镇真真实实的幸福写照.
              (1)选文以“水磨镇的微笑”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走得累了,收好油纸伞,小心翼翼地走进一家茶铺.一看就知道,迎上来的是一脸微笑的老板,不,应该是一脸微笑的掌柜.”作者叙写茶老板的“一脸微笑”目的是什么?
              (3)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简略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根据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材料链接: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根据近期调查评估,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死亡人数超过87000人,倒塌房屋10万余间.截止2010年12月,灾后重建已完成95%,灾民全部搬入了新家.
              【材料二】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发生里氏6.6级地震,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倒塌,直接和间接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至今有的灾民还住在临时安置房.
              【材料三】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截至3月1日遇难人数已经上升至750人,同时有20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伤害.据智利政府预计,此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在15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之间.灾后重建方案至今仍在酝酿之中.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