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诗中“愁”具体指诗人因为什么而愁?


              (2) “落红”指什么?后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 3.

              白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莲花的哪些特点?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在古代诗词中,“杨柳”经常用来借表离别伤感之情,例如本诗就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B.  我们学过的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此夜曲中闻折柳”,表达的也是离别之伤感。

              C.  “春风”在古诗词中经常用来表欢快的场景,所以,本诗中也有欢快愉悦的情感存在。

              D.  在古代,“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

              E.  “惟有春风最相惜”中的“惜”是“哀伤”的意思,与“落叶而惜秋”中的“惜”意境一致。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代指京城长安。

              对诗歌赏析不正确一项是_____

              A.《城东早春》写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B.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
              C.②句是对早春景色的概括的描写。      
              D.③④句一转,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
            • 6.

              村 行

              北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②晚簌:指秋声。簌,大自然的声响。③原树:原野上的树。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菊初黄”间接交代时令是秋季,以“山径”间接点明地点是山间小路。
              B.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
              C.诗人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
              D.全诗描写了诗人在村中的所见所感。
            • 7.

              贾生(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文帝是褒是贬?

              (2) 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 8.

              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______,言外之意是________。

              (2)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做简要赏析。

            • 9.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下面对这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得知消息后,杜牧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1)“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运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表现了扬州禅智寺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