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你还在我身旁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1)模仿本诗第1、2节的特殊写法,改写下面的话.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改写:    
              (2)诗的最后一句“你还在我身旁”应该怎么读?请从朗读的角度,提两条建议.
                  
                  
              (3)王同学很喜欢这首诗,打算在班级的新年联欢会上为全班同学朗诵.班主任却建议王同学换一首诗,这是为什么?
            • 2. 人生差异在读书
                  ①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官是民,是忙是闲,或多或少都有点业余时间.倘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支配业余时间,其结局或收获也大不相同.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相反,有的人虽有才气,但因不懂得珍惜业余时间,得过且过,终其一生,别无建树.
                  ②不过,依我看,人生的根本差异在于读书.因为,读书至少有三大“好处”.
                  ③读书可以“明目”.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人热爱读书,坚持读书,就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就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④读书可以“清心”.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澎湃,街头巷尾灯红酒绿,堪称诱惑多多、考验多多.唯有能够静下心来坚持读书学习的人,才能做到清心静气,淡泊名利,不为名所累,不被利所惑.
                  ⑤读书可以“强体”.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不仅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因而人们都希望自己素质强一些,形象好一点,以适应竞争,赢得竞争.而一个人外塑形象也好,内强素质也罢,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丰富知识,增加营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⑥首先,要乐于读书.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尽管如此,也要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⑦其次,要善于读书.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今天看来不尽然.因此,要善于择书而购,捧书而读.这样,才不至于读了坏书,中了邪气.
                  ⑧再次,要巧于读书.要通过消化吸收,去粗存精,把前人、他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并用以知道实践,推动工作.    
              (选自2011年1月24日《解放日报》作者张桂辉)
              (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2)文章关于读书的好处的分论点提出有何特点?有何效果?
              (3)文章⑤-⑥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请你补出:    
              (4)文章⑥-⑧段是否属于并列结构,请讲出理由.
              (5)你认为⑥-⑧段是否恰当地阐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6)请你写出一句读书有益于人生的诗句或格言.
            • 3. 走远了再关门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有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     教室.只见儿子歪歪扭扭地填了一个“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去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2010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⑨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就发生在身边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2)第⑤段中老人微笑着说的那句话为什么使“我”感到很温暖?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请找出句中的两个关键词分析一下表达效果.
              (4)为什么“我”看见了儿子的日记以后“深奥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5)在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后再补写一个句子,使这与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意义相关,构成一个整体.
            • 4. 小作文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这篇习作.
                                           感恩父亲
                ①                           
                ②父亲头上寸草不生,也许是满足于光头的清凉,也许是仰慕光头明星的帅气,他也弄了个光头,眼睛虽然近视,但又大又有神,好像什么谎言都能被他看破;他脸上已留下岁月的痕迹,细看已不太年轻;他衣着讲究,常穿得整整齐齐,很有风度的样子.
                ③我的父亲是个工作狂,一工作起来就不着家了.
                ④冬天的早晨,他送我上学,我似一只刚出生的小猫,蜷缩在他身后,吹向我的冷风被他的身子挡住,悄然向四处逃窜.他虽然双耳冻得由红转紫,仍然腰板挺直地走着.到了学校,他总是站在校门口,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一直要目送我走进学校才离开.
                ⑤有几次,我看见他那瘦削的身影在车影人影里穿梭,                           
              (1)请根据文意,在第①段横线上写一个句子,作为这篇习作的开头.
              (2)第②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请找出并修改.
              (3)第④段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替换.
              (4)从结构上看,有一段与文章内容不符,请找出来,并说说该怎样修改.
              (5)请为这篇习作补写一句话作为结尾,使之与开头照应.
            • 5.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③段运用        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    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3)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逆境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做出最出色的工作.
              B.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C.所有的挫折都能造就人才.
              D.在成就人才的过程中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4)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绊脚石:    
              垫脚石:    
              (5)请另举一例,证明“挫折能造就人才”.
            • 6. 一笑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  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作者:王虎林,有删改)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